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藕塘的联想

2015-07-28 09:45 作者:坐读春秋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藕塘的联想

申鸣

我常常对着汉语发呆。因为同样的一件事,在汉语里总有着几个,甚或十几个的称呼。这些称呼或俗或雅,或隐晦或直白,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意思。意思虽然一样,却可以因为称呼的不同,判断出使用这个称呼的人的文化素养,社会身份,甚至是心理活动。

就在这昨天,我应邀参加了一个采风活动。采风的地点在一个名叫藕塘村的村子里。我们随着村里向导绕村一圈,只见得满目苍翠,耳听得语花香,荷叶田田无穷碧,流水脉脉深复浅。那无边景色,不由得让人想起栁永词中景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可是,面对着仙居胜境,我却对藕塘这个名字犯起困惑。它为什么要叫藕塘,而不叫荷塘呢?虽然这两个名字都是同一个事物,但荷塘明显要充满诗意一些,让人听起来更富有浪漫情怀,更能惹人遐思。

由是我想,这个名字肯定不是一个文化人取的。我曾经遇到过很多的名字,比喻说:农民工。这个称呼以前我们很直白的称为打工仔。后来经过一些文化人的润色,改头换面,成为了新**人。如果你到了深圳打工,于是就叫新深圳人。这样一来,你似乎就与打工仔有了很大的区别。而实际上你还是个打工仔,只是称呼变得文化了一些,似乎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其实只是称呼的不同。再说藕塘,如果是一个文化人取的,他肯定会取得诗意一些,含蓄一些,更富有情调一些。这可以找出例证的,朱自清的名篇就是《荷塘月色》,而不是藕塘月色。所以我断定,“藕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没喝过多少墨水,且饱受过生活艰辛,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记忆的农民。

这也可以找出道道来。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而且很荣幸的是,也赶上过全国人民忍饥挨饿的那个时代的尾巴。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相约偷偷的出去找吃的,而去得最多的,就是村子里一片叫做藕田的地方。去得多的原因,是不管,到那里总会有收获。春天在泥巴里寻找上年掉落的莲子,夏天则是偷食莲蓬,秋天不用说了,泥巴里可以抽出田藕来,冬天在田藕都被挖起来了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翻出些藕尾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每到夏天,藕田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可是,这美丽的景色总是被我们忽视,我们更关心的是那一个个青涩的莲蓬,要到几时才能饱满。那一根根才露尖尖角的荷叶下面,什么时候才能长出白白嫩嫩的田藕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我站在藕塘村高大雄伟的村部面前,回想到我的幼小时代,突然明白了小时候的藕田,为什么叫藕田。那是因为它体现着那个时代大家的迫切需求:温饱。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开始,大家就对藕田抱着一份希望,希望它快快的开枝散叶,抽节拔蕖,好给大家的饥肠注入一份充实。这么个名字,充分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那个时代人民的个性,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朴素的希望。

我一路这么想着,一路跟随着那些文人墨客的脚步,在藕塘村漂亮的王姓女书记的带领下,穿行在藕塘村宽敞的水泥路上。嗅着沁人心脾的缕缕莲香,观赏着欣欣向荣的城市化村落,我好想将藕塘村这个名字改了。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为了温饱而犯愁的村落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经走在了富裕的道路上,何必还要挂着藕塘的烙印呢。

可到底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眼前的这个村子,不是生来就富裕的,它是通过藕塘村人们孜孜不倦的努力,艰苦奋斗所得来的。是在漂亮的王书记带领下,用高屋建瓴的智慧,高瞻远瞩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襟,凝聚了藕塘村人们的力量,共同拼搏出来的一片新生活。这片新生活来之不易,而今后更上层楼,也更需要我们记住这幸福生活背后的艰辛,才能够警醒每一位后来者,珍惜这一段来之不易的美好

采风结束了,车子将藕塘村渐渐的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我依然清晰的感觉到,在藕塘村村部前的石碑上,“藕塘”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熠熠生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3218/

藕塘的联想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