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子与楼观台

2015-07-22 10:15 作者:平湖秋月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子与楼观台

毛馗

在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钟南山麓,有一处游览风景极佳、休闲养生皆宜的道教圣地,它就是久负盛名、享誉中外、号称“天下第一福地”的楼观台。尽管几乎每年大年初一我都会造访,但毕竟老子所谓的“道”内涵过于博大精深,每次游玩回去总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今年我又照例前往,满怀对老子这种玄之又玄的“道”的憧憬,重访楼观圣境。

每年农历大年初一这天是免收门票的,因此这天相比以往慕名前来参观拜谒的人就突然增加了几十倍到上百倍。如果正月初一这天不幸下起,只能让人扫兴而归,为安全起见,是禁止上山攀爬的。毕竟正月初一遇雨雪天气的时候总是少数。人们总盼望着能在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头一天开心逛庙会,登高眺远,极目骋怀,预示着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

今年的正月初一不像去年年底连降三天的大雪,给新平添了许多寒意,反而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温情。尽管这几天还有雾霾,可柔和的阳光依然不减十足的春意。我和家里人一行坐着专线抵达的汽车,在还没到楼观广场时,就被迫要求下车了。我们只得随着人流,穿插在还不甚密集的人群中快步向前移动。等走到了楼观广场,那场面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大凡我去过的旅游境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摆摊做小买卖、卖地方小吃的特别多。我们地方上有一句俗话“不管买不买,先把摊子围圆”,这也说明了我们当地有凑热闹围观的习惯。于是,地面上的卫生就很成问题。瓜子壳、桔子皮、方便袋、粽叶扔的到处都是,如果下午人们都走开之后,才知地面一片狼藉的景象。当然,来此旅游的,不只是我们本县的,老外也在其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按理说,楼观台本有东西两处,只是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东楼观,却不闻西楼观。西楼观是当年老子羽化的遗址,多为旧式道观,于游人几乎无多少吸引力。听母亲说,十多年前的西楼观也是人声鼎沸,名噪一时,只是通往西楼观有一处铁索桥,当年发生了一起令人刻骨铭心的惨事,那段记忆伤痕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那年也是正月初一,来此游玩的人不计其数,有些顽皮的孩子在铁索桥上来回晃荡,本身铁索桥就颤颤巍巍的,而且严重超载,致使铁链崩断,桥上所有游客旋然坠谷。更悲惨的是,桥下是砍削竹子后留下约二十公分左右的斜口竹茬,坠下的游客像直插在一个个锋利的刀刃上,几乎无一幸免。自那以后,人们便很少去西楼观。听后这个故事的人们都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或许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致虚极守静笃”,那里是圣人羽化飞升、清修炼道的净地,凡人不可擅自闯入。而东楼观正是老子授经说法之处,这才是人们应去之所。

说起楼观台的得名,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王朝。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天象,称故宅为草楼观。据明清《周至县志》记载:“春秋时天文学家尹喜,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中,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以观天象。其精思志道,不求闻达,周朝廷闻之拜为大夫,”“尹喜调任函谷关令后,见有紫气从东而来,果然老子退隐入秦,驾青牛薄板车到关,尹喜迎入官舍,北面而师事之。遂请老子入故居楼观,于终南高岗筑台授经,著《道德经》五千言,传于尹喜,且传道授法,尹喜行其旨。”这段话是说早在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家尹喜为函谷关令,他在终南山中结草为楼,观看天象。一日忽然见到有一股紫气自东而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老子在战乱中辞去官职之后,身披五彩云衣,骑着青牛从古函谷关入秦。尹喜见老子背骑青牛,尤为称奇,忙把老子请到此请其讲经著书。老子登上草楼观后,在灯火垂微、光线昏暗的油灯下,洋洋洒洒于竹简上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便是“紫气东来”的传说。老子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著书传道,或许这正是一种天缘。老子选择这个南依秦岭、北瞰渭水的风水宝地,让这个乱世中圣人的心找到了归宿。于是,这部流芳百世的《道德经》便成就了楼观台,使楼观台成了鼎鼎有名的道教圣地。

自广场向南望去,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几座高耸的石碑,记载着历朝帝王拜谒楼观的史事。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皇率领文武百官千余人簇拥楼观台,修建陵庙,躬行祭祀。秦灭后,西汉、东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王朝皆建都西安,时周至为京畿。据《周至县志》载:“汉武帝刘彻至楼观谒祀老子,建望仙宫于楼观台观北,并增置道员,敕令扩建庙宇,修筑殿坛。”战国秦汉间楼观多住隐士和方士,西汉后楼观规模逐渐形成,故史称楼观为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老子授经之处,被尊称为道教祖庭和发祥地。随后,又有西晋惠帝司马衷、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等拜谒老子,为楼观台增致香烛,致使道观内外,香火鼎盛,烟雾缭绕,终年不绝。

从这几座石碑向前望去,便是一座别具一格的道教宫殿式的宗圣宫。据史料记载,此宫原名并非宗圣,只因与宫殿前面雕塑的唐高祖李渊有关。唐初,高祖李渊为提高李氏皇族地位,追封李耳(老子)为远祖,下令修葺楼观,赐地十余顷。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到楼观参拜老子,诏令修建宗圣观,并改“楼观”为“宗圣观”,赐白米2000石、帛1000匹以供修补扩建之用;七年(公元624年),宗圣观建成,高祖再次到楼观;次年奉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教祖,也使得道教成为中国唯一自创的宗教。扩建历时七年,楼观规模空前宏大。自此,道教活动中心,从说经台移至宗圣观。到了元朝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其中战乱不断,曾经几度辉煌、香火鼎盛的楼观台,又几度在夕阳中沦为萧条败落的残垣断壁,如今又被翻修成勉强可以保留古代道观风格的宗圣宫。这其间唯一始终不变的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永恒的道,它每年吸引着数以亿万计的人们,对这神秘的“道”虔诚地进行顶礼膜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区区海拔仅580米的楼观台,却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加之东汉张陵(张天师)在巴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并尊称为太上老君,自此,老君之名益显。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大凡圣人之名愈高,去世后封为尊神的可能性愈大,老子羽化后也难以摆脱这种现象。不仅摆脱不了,反而成了道教至高无上的道德天尊。

与宗圣宫在同一排,左边相望不远处,有个高大矗立、匾额上写着“仙都”的牌坊。步入此门,便至“三清”圣境。《太上苍元上录经》云:三清者,太清、上清、玉清也。从“仙都”向里有三道像天门那样的法门,依次为太清门、上清门、玉清门。据说道教三清原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而道德天尊,是道教最早崇奉的至尊之神,或说老子化身。后因许仲琳所著《封神演义》写道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而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位列三清第三位尊神。

但无论怎样分说,好像都离不开“气”,这好像正是冥冥之中的“道”衍生幻化所致。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衍生天下万物。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大“道”相互推衍,让人有妙不可言之感。《道德经》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以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总之,“三清”在道教中与“气”的生生运化密不可分,这也成了后来道家养生理论来源之一。

然而,最牵动人心的恐怕还不止这些。这其中的神话故事,还多亏了《西游记》的宣传效果。如今,《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早已深入人心。人们记忆中或许还不时浮现出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被太上老君用三昧真火在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情景,在人们印象里总还质疑神话中的八卦炉是否真的存在。但凡朝拜楼观台者必定要去炼丹峰,因为峰顶确有八卦炉存在。相传很久以前,山顶原有两座炼丹炉,一个叫金炉,另一个叫银炉,都是太上老君炼金丹的八卦炉,每个炉上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也就是《西游记》中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太上老君未卜而先知唐朝法师玄奘要去西天取经,他料到保护玄奘法师西去的孙悟空必须要有一柄厉害的兵器才行。太上老君不仅在八卦炉里炼出了一根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针作为孙悟空日后的兵器,还为猪八戒炼就了一柄重达五千零四十八斤的上宝沁金耙,更为孙悟空炼就了识别妖魔的火眼金睛。因而,他的丹炉更加充满了神奇色彩,紧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听神话故事总能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但登上峰顶的人们似乎还抱着登仙般的幻想,侥幸在炉壁沾点仙气,已成金刚不死之身,然而未免有些失落怅惘。如今的八卦炉,饱经历史沧桑,青铜的炉身早已锈迹斑斑,烧火的仙童已如黄鹤一去不返,老君多年不炼丹的金炉已废弃成寻常之物。游人只能在动人的神话与古老的遗址中伤心徘徊了。

神话终归是神话,毕竟我们谁都没有亲眼见过。楼观台既然是老子当年授经之处,那就还有著名的说经台。说经台前有一八角亭,八卦悬顶,建筑艺术超群,亭下矗立一座石碑,上刻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隶书“上善池”三个大字。亭侧有一石砌小水池,池内壁有一石雕龙头,口中吐水,池水终年不绝,这就是有名的楼观文物古迹上善池。

相传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春,周至地区遭遇千年不遇的时疫,很多人患不治之症,病死无数。当时楼观台监院张致坚,夜太上老君托梦告知说经台前有泉水可治。张监院醒来后按梦中所示果然在说经台前挖出一泉眼,用此水治好了三十多名道士的病疫。消息传出后,远近百姓都来取水治病,不到两个时辰时疫自然痊愈。三年后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楼观,得知此事大为震动。因老子《道德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遂题此池为“上善池”。

多年以后,四方善男信女取池水治病,许多诗人骚客来此兴诗作赋,畅怀抒情,有“丹沙久窑井水赤”、“汲尽阶前井水浑”等诗句,都形象记述了当年的取水盛况。

每次走到这里,我都要在“上善池”前驻足几分钟。我也似乎被这种闻之无味、触之不见的“道”所感应。圣人虽说曲高和寡,令人难以仰望,可他却能心怀天下苍生,托梦点化解救百姓于危难,他真是无愧于天尊的神号了。正如《道德经》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是圣人的伟大所在,他活在了百姓的心里,百姓用香火供奉他,当之无愧。

如今的楼观台,已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来此休闲养生度假者不计其数。但对于那些不信奉道教的人来说,这里最吸引人的就是竹子了。这里有北方竹类品种最多、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竹林,郁郁葱葱、高风亮节的竹林被阳光照得闪烁夺目。然而走进竹林,方知进了迷魂阵,抬头不见天日,行走不见尽头,只闻有婉转的鸣,醉心于悠远的意境,成了道家修真悟道的绝佳境地。难怪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赋诗一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走进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如同在画中行走。不仅有气势磅礴、层峦叠嶂的山峰,还有云雾缭绕、仙气腾腾的幽谷,更有怪石嶙峋、飞流直下的深潭飞瀑,美不胜收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其中闻仙沟十八瀑,曲径通幽,极似一幅水墨画卷,雄伟壮观、一泻千里的瀑布,溅入阴司潭、龙王穴深不可测。老子云:“道法自然。”闭上眼睛,在奇妙的自然中,静听汩汩的山泉、清脆的鸟鸣,远离世俗的纷扰,涤荡内心的浮躁,回归心灵的宁静,方能悟出所谓的“天人合一”。

当然,楼观台的景点太多,我不可能一一道破,尤其是在圣人的庄园,需要用心去参悟和体会。我记得在楼观广场有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不管你信奉道教与否,我们把它权当一种文化来吸纳对待,毕竟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将继续影响我们乃至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查到世界百大历史名人当中,老子就在前列。老子是伟大的,不朽的。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今天,我也用大师的这句禅语来看楼观台,尽管我已拜谒多次,可觉“慧根”尚浅,不能“大彻大悟”,只能说是稍有点感想而已。到楼观台揽胜,看的是山是水,但又不仅仅是山是水,不仅要“出乎其外”,更要“入乎其内”,这样或许才会不虚此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72002/

老子与楼观台的评论 (共 11 条)

  • 春暖花开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楊葱头
  • 小桥流水人家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走进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如同在画中行走。不仅有气势磅礴......
  • 雨袂独舞
    雨袂独舞 推荐阅读并说 走进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如同在画中行走。不仅有气势磅礴、层峦叠嶂的山峰,还有云雾缭绕、仙气腾腾的幽谷,更有怪石嶙峋、飞流直下的深潭飞瀑,美不胜收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其中闻仙沟十八瀑,曲径通幽,极似一幅水墨画卷,雄伟壮观、一泻千里的瀑布,溅入阴司潭、龙王穴深不可测。
  • 水墨年花

    水墨年花不错!很有见地,值得一看。

    赞(1)回复
  • 肖力丰

    肖力丰欣赏点赞、问好作者!

    赞(1)回复
  • 草根诗人

    草根诗人推荐阅读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