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秘“三石桥”

2016-09-11 04:57 作者:奇源人均平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探秘“三石桥”

奇源人均平

在梅城祁门西南端的溶口乡有个古村落“奇岭”,她四周群山环抱,林竹成荫,一条玉带般的“奇源河”穿村三门潺潺而过。祁门歇后语里素有“六月天里下,奇岭(冷)”之说,也被誉为“五马卧槽”之风水宝地。她自唐朝一路走来,历经近千年,那史上的故事、传奇、祖祠、“八古景”......无不让村里乡外人津津乐道。真是奇岭人的骄傲!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及的,并非奇岭人的“骄傲”。故乡的奇源河上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史称“六桥拱秀”。他们被建在村头尾和各门之间,规模恢弘,除村头那座桥外,每座桥都是廊桥,上有楼阁、上下两层,八角呈现,四时微风,铃声荡漾,蔚为壮观!文前图中位于“外门”的“三石桥”(其实没人知道叫啥名,也许自古就没名,现姑且这样称之。)就无法与那些桥同日而语了,尽管它的历史与其他桥的也许同样等长。它既不气派也不壮观,或许历来没被村里后人重视过。甚至人们在天长日久地行走中,或许都忽视它的存在了,谁还会有心为之思索?村人亦这般,外人就更不要说了。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敢苟同,它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后人探秘、深思!

要探秘“三石桥”,我想,还得走进我故乡的历史。郑氏祖先是从中原避战乱南迁而来,首先落脚古时闪里的“荣前”,现在的“合城”。也许是祖上认为”荣前”还不是理想之地,遂继续南迁至芦溪乡“奇岭口”。“奇岭口”虽背靠大山,村前又临水,一条大河四季川流不息,交通十分便利。但倍受战乱之苦且懂“风水”的祖先,还是感到在此披荆结庐的不足。因为未来村前一马平川,水上交通虽便捷,倘若遇敌来袭,那就无坚可守了。稍安定后,始祖就沿着村边小溪溯流而上,翻越小山岗,寻找更为理想之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先祖高兴地发现:在那群山脚下,一悠长溪水似玉带缠绕,五座高山仿佛五匹骏马低首饮水,加之水口又好,此乃“风水”宝地。遂命其长子(延辛)到此开山结庐,繁衍生息。经代代传承,人丁兴旺,成就了后来故乡奇岭里中外三门。

在我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奇源河上除去“石拱桥”外,村里河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简易木桥,那是后人为了行走方便而零时搭建的。像“三石桥”这样由三根粗大且长的青石条拼合而成的跨河石桥,在我们村那是唯一的。这就不由得人要提出一些疑问了:为什么?村里桥为何只有这一座如此?为何只建于此?为何桥石只有“三根”?......诸如此类的问题吸引着我,困扰着我,同时促使着我去思考,激励着我不断地去探秘。望着这座年代久远且不同寻常的“三石桥”,我一次次走进故乡悠久的历史,走近我智慧的先辈们,试图从故乡浩瀚久远的历史烟云里找出答案,可那又谈何容易!根据对家乡历史的探究和大胆的思考,作出以下推测(仅一家之言,正确与否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祖辈为何要建永久性的“三石桥”于外门此处?原因很简单。照片中河对岸房屋间有条连接石桥的小路,以前并非如此狭小,那是古时一条交通要道,连接着郑氏南迁始祖的聚居地“奇岭口”,奇岭与之相距仅5里许。再沿“奇岭口”大河而下,可通往江西的浮梁、景德镇等更大、更遥远的地方......

那祖辈为何要把此桥建成“三石桥”,而没建成“石拱桥”?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更值得奇岭郑氏三门子孙们好好思考。我想,这里面一定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美好愿望!表面上看“三石桥”十分简易,仅由“三块大青石条”拼合而成。但当你仔细端详那三块长近10米、宽50-60厘米、厚30-40厘米的大青石条时,也许你会很快改变自己的想法了。在古代那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郑氏祖先们是如何采得如此每根以“吨”作为计算单位的青石条?他们又是如何把石条架倒奇源河上的?......一系列问题会随之而来。据说,石条并非产于本村,是在江西定制,然后通过水路运至村中的。仅运送之危艰,耗资之巨大,也许非而今人所想象之不易。如何把那么沉重的石条,在河水深的情形下架在河上就更不得而知了。祖辈为何不在此处抬高地势,用上好的石材建座规模小点的“石拱桥”,就算在桥上再安上雕刻精美的石栏杆,点缀上古朴典雅什么的,耗资也许还会少些,省心些。那样小桥、流水、人家不更加优美吗?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为何还要多费周折、知难有意为之呢?

我们的祖先其实是非常智慧的。他们知道山间水来势凶猛,再之外门地势低平,洪水很易上路进家,把“桥”建成像而今“平水桥”的样子,有利于泄洪,桥又不易被损坏,不会有什么后患。我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否则,祖辈是不会这样大动干戈的!因郑氏祖先非常懂风水、佛道、易学;明白“三”的丰富内涵---“三”无论在佛道、易学、风水哪一块,皆吉利;更深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深刻道理;加之有封建社会频繁战乱使人们生存艰难、人丁难兴的切身体会......可想而知先辈们是多么期盼族人生活安定,子孙平安兴旺!沉思间,我仿佛又听见了儿时故乡那首古老、熟悉的民谣:一条道路伸两地(奇岭口、奇岭),紅桥頭上话三门(紅橋、即文中“三石橋”。后考得知);五马卧槽苍玉远,郑氏子孙笑開顏!此不正合“道”意,正合我们祖辈的愿吗?不正预示着郑氏子孙人丁兴旺,生生不息吗?这不比封建社会一些家族先辈们为了等级森严的族规,而不惜花巨资建许多庞大的“祠堂”,来体现祖规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残酷、勞命傷財和愚昧要强得多、睿智得多吗?

千百年来,三根青石条一直横卧在故乡的奇源河上,桥上过往的芸芸众生不知多少。它在无言之中见证了故乡奇岭的历史、祖辈们开天辟地的艰难历程和辉煌;和故乡一道共命运、经历人间沧桑;和家乡一起迎送日月星辰、寒来暑往、世纪千秋......在我的记忆里,没听人说过“三石桥”曾被人唤作什么,也许本来就没名。值此家乡进行再次“复兴”大业之际,那就让我们称之为“三门同心桥”吧。预示着故乡奇岭里中外三门郑氏子孙在复兴家乡大业的征程中会同心协力、承前启后,并将创造出更大、更新的辉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4206/

探秘“三石桥”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