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得见青山记得起乡愁

2015-09-02 15:51 作者:经贸文印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看得见青山 记得起乡愁

——农民工转移进城后对乡村文化影响的一些思考

赵广根

内容提要:

如今城镇化步伐之快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大批的农民远离原来赖以生存的黄土地,和祖祖辈辈居住老屋惭行惭远。

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流着的血,连着的根、生存的家。传统,在某些时候或者某些事情上,听上去看上去并不光鲜,但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顽强存在着,不管你是天南的、海北的,都时刻离不开传统的渗透、内化与包围,可以说,人类永远生活在传统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之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拥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其优秀文化基因能够血脉相连,代代相传,能够深深的溶化于华儿女的血液之中、镌刻于龙的传人心骨之上,正是得益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阳光普照。

看得见青山 记得起乡愁

——农民工转移进城后对乡村文化影响的一些思考

赵广根

一、历史的发展与必然

纵观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远璀璨的文明史上,仔细遥望或俯视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没有那一个朝代或国家能够象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如此之快,生活变化如此之巨,思想观念转变如此之大,与世界的联系如此之紧密。就是放到世界发展史上去考量,当今的中国发展也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和特例。中国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过的路程,这充分说明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指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和无比英明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结束之后,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新格局,虽然地区战争、恐怖活动和自然灾害、疫病等还频繁发生,但和平与发展已然成为时代主旋律。知识大爆炸,经济全球化、网络世界、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国也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

一切符合社会规律、符合市场规律、符合人性规律、符合“三个有利于”方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中国的改革大幕首先是从农村拉开的。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按下鲜红手印那一刻起为标志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暴风骤般席卷中国大地。旋即,解决温饱后的农民们,一亩三分地里已装不下他们的想。随着城市改革的发轫,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力缺口,因势而生,强大的市场供需这支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开始发力。因此而形成的农民工迁徙洪流,胜过明朝时期最大的洪武移民规模。不同地区、民族的男男女女各路淘金大军远离家乡,背负着妻儿父老的殷沉期盼闯荡到天南海北陌生地方去打拼去追逐自己梦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追求利益并没有错,但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所有这一切也极大地颠覆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死不要饭、穷死不经商的处世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转型期 ,殊不知,生活和问题总是相伴叠加而来,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迅速嬗变,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渐盛,诚实守信被假冒伪劣所沾污,廉洁奉公被贪污腐败所愚弄:西瓜打膨胀剂,奶粉掺三聚氰胺,油条里面掺洗衣粉,火锅用地沟油,牛肉里面注水,上大学冒名顶替,传销诈骗成风,以次充好,甚至大学生还有以当人家二奶小三为荣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苍天在流泪,大地在泣血。人民的信仰和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恶化,人们的叹息声、责骂声不绝于耳,。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到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现实的困惑与希望

时代在呼唤道德和正义,人民在期盼廉洁和法制。令人欣慰和希望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正高举反腐大旗,老虎苍蝇一起打,初见成效,大快人心。“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伟大长征已经吹响了集结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叶县县委县政府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努力打造文化盐都,在继承传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县衙博物馆、明代一条街、古文庙、叶公墓、叶世联谊会、盐都公园、文化大广场唱响盐都活动、盐湖度假村、燕山水库、望夫石山旅游景区,《史蕴》、《澧水》----等一张张鲜亮的文化名片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全县的老百姓无不兴高采烈,“自古执政有得失,功过自在民心间”。

“一个河南省,半部中国史”。在我省有:“看历史看中原,看河南看中间”之说。我们叶县地处河南中西部,有九十万勤劳朴实的人民,占全国人口一千五百分之一,可以说一列火车上就平均有一个叶县人。有不足一千四百平方公里县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的七千分之一。因为人多地少,农民外出务工的也比较多,因此更具有典型意义。叶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努力拓展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据各乡镇劳动保障所统计的台账显示:截止2013年末,我县共有26.5万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在外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财富、增长了才识,一部分人在城市买了房、安了家 ,带去了妻儿老母。另一部分凤还巢又回到家乡盖了房、买了车、开了店、承包流转到手不少土地,过上踏实富足的小康生活。一些专家和领导形象地称这些现象为“农村包围城市”和“回归现象”。

随着打工潮到来,农村也出现了诸如;土地撂荒、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现象,随之带来的上学、看病、养老、社会治安等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突显出来。今天的农民明天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城市的一员,记住!他们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市民或城市人,因为传统上城乡二元户口制度给他们深深地贴上了‘农’的标签!虽然高楼大厦是他们亲手建造,但没有一间属于他们,虽然美味佳肴是他们亲手烹制,但宴席上没有他们一席之地。他们身在都市,干最累最脏的活,却只能有着低微的收入,吃得最差住得最差,但无时无刻都心系着故乡的妻儿老小。他们深知,诺大城市是别人的天堂而不是自己的家呀!他们呆得时间再长、挣钱再多却始终容入不到那个城市中去。学生因没有户籍不能随着在城市入校,起码入不了好的学校或价高入不起校,低保、医疗等社会福利就更与他们无缘。但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户口禁锢的樊篱正在打破,平等择校、异地高考等政策正在落实,城镇化势头已锐不可挡。据新华社公布:2013年2月份全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虽然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停滞甚至倒退。

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也让我们付出了惨重代价。江河断流、PM2.5严重超标、沙尘暴肆虐、整座城市饮用水污染、雾霾天气持续不散、土壤遭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珍稀动植物频临灭绝等现象事件枚不胜举,让人痛心疾首! 记忆里的“天净吞云、水清鱼嚼月”般的清净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的闲适已很难寻觅与体味。

许多时候我们只顾往前走而忘记回头。拆除五脊六兽、雕梁画柱,换之而起的是钢筋混凝土楼房,仍掉纺花车、织布机后,换上一身时髦的化纤;扔掉木轮车和土楼土耙后用上了拖拉机和康拜因;用了化肥、农药后收获了高产和污染;用上手机电脑后甚至不怎么会写汉字;爷爷奶奶的生日可以忘记,但小宝宝的生日是必定不能忘且要隆重举行的。难怪现在社会流行:当爷爷不胜当孙子,当黄世仁不如当杨白劳。惜哉、叹哉!

幸好,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忍耐、修补与炼化本领,但总不能成为先污染后治理、先吃堑后长智,甚至光吃堑不长智的借口吧。

难道我们住进高楼就应该忘记老屋,套上西装就认不得了棉花,会几句普通话就听不懂乡音了吗?那样的话,不是进步、文明、洋气而是倒退、愚昧和忘本。但不是说继承就不需要创新与发展。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破坏与捣毁,而是有选择的扬弃;不是“非此即彼”的破立关系,而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是一种化蝶,甚至是涅槃重生。我们的许多传统是可以放大并广为传播的,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珍视与推广自己文化传统的信念。

三、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仰以怀故,俯以观今”。民族要有记忆、文化需要传承。

文化没有特色的民族不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能代代相传的民族不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而一个没有特色又不成功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是非常悲哀和失败的。之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拥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其优秀文化基因能够血脉相连,代代相传,能够深深的溶化于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镌刻于龙的传人心骨之上,正是得益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阳光普照。

城市,故名:“城筑矣,市兴矣,人聚矣”。它是现代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城镇化步伐之快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大批的农民远离原来赖以生存的黄土地,和祖祖辈辈居住老屋惭行惭远。我在《鹰城古韵》一书中曾写到:“行走在鹰城大地的古老村庄里,你会发现青砖、黛瓦、石碾、石磨、太师椅、八仙桌等祖先遗存下来的生产生活用具是那样的亲切和富有魅力。这些普普通通的乡村建筑和器具什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实、最直观、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重要符号,对民族文化孕育和传承产生过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一村、一镇、一城;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千百年来先人们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创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似浩瀚大海,深厚慷慨,取之不尽。”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曾郑重指出:“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如不尽快对乡村民俗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要不了多少年,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将会丧失殆尽,那将是灾难性的、不可挽回的。到那时中华民族再也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世界面前炫耀了。

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流着的血,连着的根、生存的家。传统,在某些时候或者某些事情上,听上去看上去并不光鲜,但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顽强存在着,不管你是天南的、海北的,都时刻离不开传统的渗透、内化与包围,可以说,人类永远生活在传统中。

没有家的人就象断了线的风筝、离群的大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数不清的达官显贵、商贾才俊不论爬的多高,飞得多远对家乡的情感都是很浓重的。咱们叶县这里有一个风俗,姑娘出嫁到婆家第一顿饭要用从娘家带来的水下饺子。许多花草树木从一个地方移栽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带上原来的土壤(俗称为老娘土)是很难成活的。物且如此,何况人乎!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等)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

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抔土,乡愁是老槐树下童年的梦呓,乡愁是老母鬓角上的根根银发,乡愁是精神发酵与沉淀后的记忆结晶,经过历史的层层过滤与汰漉,这些晶体就成为一种相对可靠的精神光照。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长明的心灯,但这灯光最早是从我们呱呱坠地的老屋亮起的,最后也很可能由此熄灭。生命会有尽头,心也该有个归宿。

(全文约4300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80961/

看得见青山记得起乡愁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