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一阁

2016-03-08 14:34 作者:黑旋风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黑风话68 天一阁)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已置身于宁波繁华的闹市中。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四百多年前,致仕回乡的范钦带着他心的七万卷图书,在月湖西侧建起一排六开间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专用于收藏。小楼坐北朝南,前后开窗。楼上六间打通,中间用书橱隔开,橱里放书,正中有“宝书楼”横匾。楼下设中堂,悬挂楹联。门前竹秀林茂,曲径通幽,簟樟浓荫,清香满园。常闻古人有读书之乐,孰不知还有藏书之乐。

要全部读完七万卷书几乎是不可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对来说还是行万里路比较容易些,即使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明代。范钦为官二十八年,转任湖广、江西、广西、福建、陕西、河南,最后赴京城升兵部右侍郎,怎么也行万里路了。而读书就算不求甚解,也有时间限制。据统计现代读书最多的以色列人平均每年80多本,读完万卷书要一百多年,显然很难。但范钦是边读边藏,博采广收日积月累,直到需要建一座小楼才能放得下这些图书。范钦54岁退休回家,活到80多岁,老夫喜作黄昏颂,满屋书香夕阳红。如此境界,一生何求。

《河图》有云“天一生水”,这水可能是指水星,但水能克制藏书楼最怕的火。四百多年来,天一阁安然无恙,起名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藏书的传承,范钦临终前把两房儿孙叫到床前,他把家产分作两份让他们挑选,一份是全部藏书,一份是其他家财,大儿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藏书,这也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其实图书的保存是很费劲的,防火防潮防霉防蛀,旧纸不能多翻动也不能不翻动,旧书不能多人气也不能没人气,范家子孙没少费心血,他们订了许多条文,如规定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禁止外人及女子登楼等。如果天一阁一直壁垒森严,那就真的湮没在茫茫尘世中了,收藏的价值在于藏品价值的充分发挥。建楼一百多年后,范氏后人一致同意让一位外姓登上藏书楼,他叫黄宗羲,一位在道德学识才气上完全配得上登楼的鸿儒。黄宗羲阅读了天一阁的藏书,奠定了他学术思想的基础,他还整理出天一阁的藏书编目。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天一阁藏书中有大量书籍被编入书目,有的是全本抄入。天一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个美丽又嘘唏的故事,钱绣芸,一位酷爱诗书的女孩,她渴望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可她既是外姓又是女子。于是她想方设法终于成为范家的媳妇,没想到她还是没能如愿以偿,森严的族规禁止妇女登上书楼。她带着被剥夺渴求后的忧郁目光离开人间,她生不逢时,生活在程朱理学浸淫最深的明清,还不如李清照的时候。

天一阁在近代的风云中飘摇动荡,英军的劫掠、太平军的破坏、盗贼的入窃、台风的毁坏直至抗战的转移,藏书几经波折,几度沧桑。通过地方官绅的保护和范家后人的回购,藏书仍保持了相当的规模。而今,天一阁扩展为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的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弘扬中华文明的场所。大门两旁对联写道:“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那是号称南雷先生的黄宗羲曾作过的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1514/

天一阁的评论 (共 6 条)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迟迟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白云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