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台网

2015-05-21 11:36 作者:床前明月光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们把天从海里刮过来的大风叫做台风,台风到了我们赣东北,不但不会造成什么危害,而且,带来空前的凉爽河水舒适。真的,不是我们幸灾乐祸,在那些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的年代,台风是赣东北人民的天然空调,所以,每当台风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像是经历一次天上掉馅饼似的高兴,我们几乎是每次都欢呼台风的来临,而不乐意台风的离开。虽然台风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是一种悲痛或者是大祸。这也许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一种表现吧。

故乡在赣东北算是最西边的地方,靠近鄱阳湖。在故乡,人们把大的东西都冠以一个台字,大风自然是台风,那么大网自然是台网。此网非彼网,就像赵本山台词里说的,“多年不打鱼了,哪儿有网啊。”宋丹丹说:“人家说的是电脑上网。”离开故乡三十年了,我多么想看看过去曾经多次看到过的台网捕鱼的场景,可是,都没有能够如愿,后来,我就想,哪怕是在网上看看也是过瘾的事情啊。就像我小时候在河沟里捕鱼,当然都希望逮住大鱼,既然逮不到大鱼,小鱼也行啊。于是,我用此网搜索彼网,用上网的方式想看看台网捕鱼的视频,可是,我还是多次失败。失败自然带来失望,就像捕鱼的少年连小鱼都逮不到。我所能看到的,只是钓竿捕鱼,最多也就是一个人撒下的丝网捕鱼。这些捕鱼,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气魄上来说,都和台网捕鱼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我渐渐怀念起消失了二十多年的捕鱼工具————台网。人们常常把曾经辉煌过的东西叫做什么什么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抽烟文化。那么捕鱼的所有方式,自然可以归纳为渔文化。那么台网则是渔文化中最为辉煌的珠宝。

感受台网,最多的还是父亲常常叙述的故事里。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其实就是个小渔民,捕鱼的事情没有少干。父亲到了九十岁以后,常常是一件事要反复说很多次。唉,也难怪,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台网可不是台湾,尽管那时候,在跟随台网捕鱼的大人们身后的时候,我常常能看到电灌站的高墙上写着大大的几个字“一定要解放台湾。”台网捕鱼,是一种十几个人甚至二十个人共同作业的捕鱼方式。台网的长,估计得有二百米左右。其宽度,也足有三米。开始捕鱼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站立岸上,只有两三个人在船上,一个人划船,其他人放网。他们娴熟地把叠成小山似的台网渐渐地撒下河里,让这一张天网似的东西围成一个三百多米长的网型小池塘。当然这池塘都不是实心的,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等大网布好以后,这些吸着香烟,吊儿郎当的中年人一下子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他们扔下烟屁股,束紧身上的防水衣服,个个就像是要登场的开国皇帝。也是啊,在那个很多人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操作台网的人不但衣食无忧,而且基本不吃饭的,餐餐都是煮熟的大鱼伴着酒。尽管这酒不是金津,也不是玉液,更不是茅台,但是,他们已经十分满足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些活儿,在我们孩子眼里,其实是很艰巨的,可是,这些大叔大伯,却常常是悠闲自在,甚至哼着日本的《拉网小调》,虽然他们不知道这是日本的歌儿,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这些拉网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好,喜欢看《沙家浜》,不太爱看《红灯记》。这也许就是物以类聚的缘故吧。因为故乡那地方,从风土人情来看,像极了《沙家浜》那地方。只是沙家浜是舞台形象,看不出多少水乡风光。当然,如果看过早期的电影《乡情》的,就知道,故乡其实和那里的风貌一模一样。

捕鱼开始了,这十几个人分成两组,七八个人一组,各自拉住台网的一端,把巨大的台网包围圈渐渐缩小。为了防止台网被这些健壮的人们整个拉起来,让鱼们逃脱,在各组渔民和台网包围圈之间,台网的两端各有一个人用脚踩着台网的底线。当然这种踩踏是一松一紧的,如果一次都不放松,渔民自然拉不动台网。

这画面,这场景,都已经定格在我少年儿童时期了,我现在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回忆起来,多少还有那么一些温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57396/

台网的评论 (共 12 条)

  • 绝响
  • 虎虎生威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晓晓
  • 荷塘月色
  • 李国钧
  • 心静如水
  • 醉死了算球
  • 淡了红颜
  • 诗心云卿
  • 诚德
    诚德 推荐阅读并说 美文,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