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沈坝五台山探路记

2015-02-16 15:49 作者:清风细雨  | 2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素闻陕南安康汉滨区北山小镇沈坝境内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地灵人杰,生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这里有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五台山和久负盛名的铁山,它们雄踞对峙,遮天蔽日,深入其境极易迷失方向,当地百姓都不敢贸然前往。这里还有民间传说中鬼斧神工的龙潭、葫芦潭瀑布,远近闻名的梳妆台、莲花池和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石家大院。而因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当地水竟违背常理地由东向西奔流。这里更是上世纪中国文坛著名战士作家崔八娃的故乡

甲午年仲,应户外群友相约,欣然慕名前往该镇五台山探路。

小镇位于汉滨区西北部,东北部与大河镇为邻,南、西部与汉阴县接壤,北依中原镇,总面积111.74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4万人。距安康城区约70公里。

清晨,汽车挂着薄霜迎着轻雾出安康入汉阴涧池镇沿沈(坝)涧(池)公路上行,约一个半小时到集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街道虽不长,却优雅祥和,常驻3000余人。沈元、沈双、沈涧三条干线路交汇于此,成为汉滨西北方交通最方便的集镇。

抓住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机遇,中心集镇倾力打造“一河,两岸,三地”汉滨北片最美乡村一体化发展战略,即:修建两座大桥。一座连接沈坝集镇与河对面沈坝村,一座连接沙沟村与富田村,沿河三地全部纳入集镇规划圈,集镇规模已经整整扩大一倍。

漫步小镇,集贸市场里人头攒动,客流量和货流量巨大,人群熙熙攘攘,货物琳琅满目,千米长的商贸大街一派繁荣景象。餐馆里,一个个精明能干的大姑娘小伙子,手脚麻利,服务热情,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店铺里不时飘出醉人杆杆酒和诱人腊肉的清香,馋得人心里发慌。

崭新的中心社区已拔地而起,一条新投资400余万元新硬化改造的沈涧公路和集镇主街道已通车,中心广场、排污设施、路灯、绿化等其他基础设施已基本竣工。那沿河而建承载着沈坝人民美好想的滨江河堤,那正在宽敞平整广场上翩跹起舞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和谐幸福

在集镇略作停留,我们驱车前往位于张四营河源头的五台山。途中经过的花红村,村里一大片稻田中央有一半亩大荷塘,长年不枯。每逢日,这里开满粉红色荷花,馨香扑鼻,故得名“莲花池”。传为莲花仙子迷恋此地所种。池中所产莲藕,总是越挖越繁,但从不蔓延到池坎以外。若移栽别处,更是不能存活。它们只钟情这片沃土,茂盛生长,成为当地独特景观。昔日,环绕莲花池四周的几亩田所产大米,因口味异常香甜,曾为朝庭贡米。

进山的村道崎岖而蜿蜒,窗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座石板盖顶的土墙房,院里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走近细看,村民各家有的忙着烤酒,有的忙着杀年猪,一片热闹喜庆。忙碌中,有人笑盈盈起身,热情招呼路过的我们坐下喝杯热酒,他们的淳朴好客让人倍感温馨。

行至张四营村口,忽闻哗哗流水声。停车驻足,原是有名的“龙潭瀑布”。瀑布悬挂于数丈高的崖壁,水声震耳,水花四溅,水雾如烟,飞到下面汇聚成一汪几十平米的碧绿潭水,水质清澈,深不见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远看此瀑布,似一仙女翩翩起舞,线条轮廓分明。近看对面石壁之上,有数道粗细不一、黑白相间的石筋摇摆飘动,如一条青龙腾空而起,出神入化,令人称绝。

沿瀑布右侧上至峰顶,有状如梳妆台奇石一块,传为张四小姐下凡行军打仗在此安营扎寨时等候情郎处。昔日,当地山民进出必经此道,因时有路人及牛羊不慎跌下山崖,村民遂开山劈石修路,保了一方平安,而潭水却从此少了幽静。

前行不远,望见大坝梯田中坐落一院子,乃当地人引以为豪且曾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的石家大院。据考证,该院始建于1801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编写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石氏族谱详细记载了石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沙石氏为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后裔,后来,“高祖自于乾隆四年由湖南长沙府善化迁陕,卜居安邑沈桑银杏河……”

站在门外环顾四周,该院与当地其它民居并无二致。碎石筑基,土质干打垒砌成的墙体是最大建筑特点,但进门后却别有洞天。

大院分为三部分,原有五个天井院子,五十多间房子。门牌编号为26号的主院,前部是门厅,顶上写有“出入是门”四字,门厅左右各有两个小门,由于年代久远,已被封堵。左侧门楣上刻“出为第”(已被毁),右侧门楣上刻“入则”。门厅顶上刻有“福禄寿”图案,后刻“吾裔体重”四字。

门厅直通中部大院,这里没有北方四合院里常见的影壁,倒是横着尺余高的石门槛,上有一组四开的“屏风”式二门,门头曾有“克资坊表”的牌匾,跨过门槛就是中部大院了。

从小门通往左右的两个大院住的是另外两户人家,也属于大院的组成部分,两边分别是两个“口”字型小天井院子,现在各被编为25号和36号,但左边院落已遭焚毁。

大院往后是上房。据族人石德坤介绍,之前一进大院抬头就能看到上房门楣上高悬的一块大牌匾。边框是九龙缠绕的精致图案,标明为天子所赐,上书“圣旨敕旌节孝”,此匾乃道光二十七年为“敕旌处士石名忠之妻严氏”所立。此牌匾与石氏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某年,一石氏族人朝中犯了死罪,株连全族,族中成年男子皆被处死,族中妇女均恪守妇道,抚养子女,赡养公婆,远近闻名。道光年间进士石名忠之子石真沛考取进士,在朝廷为官。皇帝为嘉奖其母严氏持家有道,教子有方,特赐此牌匾,以激励石氏后人。此后,石氏家族掌家者皆为女性。

房屋中央木梁安放两块牌匾,分别刻有“鹤龄柏性”“萱茂华堂”,据载均为当年石家大院修建时兴安府所赠。

然而遗憾的是,“圣旨敕旌节孝”和“萱茂华堂”两块牌匾现已流失。

车停村道尽头,在村支书家吃过早餐,我们沿谷中羊肠小道上行。怪石嶙峋,溪水叮当,可谓幽境。而山路崎岖,我们无心赏景,只顾艰难前行。几处陡峭石壁,架有勉强可通行的栈道。胆战心惊走过几段独木桥,才稍稍轻松,停下来欣赏峡谷山水深情相依、雄浑秀丽交融的美景。继续前行,两岸悬崖峭壁此起彼伏,飞瀑幽潭交叠辉映,美不胜收。

转过几道山弯,觉凉风阵阵,继而听闻轰轰之声,若雷鸣,似洪钟,如擂鼓。穿过茂林,忽然豁然开朗,只见银光闪烁,瀑流如一匹白练从天而降,坠入潭中,恰似金线吊葫芦,令人惊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此乃远近闻名的“葫芦潭”。

瀑布四周奇石异草,水润山青,使人心旷神怡。我们一行人潭边悬石危坐,观景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绕过瀑布,置身峡谷腹地,冰尚未完全消融的原始森林,一片空幽纯净。谷长约4公里,四周树木成林成片,高深参天,覆盖着山岭,荫蔽着峡谷。瀑潭叠翠,溪流不断,有娃娃鱼深藏其间。

听向导说,这里四季景色迥然不同。阳,群山吐翠,野花璀璨,蝶飞蜂舞;盛夏,飞瀑欢歌,林荫遮天,一片清爽;金秋,红叶绚烂,硕果满枝,漫山飘香;隆冬,冰柱雪挂,银装素裹,晶莹剔透。这里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予人无限幽情遐思。

途中半山腰,现多处勘探矿藏红漆记号和开采痕迹。当地矿产丰富,自古以蕴含脉金而驰名。

沿起伏山脊不断上行,一路爬过五道长坡、五道山台,穿过茂密的箭竹林和密林,跨过横七竖八的朽木枯枝,密林深处偶闻野兽吼声,令人心悸。

20公里4小时的艰难跋涉,10名“強驴”终于登顶。山巅有石墙石顶古色古香小屋一座。曰:二郎庙。墙体坚固,石纹规整。具体修建年代不详。可惜柴门紧锁,不得一探究竟。

庙前空地上测得海拔1868米。放眼环顾周围脚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古树参天。原始森林与汉阴、宁陕两县接壤。极目远眺,遥遥相对者乃号称“陕南第一高峰”的铁山。闻得此山绝壁千仞之上森林茂密,清泉四注,乃风景胜地和道教名山。苍茫云海下可见安康城和周围数十集镇。

一阵凉风拂过,忽然想起户外流行的一句经典名言“野蛮其身体,净化其灵魂”。顿感浑身清爽,“荡胸生层云,一揽众山小”之快感油然而生。我们这些“工作虫”们,平日间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一番攀爬登临,此时已消散殆尽。

踩着厚厚落叶,一步三滑至山脚,已是月上柳梢头。

晚餐期间,大家谈起出生于沈坝享有“南高北崔”之誉的战士作家崔八娃。他曾创作《狗又咬起来了》《一把酒壶》《卖子还账》等作品,展露出惊人的写作才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闻名全国。遗憾的是,2007年1月31日,因病在家乡沙沟村谢世,走完了他78年的传奇人生

“加快发展本土传统农牧养殖业等经济基础;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休闲、旅游、度假业;在沙沟村投资1.8亿建冠福家用沈坝金矿;集镇大力发展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第三产业……”

“中心社区建设中,坚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集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安置方案、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镇领导的一席话,让我们与当地百姓一样深觉温暖。

沈坝,一个深藏陕南秦巴山区的小镇,虽然目前还是“我家有女初长成,藏在深山人不知”,但伴随沈涧公路全线加宽改造后与安康1小时经济圈到来,她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32281/

沈坝五台山探路记的评论 (共 2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