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访南阳卧龙岗

2015-09-04 22:13 作者:决决流冰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南阳有“五圣”之说,其中“智圣”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随着《三国演义》的演绎,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媲美。到南阳出游,访卧龙岗是必然的事。

卧龙岗最著名的地方当然是武侯祠了。武侯祠在全国建有多处,如成都、如襄阳,据说南阳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料记载:其初建于魏晋,由蜀国故将黄权在诸葛亮南阳躬耕处修建,最初名“诸葛茅庐”。黄权是诸葛亮的旧部,与其有深厚的感情。蜀国解体后,还念念不忘诸葛先生的功勋,故斗胆上书建祠祭祀。唐宋以后盛况空前,到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仁宗皇帝将南阳卧龙岗诸葛茅庐古建筑群正式命名为“武侯祠”。自此,“诸葛茅庐”只是祠中的一道风景。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他以诸葛先生和杨雄自比,表现自己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品质,成为历代传颂的经典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鄂、陕交界,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东汉刘秀曾在此起兵,所以又称为“帝乡”。当汉末乱世之时,青年的诸葛亮就在这里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这躬耕的地方后来就叫“卧龙岗”。

一条宽阔的马路,直达卧龙岗,车未停,就有一群大妈教你怎样摆放。一下车,就看见“卧龙岗”三个浑厚的大字刻在一块灰白色的巨石上,字体古朴庄重,颜色赭红。看那题款是沧州某某人于甲午年所书。2014年就是甲午年,按那石壁颜色和字迹新旧绝不像是去年的,莫非是六十年前或更久远,让人好一顿猜想,可见古人以天干地支组成的纪年实在有其局限性。大门雕梁画栋自是不必细说,像是明清或仿明清建筑,每一根门柱前后都有一幅楹联,这是中国所有古建筑门柱的基本特色。跨过山门,两旁由高低、大小不一、造型不同的青石组成石林,镶刻的都是历朝历代歌颂孔明先生的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岳飞不可枚数,字也是请近现代大家所书,看来南阳市政府为建设这武侯祠的确花了一些银子和功夫。园中松苍柏翠、潭清水碧,花草相映,杨柳依依。总的感觉小巧清幽,结构紧凑,与襄阳古隆中风景迥异。既有祭祀祠堂的严谨肃穆,又不失园林的清新活波,交织在一起,浑然成景没有割裂感。园内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赫壁青瓦,一眼望去有些道观的感觉,说不上很巍峨,也谈不上瘪淡,一般般吧。走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朴的围院,院落两旁是回廊,用于祭祀、凭吊诸葛先生的。正中是大拜殿,拜殿中塑武侯坐像,两侧分别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像,看那一组塑像,像是要表达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主题。一家人真是难得其乐融融坐在一起。拜殿后是茅庐,茅庐为八角尖顶,与襄阳的六角顶有所区别,或许和诸葛亮的“八卦图”有一定关系吧。相传此处正是诸葛亮故宅,是他躬耕所居之所。茅庐左侧东部有一古柏,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于此建亭纪念。古柏遒劲苍寮,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极有质感。此外,还有野云庵、躬耕亭、老龙洞、伴月台等据称是“卧龙十景”,都是后人按照有关文献对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的场景建造,成为武侯祠中最主要的景点和看点。老龙洞与伴月台连成一体,在伴月台下,一条“7”字型拐曲的石洞,洞顶上塑有一条金龙,我穿行其中,双手轻触龙角,内心似乎有一种感应。登上伴月台,想象当年诸葛先生还未出茅庐时仰观星象的情景,那一刻先生在躬耕中,内心其实已经装了天下。最后面是宁远楼,也是祠内最高建筑,飞角流丹,气势轩昂,内有武侯抱膝长吟像。在武侯祠外,还有关张殿、三顾堂等景点,都是按照当日先主三顾的场景而建。

唐•汪遵《咏南阳》说:“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较为准确得说出了当日孔明先生隐居卧龙之时的矛盾而又窘迫心境,犹如蛟龙困在泥土中一样,若非遇到明主,有可能其抱负一生都无法施展。诸葛先生生于乱世,自比管仲、乐毅而胸怀大志。青年时虽躬耕于陇亩却心怀天下,及到刘备三顾正如蛟龙遇到了活水,焕发生命的绚丽色彩。火烧新野为出山第一战,初显锋芒;赤壁大战,连吴破曹,让江湖飘泊的刘备始有一个安身之所。后入西蜀,平定益州,让蜀国真正成为“国”的模样。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他运筹帷幄,镇定从容。对内励精图治,对外与东吴再次修好,征服南蛮,让蜀国得到快速发展。及至后来,两上《出师表》,六出祁山,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平定中原。惜天不佑人,一代名相终陨落于五丈原。客观地说,诸葛后期治蜀,一心想谋定中原,屡次北伐,有“穷兵黩武”嫌疑。以当时蜀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要收复中原,无异于火中取栗,天时、地利、人和无一占先。历史其实也证明了这点,但诸葛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成为激励人们奋斗的典范。他前后《出师表》表现出的拳拳之心,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后世出其右者寥若晨星。

“诸葛大名垂宇宙”,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臣武将为其吟哦高歌。杜甫在《武侯庙》中说:“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白居易在《咏史》中说:“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明代于谦过南阳时写道:“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大星不向营前坠,混一寰区未可知.。”表现了先生在蜀汉危难之际中流砥柱的气魄和对北伐未捷的惋惜。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八月,正与金兵鏖战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奋笔疾书诸葛先生前后《出师表》和《还我河山》。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后人谓岳武穆书武侯出师二表“风骨神秀,洋洋洒洒,峭拔苍劲,龙飞蛇腾”,我在瞻仰时,只觉是狂草,有如暴雨倾盆,洪波涌起亟待奔泻。想象当时正是金兵南下,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之际,宋高宗赵构出于私心并非想真心收复河山迎接钦、徽二帝,加之奸臣当道,岳飞所处处境比诸葛孔明当时还难,有感诸葛先生北伐中原壮志未酬,内心更加阴郁和哀痛。所以这“泪下如雨”是岳飞真情的流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千多年来,诸葛躬耕处众说纷纭,让南阳和襄阳相互争执和撕咬,屡起高潮,并留下一段段佳话。据说在大清咸丰年间,湖北人顾嘉衡任南阳知府,有人又在打这个笔墨官司。为了既不得罪故乡湖北,又不刺伤为官地南阳,只好来个"和稀泥",题了一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呢?要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了。他的机智,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被人们竞相传诵。1959年,胡耀邦来南阳视察,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还据此联改了一副:“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总书记一改,已经带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然要达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现在,这两幅对联在今襄阳古隆中和南阳武侯祠都有悬挂,让人们津津回味此中趣事。时至今日,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南阳还争论不止。作为一个外乡人来说,以为实在无必要将个中是非曲直弄得清清楚楚,在历史的遗痕中,无论南阳还是襄阳都有先生的足迹,这已经够了,至于究竟在何处躬耕,无损于先生在中华历史上的光芒。

游览了南阳卧龙岗,还是忍不住将它与襄阳古隆中比较一番。襄阳古隆中位于汉水之南,它比卧龙岗清幽雄阔,那里俨然有一股隐士气息;但卧龙岗比古隆中精致浑厚,其建筑更庄重古朴,有时代的沧桑感。无论怎么讲,都是瞻仰、缅怀诸葛先生的神圣之地。

2014年末,在阴雨绵绵和轻寒中游襄阳古隆中,归来后得四绝句,其四云:“山上不闻梁父吟,山风瑟瑟水喑喑。我来草庐躬耕地,正见残红入茂林。”今接着那次诗兴,再续一绝句,当做本文的结尾。

一入南阳寻武侯,江山胜迹隐芳踪。

草庐风物斑斑在,不怕清吟散碧峰。

(9月3日夜草于武汉一孤馆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1229/

访南阳卧龙岗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