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抑或正是那些幸或不幸造就了张爱玲

2016-10-13 08:43 作者:张素文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素文

生于1920年的张玲,一睁眼便是繁华的上海,一啼哭有着“贵族血统”的血液便往外喷发。她是晚清声名显赫的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外曾孙女。李鸿章的掌上明珠李菊藕相貌清秀出众,才气逼人,被李鸿章主动结亲于张佩纶。张佩纶此人饱读诗书,有治世之志,二十四岁金榜题名,一路官运亨通,是晚清屈指可数的人物,是李鸿章的得意门生,但因联姻时处在人生低谷,一个败仗逃兵被革职充军,狼狈至极才投靠李鸿章。两人的婚姻在当时被很多人诟病,相传李鸿章夫人也曾不依不饶。为什么?只因为两人年龄相距十九岁。但郎才女貌在这对老夫少妻身上还真的就散发了光彩,两人恩爱有加,只是情分太短,就在李菊藕三十七时,张佩纶追随李鸿章而去。李菊藕心如止水抚育一双儿女,这双儿女叫张廷重、张茂渊,张廷重便是张爱玲的父亲,张茂渊便是张爱玲的姑姑。

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离世,时间是1995年9月的一天,究竟是哪一天不清楚也不重要,当警察闯进公寓时,只见一张行军床上躺着一个消瘦的身影。“身体下方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身上没有盖什么,她头对着房门,脸向内,眼和嘴都是合上的,头发很短,手脚平放样子十分安详”。有人迎接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却没有人目送她离去,警察发现她时,她已经离开了好几天。身边的日光灯还开着,好像要一直亮下去似的。

这样一个才女用这种方式谢幕了!?这种谢幕的方式恰恰好?!这种谢幕的方式真悲凉?阅读她的小说,阅读她的人生,品位她的辉煌,品位她的传奇,品位她的思想,品位她的感情,我觉得这种谢幕的方式符合她的人生,符合她的特质,符合她的性情。最初我也觉得悲凉,叹息,甚至心中还有丝丝隐痛,后来慢慢细想,却也不觉得悲凉,似乎觉得这种谢幕方式很张爱玲,因为她本人是喜欢这种方式的。“无疾而终,真是有福气。以他的为人,也是应当的。”这句话是她对去世的胡适说的,正好折射她对离世的价值观吧。我想,喜欢张爱玲的作品的人得知她的这一价值观也会对她的人生谢幕方式报以宽慰吧。况且,她走的时候,房间的日光灯一直亮着,为的是给去看她作品的人引路?为的是照亮自己一直走下去?

是的,在我看来,张爱玲是一直走下来了,是一直在走着,走着,走着,从来不曾停下脚步。凭她的智慧和能力,她完全可以穿越到今天,和人们一起品茶看电影。而我们也可以凭借她房间里一直亮着的灯穿越到她所处的年代和她一起去上海大剧院欣赏她的作品。

如此看来,张爱玲把她的前世今生都活了个明白,活了个痛快。人生的幸与不幸也就那么着吧,毕竟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而张爱玲如意之一二却那么光鲜,那么生动,那么震撼,那么奇迹,那么荡气回肠,那么回味无穷,那么那么绝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奇迹归奇迹,绝唱归绝唱,萦绕我心头的是却怎么都是我独自品味的张爱玲的幸与不幸,又或不幸与幸!

一幸: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书香世家,经书世家,诗书世家,藏书世家。

这种血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基因,基因的强大成就了名噪一时,轰动整个上海滩的民国才女,成就了今天各地书店的书架上仍庄重地、庄严地、生动地摆放着三个大字:张爱玲。父亲张廷重是李鸿章的外孙,父亲的母亲是李鸿章的闺女。李鸿章的闺女崇拜父亲,把自己的儿子向着李鸿章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向自己的父亲和丈夫一样通过科举成为治世能人。因此,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满腹诗书,学识渊博,知识就像一个无底洞。张爱玲的母亲原名黄琼,婚后改名为黄逸梵,出身豪门,祖父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

我以为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基因是张爱玲成名成才的基础吧,也算她人生的一大幸。

二幸:有一个满肚子墨水的父亲。

这个父亲对古文倒背如流,哪怕时运不济不能为官,但可以凭借他的博学与张爱玲交流文学,交流写作,交流红楼,可以凭借他的藏书让张爱玲在书海里畅游,可以凭借他对文学的独到看法和眼光让自己成为张爱玲文学生活开始的亦师亦友。父亲和她一起合作小说,带她去听戏,对她鼓励说:“你可以写诗,学作小说,我敢说,一定写得比好多人都要好!”

这么看,父亲张廷重是张爱玲写作生涯的第一位导师,也是她文学之路的第一个知己。

三幸:有一个独立特行,向往自由的母亲。这个母亲门庭显赫却不同于一般的大家闺秀,就着一双三寸金莲,却走遍了能走的全世界,足迹延伸到英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这个母亲不满意自己的婚姻,不满意吃喝嫖赌,抽大烟打吗啡到醉生梦死的丈夫,在“五四运动”时尚口号感染下,早在1924年因小姑张茂渊出国留学而以小姑监护人的身份到外面游历。那一年张爱玲才四岁。她的母亲痛恨这个家,以出国来改变一切。

这样一个母亲坚强和独立,离婚时坚决捍卫自己对女儿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坚定付诸实施,把她送到洋学堂读书,送到香港留学。如果没有这样一位母亲不一定有后来成名的张爱玲。

四幸:有一个陪伴她和她居住了很久的姑姑。

姑姑张茂渊通英语,留过洋,生活目标坚定,爱情目标坚定。和张爱玲在经济上算得很清楚,对张爱玲的择偶也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她本人是爱情的收获者,只是幸福来得太晚。这个姑姑年轻时看上李开第,两人相识相逢于去英国留洋的海轮上,她一见他就暗恋他,只是李开第有未婚妻,而李开第也害怕张茂渊是李鸿章外甥女这一名号,因此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爱上就错过。这一错过的时间跨度为1925年至1979年。我常常想,在爱情上,张爱玲的姑姑要比张爱玲幸运得多。

之所以说有姑姑是一大幸,是因为她陪张爱玲一起居住很多年,在生活上给予张爱玲莫大的帮助,在张爱玲身处异国他乡时,姑姑是她唯一有血缘关系有牵挂之人。

五幸:遇上识才的出版商。

1942年之交的张爱玲,因抗战爆发,结束了香港留学回到上海,她为了生存开始写英文影评发表。从1943年开始创作中文小说,《紫罗兰》主编周瘦鸥看了她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自言自语道:“张爱玲一定会轰动文坛!”理所当然,这篇小说在当年五月发表,引起了很多编辑的注意,无不欣赏她别致的文风和写作才能。时任《万象》编辑柯灵惊喜发词:“谁是张爱玲?我要找她写稿!”

就这样,她发表的小说越来越多,水涨船高,甚至一稿难求,把1943年说成张爱玲年也不为过啊。是的,金子就这样发光了,耀眼了整个上海滩。我想,最初的伯乐相遇肯定是张爱玲成名的最大之幸。

六幸:有一个知心知性的好朋友

以张爱玲只善写作,不善言谈,只善独处,不善交际,只会直言,不会拐弯,只知文字,不知其他的性格,能遇上一位知根知底知心知性的朋友真是善莫大焉。我想,但凡喜爱她作品,略为了解她人生的人,不论是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生在今天的工业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都会为她发至内心的欢喜。这个好朋友的名字不妨再重温再叨念:炎樱,张爱玲香港留学时的同班女同学。

炎樱同学见证了经历了参与了张爱玲的全部喜怒哀乐和油米盐茶,也是张爱玲胡兰成所谓婚礼现场唯一在场人。同学一场,友情一场,命却不一样,运也不一样。炎樱同学的人生命运无论是出身家庭、婚姻、富裕、顺畅还是阅历、见识、奋斗好像一点都不败给张爱玲,只是没有张爱玲出名。不过倒也罢,张爱玲是一个至死都想成名的人,其名言是:出名要趁早。

成名是张爱玲的梦想,实现梦想的人肯定是幸运的。感谢炎樱同学以她的友情滋润了张爱玲,温暖了出名的张爱玲,抚慰了处于人生低谷的张爱玲,搀扶了既顺畅又曲折的张爱玲,关切了有痛快有欢乐有忧愁有情怀的张爱玲。

当别人都只记得张爱玲的时候,我,记住炎樱你的好,尤其是对朋友的好;记住炎樱的情,尤其是对张爱玲的情。需要不需要这份不跟随时间逝去的记得,那是炎樱同学的事,而记得不记得,为不为炎樱这份友情而温暖而感动而温情满满,那是我的事。

七幸:有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生活、创作上实实在在帮助的朋友。1952年因为爱情的结束,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她告别了一同住了很多年的姑姑张茂渊,告别了依恋的上海,告别了所有的爱恨情仇,在炎樱的劝说下先去了日本,在日本呆了三个月后又去了香港,因复学无望,只好从事翻译工作以继日的写作。这期间她遇到了宋淇、邝文美夫妇,此时此地张爱玲最大的乐趣就是与邝文美聊天。张爱玲在香港的情况只有邝文美理解,她总是给予张爱玲最大的帮助。她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1955年11月张爱玲因为在香港遇到了一些政治风波,不得不启程去了美国,这一年她才35岁。庆幸的是在香港结交了胡适。张爱玲去到美国时胡适曾到她的居所看她,她从胡适的微笑里默默给自己的鼓励:“我也要享受生命的苍凉给人带来的幸福。”这对当时生活异常艰辛的张爱玲来讲就是精神鸦片。

关于这一点,我自觉是悟透了!对痛苦生活对艰难处境的体谅和帮助,物质是一块,精神是另一块,二者缺一不可啊!

“我也要享受生命的苍凉给人带来的幸福。”这和我的思想和感悟是多么惊奇的一致啊!不止我一个人喜欢苍凉!不止我一个人喜欢苍凉带来的幸福!

之前,就我的这点喜欢,自己曾问自己好多回为什么,连自己的喜欢都觉得迷惑,也告诉过别人好多回,但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

当知晓张爱玲也是那么享受生命的苍凉带来的幸福时,我的心微微地却强烈地颤动了,豁地敞亮了。为此,为最初那瞬间的文字接触,我沉浸了许久,幸福了许久。那么,张爱玲,就让我们一起感谢胡适先生!

能够喜欢和享受苍凉带来的幸福,应该是一种别样的境界,一种别样的幸运。

八幸:在美国遇上了最后的爱情、婚姻。

这场爱情、婚姻的男主人是美国人赖雅,这个赖雅不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戏剧家,因不愿被婚姻束缚自由而离了婚,遇到张爱玲的时候已经65岁,单身。在遇到张爱玲之前喜欢及时行乐,没有一个女人让他真正动过心想要结婚的。而张爱玲遇到他时,他的事业早已穷途末路了,早已过气了。但这个这个过气了又喜欢自由的人最终成了张爱玲的丈夫。1956年8月14日,六十五岁的老人和三十六岁的青年结婚了。理所当然,炎樱是唯一见证张爱玲两次婚姻的人。两人结婚前曾专门打掉一个四个月大的男胎。之后赖雅中风病复发,张爱玲一直陪伴照顾至赖雅终老于1976年10月。

张爱玲就是这么一个人,从童年开始,想要爱,得不到爱,想要温暖,得不到温暖,却一直渴望被爱被温暖,接纳一个人的时候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和付出,总给人无可救药的感觉。

虽说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不是完美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从另一角度想却是美满的,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的张爱玲需要这份温暖,需要一个家。好在,年老的赖雅是真心真意地爱着张爱玲,这比胡兰成强多了。赖雅,张爱玲人生最后的快乐,最后的肩膀,最后的温暖,一个会给张爱玲过生日的人。

这也算是终于有了美满吧,也该是一大幸。

常言道:人生如意之事不过一二,不如意者常有八九。我却给张爱玲总结了八九份如意。况且,张爱玲优美的文字一直在长江黄河里游弋,在五大洲四大洋穿梭,在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摇曳,在新疆那个好地方的沙漠戈壁滩泛青,在七彩云南的上空与那炫酷的色彩争艳,在珠穆朗玛峰的旗云上迎风飘荡,,在各大图书馆的书架上等待......

她的文字,她讲的故事以及她的故事,静静地漂浮在那些个咖啡屋和茶居里,那么从容,那么甜美,那么可心,总能让人酣畅地一饮而尽,再饮而尽,三饮回味,无穷无尽。

难道,还能说张爱玲的人生不算幸运!?

却也不能总结到十,我总觉得,张爱玲的人生不是十全十美,至少她的爱情和婚姻不如林徽因,至少遇上了胡兰成是最大的缺憾。

话说张爱玲的不幸,沉重在心里头的也有好几个。

一不幸:父亲母亲,父母的婚姻,原生家庭的结构这些因素导致一些负面的结果。

父亲是大烟鬼,整天醉生梦死,注射吗啡,吃喝嫖赌,找些尖酸刻薄的后妈,没有作为,思想陈旧迂腐,反对子女接受新式教育。

母亲被指腹为婚,本就瞧不起父亲的母亲,决绝地挣脱了婚姻的枷锁,义无反顾地长期在外漂泊。因此,母女之间总觉得在感情上隔着什么,导致张爱玲生活自助能力很差,人际关系处理很差,甚至导致张爱玲一直不做母亲,因为她说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做不好一个母亲!甚至导致张爱玲心心念念要靠自己挣钱去还母亲供她上学的费用。母亲远在伦敦病危希望张爱玲去看望她,张爱玲都没有成行。作为女儿的张爱玲似乎对母亲有点绝情,但其中的因素带给我的却是心情的无比沉重。

张爱玲不懂得如何爱人和如何被人爱,也就是缺乏爱和被爱的能力。

她没有正确的择偶观,她没有悟出爱情的真谛。她盲目地爱,因为她缺少爱需要被爱。遇上胡兰成,我总认为不是她的才华找来的祸,而是她不清醒的爱情观结出的苦果。每每想到这些,总觉得心头隐隐地痛,在爱情上,好一个糊涂的张爱玲,好一个不值的张爱玲!

二不幸:没有听她姑姑的劝告更没有用心领悟她姑姑的爱情观。

姑姑张茂渊对对喜爱的人情深意重,不仅感动她倾心爱慕的人,也会感动时至今日追求爱情的人。78岁高龄与精神上的初恋终成眷属,让52年的等待最终蜕变成52年的幸福。

我说,其实那52年原本就是幸福的,对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且这份爱之执著之纯朴之唯美之充实之浪漫之致远,那简直就是等着拿来被纪念被讴歌被仰视的!

我说,这份爱堪与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媲美,堪与大海对水的爱媲美,堪与森林对树的爱媲美,堪与大地对山峰的爱媲美!

我说,这种爱情可以超脱世俗,可以超脱物欲,可以超脱情欲,可以超脱一切框架一切被定义!

就这么一个姑姑目睹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交流,目睹了张爱玲和桑弧的交流,特别不看好她和胡兰成肯定是情理之中,而张爱玲却毅然决然地跳了井。结果是胡兰成在拥有张爱玲的时候拥有其他女人。桑弧太注重她的外表,张爱玲一味讨她欢心,结果是桑弧很快不爱她了而且很快结了婚。

于是,曲曲折折,痛苦磨难就显得那么鬼使神差。

于是一个人的孤独前行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可见,人是不可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哪怕是张爱玲这么有才气的人。

人总有看不清、理不清的时候,总有扯不断,还回头的时候,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被逼得理性斩断的时候。

有句话叫遗憾是一种美。我以为在爱情上,张爱玲是遗憾的,但要说这种遗憾对张爱玲是一种美,太痛心太残忍了。这种遗憾应该是不幸。

三不幸:成了文化汉奸、爱情流氓胡兰成的俘虏。

提都不想提胡兰成这个丑陋的名字,他不只是文人和汉奸这个标签,我定义他是践踏人性,践踏爱情的恶棍、流氓、骗子、伪君子,再用最时髦的词给他贴一个标签:渣男。一切贬义词都埋藏不了他的全身。

先展示几幅画面。

画面一:

1944年2月的一天,张爱玲看了胡兰成留下的字条,鬼使神差叩开了专门到上海想求见自己的胡兰成的门。

她说:“你喜欢我的作品吗?”

他马上称赞:“张小姐的小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小说,枉费我混了二十几年文人之名,写小说还不如张小姐十分之一的好,真是惭愧、惭愧......”

她问:“那胡先生觉得我的文章好在哪里?”

他答:“这篇小说我觉得好在凝练深刻,富于刻画。看它就像在看一首诗,使人天比回味。当然,更好的地方还在于,您不止讲故事,而且是对人性的思考,比如......”

她惊叹:他懂我!

画面二:

她问姑姑张茂渊:“你说,我能不能爱他?”

姑姑反对道:“你不能对他动情。”

画面三:

她说:“我...我...我是不能爱你的!”

他说:“不,爱玲,你千万不要这么说,我舍不得你这般说自己,看见你为难,我心疼!”

“我的整个心整个魂都是你的,你要我如何便如何!”

她送他一张自己的照片,这张照片印在《天地》月刊上,说:“既然你喜欢这一张,我就把它给你,把照片给你,我也高兴。”

他翻过照片一看,上面写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画面四:

有天胡兰成在舞厅上班的妻子应英娣叫开张爱玲的门,一个巴掌“啪”地摔在张爱玲的脸上。胡兰成劝应英娣:“我是爱你的,只是一时没有想清楚,你不喜欢我这样,我以后改便是!”

姑姑张茂渊说:“唉!我只是不明白,你怎么就爱上他的,他有哪一点好的?”

张爱玲答:“在我眼里,他哪一点都好!即便他不要我,他也是好的!我不要什么名分,我只要他陪我!”

姑姑说:“你以后要受苦的!我真是看不下去了!”

画面五:

他们没有登记,办了一场不像婚礼的婚礼,炎樱是见证人,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是唯一的宾客,张茂渊关门不出来。

她写下婚书: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轻声道:“无论悲伤还是欢喜,都不离不弃。”

他补上一句,写下:“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画面六:

他说:“我对你的爱情,天地能帮我作证。但是要拿你跟小周比较,做一个选择,我觉得这样不但委屈了你,也对不起小周。......你不该问我舍谁取舍,不用在这样琐碎的事情上斤斤较量。”

“蛀牙才要拔掉,好好的牙齿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拔掉?要选择就不好......”

她对姑姑说:“兰成爱小周,现在又有范先生陪着,我也没什么好放不下心的。只是,回来的时候还是没问他,要不要用钱。”

姑姑答:“胡兰成这个人,是太滥情了!不值得,没有一个令人值得女人这样做!”

她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喜欢他的时候就像疯子一样狂喜,现在难受到整个人都麻木了,就像敲不开的石头。”

范先生何许人也?胡兰成老朋友的姨太太,名范秀美,后成为寡妇,在乡间办所学校,人称范先生。一段时间过后,远在温州的胡兰成给张爱玲写信:“昨天秀美睡了午觉之后来看我,脸上有些衰老,我更爱她了......你也要妒忌妒忌她才好。”

曾被胡兰成唤着女神的大作家就这样被伤害得体无完肤,狼狈不堪,叫人好不心痛

......之后,张爱玲不再理睬胡兰成的甜言蜜语。胡兰成彻底从张爱玲的生活中出局了,而张爱玲在这场情爱中“萎谢了”。

从众多的画面中抽取这些画面出来描述张爱玲和胡兰成那扯不断理不清的关系,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明白了,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骂胡兰成是一个流氓、小丑、无赖。

而那么有才气的张爱玲竟成为他的情感俘虏,真是太不值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我前面的分析,再加上今天时髦的一句话:在爱情面前,女人的智商为零!

“守一颗心,别像守一只猫。它冷了,来偎依你;它饿了,来叫你;它痒了,来摩你;它厌了,便偷偷地走掉。守一颗心,多么希望像守一只狗,不是你守它,而是它守你!”

后来,张爱玲用猫和狗作比喻,把该找什么样的男人作丈夫悟出道理了。只是......

我感慨:胡兰成这副丑陋的嘴脸真是一幅幅图画,最后的画家是胡兰成自己,也是张爱玲本人。张爱玲本人本身喜欢而且擅长作画,她经常为自己的作品配插画,效果是相得益彰。如果张爱玲要以胡兰成为原型撰写一部小说,再配以插画,把胡兰成的嘴脸绘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一定能畅销全球,拯救无数像张爱玲那样糊里糊涂的女人。

哎呀,算了吧,我的想法是不是太残忍了,体谅一下我们民国大才女,就别往伤口上撒盐了。

好在张爱玲擦干眼泪,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一转身沉静地走了,不再为一个不喜欢的人耗心耗神,不在一个不真心爱自己的人那里苦苦挣扎。

好样的!张爱玲,既然真心换不了真心,真情换不了真情,天使撞见了魔鬼,就勇敢地拔掉这颗毒瘤。尽管会留下一些痛一些伤,但风一吹,乌云便散去,又会有几朵祥云飘在自己的上空。

是啊,张爱玲,你做得对,你的生活里没有了胡兰成这个魔鬼,也是另一段幸运的开启。就当胡兰成天生是来害你的,你注定要遭遇这场浩劫。你的人生还有成名的梦想,还需要优秀的作品。天不会塌下来,太阳会天天照样升起。

但是,我无论如何都要出口恶气,我要大声说:胡兰成,最大的恨就是无法不恨你,最大的鄙视就是无法不鄙视你!胡兰成,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人鄙视你,在以后的时代,你存在的价值还是让人鄙视你。恶有恶报,因果报应,善莫大焉。

其实,我分析的幸或不幸,有的本身就具有两面性,正如《道德经》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那么,幸兮,祸也;祸兮,福也。用点辩证思维就不难理解了。

说了张爱玲这些幸与不幸,不是非得要评说点什么,或是说个什么道理,更不是对张爱玲的不尊重。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的感悟,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张爱玲说的心里话,抑或是读者自己和自己的一场心灵对话。

仅此而已。

2016年国庆于四川眉山东坡湖畔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70729/

抑或正是那些幸或不幸造就了张爱玲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