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首阳琴韵

2015-10-27 10:17 作者:虎哥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首 阳 琴 韵

散文 杨 虎

位于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的首阳山,是陇中少数几座植被茂盛的绿山之一,因有成群的马鹿出没觅食,原名马鹿山; 还因整个山系由十一座山峰组成,层层叠叠,其状若莲,又名莲峰山。山上青雾缭绕,飞瀑流泉,巉岩磊磊,峭壁悬崖,奇花异木丛生,兽虫鱼聚集,实为陇中少有的宝地。很早以前,这里就发展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佛教道教胜地。但是,真正让首阳山名冠华的,不是因为宗教胜地,而是伯夷叔齐在此拒食周粟,采薇果腹,饿死山中之典故。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两个儿子,邢昺疏引《秋少阳篇》载:“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他俩始终被当作抱节守志的光辉典范。

相传孤竹君遗命立幼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相谏。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当地百姓感其忠贞,将其葬于首阳山主峰下面。唐代贞观年间,修清圣祠,供奉祭拜,延续至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循着依山而开的石道,我用清泉洗面,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主峰下的山湾中,去拜谒这两位三千多年前的古圣人。墓碑是青砖砌就的,其间用白灰勾缝,色泽清爽,青白分明。墓碑正面自上而下阴刻有“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几个字。一副魏碑体对联分列两边,“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字体端庄秀丽,笔法遒劲,透着力道。墓碑后面,两堆封土赫然突起,状若馒头。土堆之上草木葳蕤,杂花丛生。这,就是声名赫赫的“夷齐双塚”。墓的后方,是“清圣祠”,祠内供奉着由著名雕塑家何鄂用玻璃钢彩绘雕塑的伯夷叔齐雕像。雕像面容清矍,形容枯槁,但目光炯炯,神态淡泊,凛凛然望着远方。

山风徐来,经幡飘飘,松涛阵阵,清泉叮咚。恍惚间,一阵悠扬的古琴声和着这自然界的交响悠悠传来。其声古拙而清雅,清晰而渺远,节奏舒缓,律动婉转,于淡泊中显深沉,于闲适中透着淡淡的忧伤。山风渐劲,溪流趋激,弹拨加力,琴弦震荡幅度逐渐加大,琴声趋于刚健硬朗,若晚秋之芦荻,苍劲而挺拔,在秋风中傲然挺立,任由冰冷的晨霜将自己染成明艳的黄色。又若傲霜之秋菊,挺立于东篱之下,不经意间释放着包藏于花蕊间的清香,在深秋的风中经营着自己的个性。北风终于刮来,挟着摧残一切的淫威,泉溪凝滞,百草枯亡,冰覆盖着苍茫的大地,凝泉结成的冰凌不堪其重,断裂下坠,砸在坚硬的地上,顿时冰花四溅。此时的琴声节奏短促,格调刚劲,铮铮然激越高亢,若戈壁滩上遗落千年的古胡杨,斑驳凋零,枝杆虬曲。又若熊熊火焰在胸中冲突奔走,无以发泄,痛苦挣扎。最后在如同裂帛的一声巨响后,将自己烧成一片灰烬。戛然而止的琴声让人陷入无尽的哀婉中。时间为之停滞,空间为之凝缩。

这,恐怕就是传说中颇为古代琴家推崇的古琴曲《伯夷操》吧?那宁静淡泊的序曲,那山欲来的间奏,那凄寒彻骨的主体以及那气贯长虹的尾声,无不透渗着悠远与高古,只有经历了无尽磨难、遍尝了人间冷暖的沧桑之士才可弹奏得出。

为了避食周粟,伯夷叔齐二人采食白薇。白薇是有季节性的,渭源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白薇每年四月发芽,十月份以后就干枯了。由此可见,两人的日子应该过得相当艰辛。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天,几无食物可以果腹,既冷且饥,举步为艰。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拒食周粟。他们用褴褛的长袍紧裹着骨瘦如柴的身体,枯槁的双手抚弄琴弦,用悲凉的歌声表达着愤懑与不平。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长时间采食野菜,营养极度缺乏,他们的面容布满菜色,蓬首虬髯,青筋纵横。原本修长的手指,因采摘薇菜而粗砺无比,深浅交错的裂口鲜血淋漓,琴弦与琴板被鲜血染红,琴下的石几上,是一滩早已冻凝的猩红的血泊。歌声和琴音尚在高山深谷间回荡,两位旷古硬汉却双双饿毙于岩穴之间。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伯夷和叔齐以异于常人的坚定毅力和宁折不弯的坚强决心,坚守道义,洁身自好,用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坚贞和骨气的代名词,成为儒家独立人格和仁政思想的卓越代表。在他们身上,有着许由、巢父的印记,而后世的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身上都有着他们的影子。

千百年来,前来首阳山凭吊、祭奠者络绎不绝,冠盖相望,且延续至今,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碑文。唐代诗人岑参作《东归晚次潼关怀古》:“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明人胡瓒宗有《首阳吟》:“青青首阳草,白白首阳心。岂不恶浊流,至洁亦可侵。伐纣纵有词,辗转自不禁。长揖谢尚父,洗耳商山阴。周粟亦可食,商祀嗟谁歆?是以竟饿死,清风流古今。”清光绪年间安维峻、左宗棠相继游首阳山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人们之所以要祭拜二人,实在是因为在二人身上寄托了太多的个人理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畸形激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恶意诱惑,改朝换代一再呈现,宫廷政变轮番上演。子弑父者有之,母杀子者有之,臣逐王者有之,王诛臣者更有之。于是,统治者极力神化自己,奴化官吏,愚弄百姓,以期王朝之久远,地位之永固;觊觎大位者处心积虑,静观时变,一旦时机成熟即揭竿而起,摧枯拉朽,追亡逐北,流血漂卤。王朝更迭因此完成,无所谓进步,只是一个新的轮回又开始了。有鉴于此,一些有理想有抱负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雅士开始怀念三皇五帝的禅让,推崇许由巢父的纯净,向往伯夷叔齐的高洁,羡慕张良范蠡的飘逸。和平之时谈之论之,乱世之时祭之祀之;困顿之时歌之颂之,腾达时褒之扬之。于谈论、祭祀、歌颂、褒扬中阐释着自己的执政理念,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伯夷是名重当时的大琴师,他创作了古琴曲《伯夷操》,与周文王创作的古琴曲《文王操》并称为“往圣之遗韵”。伯夷生前主要生活在燕山山脉一带,这一带历来多隐逸之士,且多善操古琴,伯夷遗韵因此得以传之,渐渐在这一带形成了一个古琴流派,称为燕山琴派。这一派琴人皆以伯夷为宗首,代相传授琴道,历经千年不绝。当代尚有燕山琴派的古琴家王燕喜先生创作的歌颂伯夷的古琴曲《孤竹操》传世。

俯仰天地,纵横古今。伯夷之琴声从远古走来,和着松风,应着泉鸣,融着老子庄子的洁净孤芳,载着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且行且奏,长歌当哭,凝结成了一首旷古高远的天籁之音,在千山万壑之间演绎传播。偶遇知音,瞬间绽放,久久的展示着他们的高洁与不屈,倾诉着他们的理想与主张,世世代代,无穷已也。

细雨绵绵,蒹葭苍苍。秋日的清凉抚摸着这一片浸透了琴音的大地,于是,青烟弥散,雾霭蒸腾,倏忽间就有了一股莫名的灵气。想想渭源境内有这等奇崛的人物,有这么凄美的故事,也不妄叫了这样一个绵远悠长、惹人遐思的名字。

渭源,渭水之源,也是华夏民族儒道思想的清洁之源---我以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92469/

首阳琴韵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