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夷陵”三国古战场——宜昌猇亭(散文随笔)

2016-03-28 11:58 作者:长江天使...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阮海强 阮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游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人们谈到这首广为流传的杜诗,常不免想起历史上闻名的吴蜀“夷陵之战”。由于这决定两国命运的一丈是在猇亭打响的,所以又称“猇亭之战。”

在这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双方均动员了规模宏大的水陆两军,而且是以长江及其沿岸作为叱咤风云的舞台,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可是,猇亭在哪里?这却不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了。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作了一次猇亭游。

猇亭,在宜都县北三十里大江北岸。据《宜都县志》载:公元二二二年,汉昭烈帝刘备征吴时曾进军于此。它“上与夷陵接壤,下与宜都隔江遥对。后陆逊筑土城,外浚以濠,今俗名虎脑背。”这说明,当年的猇亭,也就是后来的虎脑背,现为宜都古老背镇公社所在地。

战争的胜负,在恒大程度上取决指挥员的战略战术。章武元年(公元二二一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关羽之仇,竟不听军师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亲率大军伐吴。战事之初,蜀军一举攻破巫山,打到秭归;第二年正月,占领夷陵;二月,刘备进抵猇亭,并设立了大本营。据说,刘备大军压境之日,当即下令一之间,在猇亭建起一座盘龙卧虎亭,用来观察沿江战事,指挥作战。遗憾的是,兵败如山倒,亭虽建成,却为吴兵所焚毁。如今,连此亭的踪影也找不着了。

吴蜀两军在猇亭的决战,对于东吴的统帅孙权说来,本来是被迫而迎战的。年轻的东吴将领陆逊接受迎战命令并作了一番调查之后,当即认定:刘备居高守险,锐气正盛,为免于死打硬拼,必先避其锋芒。于是,他一下子竟将兵力难以展开的连绵五六百里的丛山峻岭全部让给了刘备,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始终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在此期间,传说刘备曾往猇亭近处的“清风观”朝香,在“明月桥”望月,到“善溪冲”植松。有一首民谣写道:“善溪下来九条冲,九条冲前九棵松,明月桥上花石板,清风观内撞石钟。”据此民谣,有人还编了一段故事:刘备所植的九棵松树,是用来作为战争讯号的“烽火树”、“消息树”;植松归来,月上梢头,他路过明月桥时,但见一片婆娑树影映于桥面,因误以为是石板上的花纹本色,故惊叹了一声“呵,是花石板!”从此,树影便印落在石板上了;再来至清风观,又因朝香不见钟鼓,只好以马鞭在观内的一块石头上敲了三下,此后,每撞击这块石头,音响便可传百里之外。上述传说,实为皇帝金口玉言之说制造舆论,当然不足为信。但是,清风观、明月桥的遗址至今尚在,而善溪冲口的九棵松树,更已为九片青翠的松林所代替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再说,有胆有识的东吴大将陆逊,养兵数月之后,终于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六月,暑气蒸人,久困山谷的蜀军,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于是,陆逊利用蜀军军营寨都是木栅构成的特点,一夜之间,竟火烧了蜀营七百里。蜀将张南、冯习等均战死;逃回白帝城的刘备,不久也一命呜呼,落得“遗恨失吞吴”了。

《宜都县志》称猇亭为“楚之咽喉”、“入川之门户”,的确出之有据。即使在“猇亭之战”后的一千七百多年,在我解放大军进军大西南的战斗中,某部一个连的战士,“夜袭古老背”,也曾在此彻底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团的守军。古老背的儿女,更是继承前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统,创作着猇亭的新历史。这里的民兵,被誉为“古镇红哨”、“峡口第一岗”,在清匪反霸、捕捉逃犯、维护治安等方面成绩卓著,曾出席全国民兵群英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央军委亦曾给予他们以嘉奖。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更是精神振奋,决心进一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积极学习传统战法,大搞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在猇亭古战场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练兵活动。我们漫步猇亭之日,碰巧遇上扬威远近的古镇兵民武装泅渡大江,那如龙似虎的图景,真可谓壮观哩!

注:原文2015年刊登全国公安文联、湖北省公安厅、监管总队、长航公安局芜湖分局网站

交通运输部长航公安局武汉分局 阮海强

武汉鑫宏泰船务公司 阮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6648/

“夷陵”三国古战场——宜昌猇亭(散文随笔)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