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徂徕烽火遍齐鲁——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78周年

2016-01-04 14:47 作者:泰山石敢当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徂徕山起义,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山东省委直接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对唤起山东人民抗战的信心,夺取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7月低,日军在占领平津之后,10月初侵入山东。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的部队,对日军毫无抵抗,仓惶向南溃逃,整个山东大地呈现一片兵荒马乱的局面。10月,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结合山东的情况,决定全省各地党组织在日军入侵未占领山东全境,国民党军队忙于撤退,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之时,迅速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起义,开展游记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0月中旬,山东省委由济南转移到泰安,就在敌机轰炸泰安县城的那天,省委在泰安县文庙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秘书长景晓村;延安来的红军干部赵杰、程绪润、韩明柱;泰安县委的鲁宝琪、辅仁、于一川;还有经党营救出狱的干部和流亡学生会的李林、程照轩、侯德才、金明、孙陶林等同志,会议在分析了山东形势后决定在徂徕山地区,发动和领导一次抗日武装起义。

徂徕山位于泰安县城东南30公里处,在泰安、莱芜、新泰、泗水四县之间。四周群山环绕,构成天然屏障,占据徂徕山既便于我武装部队周旋,又可以控制公路、津浦路等交通要道。同时,徂徕山地处山东中心,在此发动起义,对齐鲁大地既是个震动,又便于与全省其他各地区进行联系。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徂徕山一带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省委认为,要使这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其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发展和壮大党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抗日救国的各种力量。为此,省委布置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组织抗日救国会等抗日团体,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筹备武器,组织队伍。

12月24日,日军飞机又一次轰炸泰安城。省委机关从县城转入城南篦子店。省委在篦子店由黎玉同志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迅速举行徂徕山起义。会后,各地组织的武装队伍按省委的号召陆续奔向徂徕山。省委机关一部分,平津、济南流亡学生,“民先队”干部和泰安的“民众抗日自卫团”部分人员,先后转移徂徕山脚下的山阳庄一带。洪涛、林浩同志由篦子店带领省委机关一部分同志和一些流亡学生,泰安县委的同志及“民先队”“妇救会”共计十人首先登上徂徕山。黎玉、景晓村、马馥塘等同志在山阳庄等候从封家庄、楼德一带由赵杰、程照轩、封振武、侯德才等同志带领的队伍到齐后,作为第二梯队,于12月31日赶到徂徕山。

就在各地的同志们组织队伍上山的这段时间里,日军于12月27日占领济南,31日攻陷泰安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更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无比愤慨。因此,不少青年农民、学生弃家舍业,毅然拿起土枪、大刀奔向徂徕山。一天,提前上山的洪涛、林浩等同志发现5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兵李怀英、韩德、徐福礼、杨忠和刘玉路过大寺,就派武中奇同志去做工作,这一来就争取了5名带钢枪的战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提前上山的同志在林浩、孙陶林的带领下,把大寺院内布置的焕然一新,墙上贴着抗日救国的标语,韩豁、赵新、傅生等女同志还赶制了一面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中间缀有武中奇书写的“游击”两个大字。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1日清晨,伴随着火红的朝霞,在徂徕山上,一面绣有镰刀斧头和“游击”二字的红旗高高飘扬,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四禅寺(当地人称“大寺”),举行了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主持人孙陶林宣布大会开始,省委书记黎玉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正式成立了”。同时宣布: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省委书记兼),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马馥塘为经理部主任。

四支队暂编成两个中队和一个宣传队。省委机关、泰安县委和抗敌自卫团、青年学生编为第一中队,李怀英为队长,鲁宝琪为指导员;在泰安六区组织起来的队伍编为第二中队,封振武为队长,程照轩为指导员。同时还任命了排长和政治战士。以赵新、杨纯、汪瑜等10名女战士为主编成宣传队。各中队都成立了党组织。

随后,由孙汉卿、董琰、单昭洪等率领的新泰县起义部队来到徂徕山,编入第一中队。4日,刘居英、程绪润、秦云川等带领在莱芜县莲花山起义的部队来到徂徕山,编为第三中队。短短几天,起义部队就扩大到500多人。就此,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建立起来了。

起义队伍组织起来以后,吃饭、住宿一度成了突出问题。大寺院内仅有的几间破屋只能由女同志和病号居住。男同志只好挤在附近的山窝里,干草当被褥,石头当枕头。由于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山窝窝住不下,支队决定一中队疏散到附近的黑石埠、磨山峪一带驻扎,也解决了集中给养不足的问题。支队针对起义人员存在的政治觉悟低、组织纪律性较差、思想不统一等问题,对他们进行纪律、政治学习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使他们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站岗放哨、射击投弹、利用地形地物等训练,快速提高队员们的军事素质。宣传队则深入各村、各户,通过宣传演出、扶弱助困,起到了号召抗日、募捐粮饷、扩大武装的作用。

1月11日,起义军开始了行军打仗的生活。首先在保安庄抓捕要投靠日军的国民党新泰县长朱奎生一伙汉奸。1月 26日,在寺岭庄伏击日军,击毁敌军汽车一辆、毙伤敌10余人。寺岭伏击战是起义“第一枪”。2月17日又在四槐树村用地雷炸毁日军汽车2辆,毙伤敌40余人,其中大佐一人。仅仅一个月,起义队伍就增加到1000余人。随后,起义部队离开徂徕山区,分兵两路;一路向东南新泰、蒙阴、黄县、泗水地区发展;一路向东北莱芜、淄川、博山地区发展。4月中旬,到博山一带的部队,与从清河区南下的第5军一部会合,协同淄博地方起义部队,袭入淄川、博山。随后,淄博、十字路(今莒南县城)、沂水等地的起义武装亦编入第4支队。至4月,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为创建鲁中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2015.12.30(转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8534/

徂徕烽火遍齐鲁——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78周年的评论 (共 6 条)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雪灵
  • 少华山
  • 从余东风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