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征:信念与意志的接力

2016-06-29 22:10 作者:大智若余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

有远足跋涉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悟,当身体能耗掣肘一个人远足的步伐,支撑他坚持下来继续前行的,唯有精神的力量,必是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除少数步旅好者外,很少有人进行苦行僧式的旅行。即使对于步旅爱好者而言,无围追堵截、飞机轰炸的性命之虞,无缺衣少食、落单迷失的生存之忧,信念与意志的精神体验与红军长征比较,必然大打折扣。养尊处优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这种信念与意志正慢慢从身体里剥离,或者说从未与身体融合更为贴切。

曾无数次地从书本里、影视资料里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里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艰险,曾反复揣摩过红军长征时的生存状况,只是停留在“伟大”、“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一些词句上,检验的无非是词汇量与想象力,与生命体验无关。

值此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学院组织的“翻越老山界,重走长征路”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35公里,与里长征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且无论行装,还是饮食,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参与纯粹只是“重走”,与80年前红军翻越的老山界,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35公里脚程,却让我们有了从未有过之生命体验,有一句话在我的脑海里盘亘良久——长征,是一场信念与意志的接力。

(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接到组织“翻越老山界,重走长征路”活动的通知,一连好几天都在准备着——干粮、登山鞋、登山手杖、药品,还有长途拉练注意事项等,一边准备,一边将背包掂了又掂,反复权衡取出用途不显著的物品。

凌晨一时许从桂林出发,在大卡车的车厢里,经过四个多小时颠簸,来到了兴安县高寨梯子岭入口。经过简单休整用餐,乘着霭霭晨雾,伴着语泉鸣,队伍向山里进发了。

往山里走,路越来越窄,山愈走愈险,好在近年的旅游开发,山间小路已由一阶阶的石头水泥铺就。在遮天蔽日的林间攀爬,向上,望不到尽头,向下,看不见来处。腿越来越酸疼,气越来越急喘,汗水早已将全身浸透。好在天公作美,既没有下,也没有娇阳,阴沉的天气带有几分凉爽,对爬山者无疑是一种“福利”。

山间没有路标,无法计算走了多少里程,也不知距山顶几许,只能用时间来推算行程。负十余公斤的背囊,鱼贯前行。

三个小时过去了,转过一弯又一弯,终不见山顶,多少都会使人信心受挫。在只容一人的窄道上,止步不前,就会阻挡后人攀登的路线。在后人的催促和前人的鼓励下,拖着沉重的身躯,一步一步吃力地向上迈去。

人,在经过一番努力与挣扎之后,如若依旧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缺乏毅力的人很容易悲伤失望,自暴自弃。

一路走,我一直在想,刚刚在桂北吃了大败仗的红军将士,没有来得及休整补给,带着辎重,负着受伤的战友,如何穿越这茫茫大山?对于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他们,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难困阻面前依旧毫不动摇地服从命令?是什么为他们瘦弱单薄的身体注入力量?而自己,一个自许身体健壮的人,身上负的,只是个人行程所需的食物和饮水,区区十余公斤负重,就体验到了如此艰辛,而红军前辈们应是怎样的体验啊。这样想着,困乏感似乎消弥了许多。“向红军老前辈学习”,这一路,默默地支撑着我就这样艰难地走下去,不久,顺利抵达梯子岭头。

(三)

岭头,有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回头望去,只见群山巍峨,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岭头的天气,也阴晴不定,忽而滴雨,忽而云开日出,随风聚散的雾(或许就是我们在山脚下看到的云),使人有恍若置身蓬莱之感。阵阵凉风,寒意来袭,登山时汗水浸透的衣背,此刻正冰冷地贴在身上,似乎在提醒着我们:此行,不是为了赏景。

下一目标:老山界;距离:9公里。

虽为相对较为平坦的柏油路,对疲惫不堪的登山者来说,哪怕900米,也不愿再迈出一步。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我禁不住在想,红军长征的目的是什么?

1933年-1934年,第四、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转移。被迫转移,实则为求生存。

1927年以前的几年里,共产党人将心掏出来给国民党顽固派看,也无法消除他们的猜忌与偏见,国民党顽固派始终是容不下共产党人的,大规模的血腥屠杀开始了。不屈的共产党人奋起反抗,是为求生存;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党顽固派随即将之看成心腹大患,放着东北、华北大片沦丧的国土而不顾,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冠冕堂皇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剿匪”,为保留革命火种而开始的长征,亦是求生存。在各地军阀盘踞富庶地区的情况下,红军为求生存,只能在省与省交界处的夹缝地带,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间行军,即在夹缝中求生存。

撇开后来在抗日战场中流砥柱、解放战场摧枯拉朽不说,单单跨越15个省份的里漫漫长路,翻越的20多座大的山脉,渡过的30多条河流,遭遇的400余场战斗,这种我们后人无法想象的凶险,无法体验的难艰,已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与敬仰。

今天,这份敬仰通过艰辛跋涉的亲身体验,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愈加刻骨铭心。经过跋涉,在老山界的石碑上,再读毛主席的《十六字令》,显然与在书房里朗读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层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柱其间。

此时的中国,乾坤浑噩,行走至此的党中央、中央红军,试图柱起朗朗乾坤,造一个清风明月清明世界。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概。

(四)

从老山界往前走9公里到海拔2140米的猫儿山主峰,再由主峰下山,队伍又穿行于茂密的林间。前人走出来的山路,附着有鲜绿的苔藓和松软的树叶,脚踩上去很容易打滑。

80年前,这条山路,走过了党中央、中央红军,走出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我留意观察着途中的一石一土,一草一木,它们想必见证了那支队伍的艰辛旅程。一双双深陷的眼窝里射出的坚毅目光,曾留在了它们身上,那支队伍的血汗,渗进了这越城岭的泥土,集萃成如今这郁郁葱葱的草木精华。这条绿色的通道,仿佛一条“时光隧道”,穿行其间,依旧可闻80年前红军将士焕发的生命气息。追寻,这不就是我们此行的意义吗?

穿梭,足足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及抵山下雷公田寺院,顿时豁然开朗,午后的阳光热辣辣地投在身上,给人一种“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感。

据记载,当年红军曾在此宿营,至今还留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的遗迹。红军在此宿营,大概是1934年12月6日前后的事。

(五)

雷公田往山下行3公里至李洞,终于结束了这次跋涉。身体散了架,腿脚完全不听使唤,一身的臭汗,不过,邋遢的形象让参加活动的人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红军的长征,至此才完成了一小步,悠悠两万五千里长征,前方,需要另一场信念与意志的接力。

我们不能也无法完成前人的所有体验,前人体验凝聚成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珍藏、理解与认同。这种理解与认同,并非在经历前人所有体验所有苦难之后才会产生,而通过学习、取舍与思考亦能完成。

人,要学会思考,首先要学会取材。以“真善美”的素材支撑思考,则精神必上高度,正所谓“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反之,则会滑向偏执与极端。

“真善美”的素材必然与伟大人格的人生体验休戚相关。比如,我对《史记》所记载的历史片段笃信不疑,因为,我认为身残志坚的司马迁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同样的道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历史论断笃信不疑,因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人格的魅力,令我折服和信赖。这或许就是邓小平同志后来总结长征为什么能够坚持走下来时所讲的三个字——跟着走。因为信赖,所以从未生疑;因为信赖,所以值得托付生命;因为信赖,所以要坚定地——跟—着—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9145/

长征:信念与意志的接力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