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眷村的乡愁——旅台散记之二

2015-03-05 08:35 作者:樱花雨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到台湾旅游,人们经常提到眷村。在台北市游览了101大楼之后,导游带领我们去参观大楼附近的信义公民馆B楼眷村文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眷村的故事

眷村,不是一个自然形态的村落,它是1949年以来,安置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属的聚居小区。据统计,分布在台湾全岛的眷村共有760多个,眷户9万多户,因最初的眷村是用竹子、茅草和泥土搭建成的,所以,眷村又被称为“竹篱笆村”。由于环境改造及居民区建设,当年的眷村已基本上不复存在,现仅存少许供参观的“眷村文物馆”。

从眷村里走出来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眷村子弟”。如,马英九、宋楚瑜、郝龙斌、邓丽君、林青霞、张生、吴小莉……

曾经在当年的眷村生活过的人,他们对居住在那里的岁月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眷村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情怀,那是郁结在他们心头长久的痛。眷村人的乡愁,不是崔灏诗所提及的因山高水迢那种自然因素阻隔所引发的,而是由于两岸敌对,四十年“有国难投”、“有家难归”那种残酷的政治撕裂所造成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望大陆》一诗中是这样和着眼泪痛写乡愁的:“弃我于高山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国有殇!……”

两岸不能直接通邮。眷村托人只好把写好的家书带到香港、澳门,带到国外去投递。 1979年,一位山东籍的眷村人委托一位美籍华人从旧金山寄出阻隔三十年的第一封家书。书中写道:“……苦命的娘,我之所以要艰辛地活下去,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再见到我娘一面……”哪知就在那封信辗转寄达的前一年,他的母亲已在吉林辽源去世。又过了十年,这位眷村人到大陆探亲,见到了弟弟。弟弟告诉他:“对等了、盼了你一辈子的老母亲来说,儿子是年饭桌上的一副碗筷。年年过年,母亲都是一面喊你的名字,一面哭着往你碗里夹菜……”

一道海峡把两岸阻隔,当年,眷村人不能从台湾直接回到大陆探望亲人,一位叫卞永兰的眷村人,跑到阿根廷办了到大陆的护照。办奸护照,卞永兰回到台湾,眷村人听到这一消息后都来找她,有人托她去寻找失散多年的父母亲;有人托她照一张老屋的照片;有人托她带些家乡的泥土……探亲结束之后,她回到台湾眷村。老乡们聚在一起,一遍遍看家乡的照片;一个烧饼掰成八瓣,每人尝一口;一勺一勺分来自家乡的泥土……眷村人把分到的那勺土带回家,有的锁进银行保险箱里,有的放在金银首饰盒里,有人则倒进茶壶,加满开水,连泥带水咽进肚里。并且,这些眷村儿女都是每喝一口故乡泥土水,就流一串思乡的悲伤泪。(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乡愁,还浓缩在眷村人的生活里。面对在台湾出生的眷村子弟,长辈们会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家的老屋,自家门前的大槐树、晒谷坪……不断地重复一些留在他们记忆的故土往事:童年纯真少年的聪颖,朋友的义气……眷村人逢年过节,遥祭大陆的列祖列宗的固定仪式是绝不能免的。他们把祖宗牌位立在上方,带着儿女,双手捧着香火在胸前又跪又拜。眷村人这种虔诚的祭祖仪式,对下一代是一种培根植本的教育,而对自己则是刻骨铭心乡愁的自我疗慰!

乡愁无尽时,落叶当归根。这是很多眷村人的遗愿。1977年,台湾大学学人方东美逝世。遵照遗嘱,其子方天华手捧骨灰,在方门弟子陪同下,将父亲的骨灰洒于海峡,沉入金门靠大陆一侧的海湾,让海浪送他回归大陆。眷村有个山东菏泽同乡会,两岸开放探亲后,这个同乡会的会长高秉涵先后将57个同乡的骨灰带回到大陆,让这些眷村老兵遂了自己落叶归根之愿,让他们能魂归故里得以安息。

眷村人的乡愁是对两岸政治隔绝的血泪控诉!两岸人民不要战争,不要再受那种颠沛流离之苦。两岸人民要携起手来,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直至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35997/

眷村的乡愁——旅台散记之二的评论 (共 5 条)

  • 晓晓
  • 淡了红颜
  • 纤纤柳絮
  • 孤帆鸢影
  • 雪灵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