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书的记忆

2016-05-03 16:52 作者:东江微波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哥高中二年二期肄业,源于对学习的热,中途很少回家。他的样子、性格在我年幼的记忆里十分模糊。只是对柜子里老旧的书有些好奇,母亲告诉我,这是大哥学习用过的课本。厚厚的,有好几叠。书里藏着什么呢,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一系列疑问在我脑海徘徊。殊不知在大山的外面还有整个世界。

大哥从小喜欢搬条小板凳尾随外公左右,摇头晃脑地吟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受外公生活的熏陶,实则有了大哥后来的“文化之旅”,才有了我对这些书的好奇与幻想。

大哥姓袁,小名作明(现袁卓光),因为年龄悬殊,他的童年少年我经常听父母说起。大人们说起大哥小时候读书的事情已传为佳话。但在我年少的记忆里,大哥自立、自强,是个勤劳的人。

大哥是个文化青年,朴实中透着帅气和睿智。放假回来,他把劳动当成快乐,砍伐楠竹,扛树木,拾柴火,帮家人打下手,做事十分棒忙。他性格成稳、坚定,爱谈笑风生,人缘好。他学习轻松快乐,初中毕业,考取省立三中(现永兴一中),是当时一所极具影响的名牌学校。母亲因病除花去了家里全部积蓄外,还向政府借贷现金近百元。仅差最后“一里路”,与大学失之交臂。人生就此发生巨大转折,命运捉弄了带着无限憧憬的青年,希望像积一样消融……。好在大哥面对现实,在一次与探井队员的交流中,熄灭的火再一次燃起,得到工程师的认可后,被录用到鲤鱼江电厂(省级重点企业)。从此,家里情况也渐渐地好了起来。一个晴暖的初,欣喜之余,母亲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身穿花布衣裳,头扎羊咩小辫。约六七岁大小,我第一次来到电厂,并照了我人生第一张照片,记录着我幸福的童年。

电厂宿舍整齐,环境优雅。大哥潇洒自信的样子仿佛是和那叠厚厚的旧书有关。也从此,他的形象在我年少的记忆里逐渐清晰和高大。以后取代这叠书的是崭新的课本,新书的到来一定是源于那叠旧书的内智,仍旧富有魅力。就是为了它,我才独自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走在山间小路上。一头是学校,一头是家里,都是父母的等待和接送,我度过了难忘的学习生涯。

六十年代,大哥离开了他最早工作的地方——电厂,像一只远飞的“大雁”。 不管他有多大理由,为什么要“远渡重洋”,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好在母亲才四十出头,身体也完全康复。母亲理解作为年轻人的大志,母亲说大哥的追求与顺是完全的两码事。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走到哪里,大哥便成了家里所有人的牵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无论身在何方,大哥没有少来信,尤其在内蒙,他克服了南北气候的巨大温差;克服了零下四十度的低温。然后从北京到河北保定,并在保定成家,安居乐业。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寄来照片,照片上的他,帅气、潇洒。家里人既为之欣喜,又为之牵挂。结婚后,他寄来一件枣红色毛衣,颜色漂亮,也是我第一次开眼界,至今一直留存在我脑海。大嫂是保定一所医院的护士,身材高挑,容颜美丽。一个大山农民孩子,有了理想妻子,算是有了平稳的家和“世界”。他工作出色,生活也有人照应。家里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并为之欣喜而温暖。大嫂在保定长大,生活优越,边远的山区是个什么样子她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想过。记得那是在一个浓的阴天,泞泥的山路坑洼不平,大嫂脚打草绳,柱着竹棍,从山脚爬到山顶,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大哥一路开着玩笑,鼓舞和安慰她。在二哥、二嫂的帮扶下,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攀爬到到达。家里人欣喜万分,相距十年啊,期盼已久的这天终于来到。村里的老人、小孩早早地站立在大门口迎候。大哥很会体贴人,上老下小,依偎细处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哥忙里忙外,做事干脆,说话很有底气。到底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文化气质。

这次回来所不同的是,家里建起了水砖房,有新添置的木质家具,生活无忧。家家户户告别了煤油灯的历史。

七十年代,他再次领着一双儿女回来,千里迢迢,不惜将幼小的孩子放在老家好长一段时间,大山地方偏僻,医疗条件极差,但大哥便说“根在大山,我们的心就在大山。几百年来,山里人不都是这样走过的吗?”是啊,大山是人生的大课堂,只有经历艰苦,方能知晓幸福。九十年代初,大哥领着儿媳晓宏和丽萍,带着孙子袁帅第一次回老家时,母亲已是四世同堂。母亲曾经思念和牵挂,今天终于有了报答。母亲终于明白大哥曾经的用心良苦。

大哥每回来一次,都是亲朋好友的一次大聚会。大哥成了山里人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山里人喜欢和他拉家常,问他外面的形势,谈山里山外的事,问候家长里短……只要听说谁家困难,他总是带着怜悯和关爱,问身体,问生活。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让乡亲们倍感亲切。无论离开十年八载,他乡音未改。每次离开,乡亲们都前来道别,开伦兄、凤清婶和满香舅妈尽其所能地拿出自家最好的土产或食品,千叮万嘱地“作明,父母亲都年岁已大,你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每每这样,大家总是相聚恨短,相别恨长!

2007年大嫂病故,大哥全身心地和外孙女霆霆一起生活,从小学陪到初中毕业,还帮她做饭洗衣,辅导她的学习,处处无微不至。

随后,为母亲的身体操劳不少,为她购买倾听器,购买拐杖、衣物等。逢年过节、母亲的生日,他一次也没落下。父教子随,儿子一样十分孝顺祖母。在儿女身边,大哥是慈父,是同仁,是好友。在亲友身边,他是好兄弟,好儿郎。

大哥十分懂得元和家里上上下下的人,媳妇身边恭维婆婆;家人面前讨好媳妇。为老人买好吃的、好穿的,婆媳相敬如宾。他喜欢扮演“唆人主”(调解人)的角色,让善意的谎言面前沐浴阳光。

大哥每次回来,都要拉着母亲的手,面对面地促膝谈心,凑近她的耳朵“妈妈,您想吃点什么?您需要什么儿带你去买!”经常搬把靠椅领着母亲坐在阳光底下“补钙”,告诉她要怎么保健和养生,修身养性等。牵着她的手到屋前屋后走走,最好的孝顺是更多的陪伴。

大哥孕育在母亲体内的第三个月,父亲因病故世,完美的人生有了缺失,是母亲和继父把他拉扯大,供养他生活和学习。相比同年的孩子是不幸中的万幸。如今,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美满。是时代的东风,是自身的不懈奋斗。

现在大哥已退休,但活泼、开朗,十分显年轻。“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他学无止境,读书、上网、健身已成为常态。他送我的《正蒙宝典》一生受用。“弹指一挥间”,几十年已过,旧书仍是我生命里的源泉和力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5951/

旧书的记忆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