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演义》的典型战争

2015-06-18 17:18 作者:木清岩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的典型战争——以赤壁之战为例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繁多,自黄巾起义,各方英杰并起,形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势力集团。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势力集团或为权力,或者为财富,或者为了国家计,不断交锋,屈强吞弱。各场战争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而赤壁之战可谓《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一场智斗战役,它不仅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军事力量格局,让其后三方力量在本次战役中初次交锋,其次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人物纷纷登场。“三绝”(关羽、曹操、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在本次战役中得到了多方体现。本文试以赤壁之战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后续背景等几个方面为代表,分析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的结构作用及本次战争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一)赤壁之战可从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起,到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止。因此,四十三回之前皆可看作赤壁之战发生的大背景。而从其他结构来看,历来对于三国演义的结构有多种划分,看法不一。本文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侯济民老师的分法为例,侯济民老师以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对策”为全书纲领。“隆中对”中对于形势的分析“北边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南边孙权据有江东三世经营,国险而民附。这两条线索的基本对小说前三十七回做了签名的归纳。”可以看出刘备虽有报效国家匡扶汉室之心,却一直没有安身之所。先投曹操、后投袁绍、再投刘表,四处投靠,劳碌奔波。且多次因为战争夫妻分离,家人流散。最后不过凭借新野弹丸之地和几千人马打败曹仁,占领樊城;却又不得不迫于形势败当阳,走口。曹操则不然,他杀黄巾、刺董卓、灭袁术、破吕布、降张绣、定袁绍;尤其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降袁绍几十万人马,称雄河北。更为气盛的是,刘表新丧,次子刘琮以全荆州之地降了曹操。刘备倚仗的不过是长子刘琦,这般实力悬殊。因此刘备此时的境地也正是应验了“隆中对”对于刘备势力崛起的战略:外联孙吴,共抗北曹。

而此时的东吴内部对待这一境况的解决方法产生了严重分歧:以文臣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与以武将鲁肃为首的主战派展开了多方讨论,久争不下。孙权此时听取其姨母的意见,遵从孙策遗言将在外练兵的周瑜召回。周瑜的态度一直不明朗,而在此时之前,诸葛亮舌战群儒并不能完全取得东吴的合作。于是,他用激将法先后取得了孙权,周瑜有虚名的主战态度。周瑜被授命为大都督,与刘备联合决战曹操于赤壁。在此背景中,个人的人物性格都有了主要轮廓:曹操无疑是当时英雄。同为乱世英豪,袁术好大喜功,奢侈荒淫;袁绍优柔寡断;刘表胸无大志,徒有虚名,碌碌无为而默默无闻;刘璋不过“守护之犬”。曹操有勇有谋,心狠手辣“挟天子而令诸侯”,却也慧眼识英雄。当刘备任徐庶为军师打败曹仁,曹操则以其母诈降徐庶,相当于断其羽翼。刘备也讳言:“先生即去,刘备亦将远盾山林矣。”其次,刘备的仁义也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例证。诸葛亮火烧新野,刘备知其后有追兵仍是不弃百姓,而曹兵到时百姓死伤无数。对比而言,勿怪刘备无论是收取徐州,还是夏口都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 诸葛亮初出茅庐,虽然司马徽曾对刘备说过:“ 关羽,赵云之流,虽有万人之敌,而非权变之才;孙乾、糜竺、简雍之辈及白面书生,寻章摘句小儒,非经纶济世之士,岂成霸业之人也!”(《刘玄德遇司马微》)但毕竟少有人识其才,要使众人信服,诸葛亮必有非常才华。于是有博望坡火烧夏侯惇十万大军,此为行兵布阵,决胜千里之才;孤身入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周瑜此为口才只能,外交之智。孙权承父兄基业,颇有谋略和眼光,对于群臣的争议自有远见。虽有刘琮投降被杀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也体现其御下有方,年少有谋。周瑜作为东吴首位武将,其御将能力本就不凡,但他与诸葛亮对阵明显处于弱势,显得冲动易怒。虽有才能却逊于公明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鲁肃,他的忠厚也是早有痕迹。

(二)自“三江口曹操折兵”起,赤壁之战进入到正面交战时期。曹吴首次交战三江口,吴军便射死蔡瑁之弟蔡曛,得胜而,威慑曹军阵营。曹操因此有所忌惮,陈师训练水军。而后周瑜利用蒋干巧设反间计,借曹孟德之手除掉蔡瑁,张允两个隐患;而后又让黄盖诈降,施苦肉计;最后用凤雏庞统施连环计。这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周瑜却突然咳血晕倒,究其原因与某次曹操所说不谋而合:“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也?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耶,吾何惧哉?”(《锁战船北军用武》)于是诸葛亮借来一东风,赤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三江口周瑜放火》)这短短五回之中,层层相扣,计计相连。这场智力角逐,曹操明显落了下乘。

在此过程之中,曹操送周瑜招安信,听信庞统恭维并将战船相连等多个细节,充分表现出了对东吴各郡的野心,同时却又轻敌自负的性格。周瑜正如诸葛亮所说“周郎妙计安天下”,颇有大将风范;另一方面他借公事为难诸葛亮又表现出嫉妒贤能心胸狭隘的一面。诸葛亮的形象在此着墨不多但却至关重要,尤其是表现出他通晓天时之能,更是这场战役的关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这场战役的终结,单指结果而言只到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这短短一回的描写可谓一波三折。曹操兵败而逃,刘吴多位将领围追堵截。曹操三次大笑,第一次引出赵云,第二次引出赵云,第三次引出关羽,两相对比之下曹军狼狈如丧家犬,也将曹操的狂妄自大与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多方嘲笑诸葛亮和周瑜不会设置伏兵,而伏兵的出现无疑给了他最大的嘲讽,尤其在兵败之际。其次,士兵疲敝无法前进,他便用士兵,马匹填道丝毫不犹豫。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再次得到印证尤为难得是他能揣度人心。关羽的出现又一次成为“义”的化身: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这场战役终于落下帷幕,而由其带来的后续却也不容小觑。诸葛亮的“隆中对”进一步得到验证,三分天下的格局由此定下雏形:刘备暂得荆州结好东吴,共拒曹操;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再卷土重来;东吴更加稳固,在此基础之上,刘备若取得西川,则未来之事可能沿袭“隆中对”的设定,刘备的匡扶之心或能实现。

综上,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的结构特征与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得到了充分展现。赤壁之战沿袭《三国演义》的多线交织的结构手法,而特点是这场战争正处于三线交点,曹操、刘备、孙权在此之前各自发展势力范围不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赤壁有了第一次惊天动地的交锋。在交锋过程中孙吴联合抗曹,孙吴是主力,刘军的作用却是关键。战时,周瑜用三计。这三计在火烧赤壁这一环节之中得到了融合,指向借东风这一环。因此看来,这种结构使情节紧凑,分而不乱,突出了原著所着力突出的人物核心与感情倾向。人物原刻画的人物形象在不断镶连的情节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印证。

但是同样也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更注重某一方面的刻画。对于带有明显情感烙印的人物,其性格的对立面着墨甚少,甚至近乎没有。因此,人物稍显流于概念化与平面化的缺陷。如代表人物“三绝”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这些主要的性格特征几乎掩盖了起本身的性格反面,而这些方面就需要读者根据读本加以补全。如诸葛亮在面对周瑜和鲁肃时几乎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在面对鲁肃时虽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看出其工于谋略,利用鲁肃的忠厚而不是像鲁肃那般:虽各为其主,却还是真心相待。刘备虽仁德,但有时太过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关羽太过在意名声,终为名声所累,放虎归山,留下大患。这些刻画和描写在文中并不明显,但是只要抽丝剥茧还是可以发现端倪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64465/

《三国演义》的典型战争的评论 (共 11 条)

  • 春暖花开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晓晓
  • 心静如水
  • 那片彩虹
  • 孤帆鸢影
  • 楊葱头
  • 蓝浪风帆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但是同样也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更注重某一方面的刻画。对于带有明显情感烙印的人物......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祝写作愉快!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