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故乡瓦轮

2015-01-04 09:12 作者:猎人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的故乡瓦轮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题记

家乡,是每个男人的纠结,特别是优秀男人!可由于各种原因,好多男人都成了游子!钢琴王子肖邦不是让别人把自己的心脏代埋在荷兰的土地上了吗?

说实话,我打小就不自己的家乡!也许是60后穷怕了吧——队上分洋芋,分粮食、分柴火等等,看着那悲惨的世界,我发誓长大了一定要远走高飞!可往往是天意弄人,转了一个大圈,还是落到这个穷乡僻壤——一个五马抢食的山坳——甘肃陇西菜子再向南15公里的小山坳——瓦轮!

据古老的传说,故乡最早的先人姓赵,真名已不可考!他曾经伺候过一个陇西县的长官,那人离开陇西时,就赐他一个华亭,所以后人尊称他为华亭赵!本性不贪图富贵的他,为避清闲便携妻带子躲到陇西西南最偏远的一个山坳安家落户了。因为那里是一个非常好的盆地,四面环山,且全是丹霞地貌,最高峰就是被称为菜子四大景色之一的关爷店,它主峰上有棵万年老梨树,只开花,不结果,龙爪一样的根紧紧地抓住巉岩,一任岁月的变迁!茅舍就盖在向阳的山坡,对面是一片杂木林,主要是青杠树,旁边又是一片红松林。四面的山上常年溪水潺潺,那里草木茂盛,禽兽充裕,于是男耕女织,全家人过起了悠哉游哉的隐居生活!村子边还有好个天然黄土池塘,在农闲季节,他便带领族人在一个逃难而来的秦安人指导下烧起了瓦,近水楼台先得月,不久家家都住上了瓦房,村子也就叫瓦轮了。这位老人膝下有五子,这兄弟五个的后裔至今还遵循着姓赵的五房人(180多户)互不通婚的祖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真是世事无常,他安居乐业的那个世外桃园,可惜在清代遇到了一个同治8年的混乱,于是他的徒子徒孙,不得不背井离乡,抛下辛辛苦苦开垦的田园,也无可奈何的留下先辈的累累荒冢!若干年后,那些特别留恋故土的,也可以说在外边混的不太好的极少数又重归故土了,据说当时真正是“雉从梁上飞,兔从狗窦入”的荒凉景象!他们又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至今,现在又成180多户人家的大村子了!(而留在外地的只听说在今河北省某县有个几百人的大村子,他们还有族谱!)现在的大房香火最旺盛的要数店家一门,据说先人逃难时是在外开店为生,这一分支的人脾气暴躁,颇有领导才能;二房故居门口的老梨树一直等主人归来,从此叫梨树下,这一分支的人好读书且喜好拳脚功夫;三房的老瓦房也没倒塌,先人在外投靠亲戚,学了一门做给死人纸货的手艺;四房先人最幸运,学了一门很神奇的阴阳风水学,据说在旧社会每年的正月初一去拜年的人都能在他家的供桌上看到鲜嫩的豆荚,那是大年三十晚上四个鬼魂抬着老先生去四川摘的,现在还留着一盏长命油灯,不添油还火苗旺盛。至今虽然后辈门没有那么神奇了,但是十里八乡的丧葬事宜,还是人家料理,而且风生水起,远近闻名;五房的后裔个个尚武,人丁兴旺,但做人过于淳朴耿直!我就是这一支的徒孙了!听说有个游方僧,路过我的故乡,他说:“这是个金盆养鱼的好地方,只可惜缺水,所以这里不出不了大人物”!不过,现在看来,似乎门风有变,1986年的7月,我考上了陇西师范,成了村子里走出的第二可以吃官饭的赵氏子孙!(1949年前有过一个)至今村子里已经有20多个大学生了,还有一位北京上学的研究生,几个大老板,几个大校长了!

回首故乡的历史,有三个人不得不提,一个就是清末的赵山货老汉(其真名已不可考);另一个是在民国三年出的窑上老五(其真名已不可考),还一个就是解放后创建了菜子八中的赵万珍老前辈。

赵山货老汉打小就是个文武全才,属于二房的梨树下一支。当年科举考试,他在巩昌府拔得了文武第一的成绩,发榜那天,他在城里买柴火,由于没钱买花翎顶戴,只好回老家筹钱,等他筹足钱到衙门时,花翎顶戴早就被别人冒名买走了!于是他步履蹒跚的回到家乡,在半路上的僻静处一直睡到天黑,深人静时,他便带着妻儿老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村子!据说,他离开瓦轮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走!这儿就是考上个官,也是闲的!”他来到陇西城后,首先租了个房子,招收门徒,传文习武,赖以谋生,可惜还是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生计!后来就转行卖山货,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把整个北关腰门街的铺面都垄断了,成了陇西县城一名响当当的富裕户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一个离乡人因为发了财,叫本地的一些地痞红了脸,纠集了百十号人来砸他的店,而他一个人只用用一根木棍子就打翻了所有的地痞流氓!只可惜老人膝惜下只有一女,又早夭!后来收养了一个儿子,又不争气,因为做狱警的他,竟然丢下工作,把一个漂亮的女犯人拐跑了,东躲西藏,不务正业!好在老人似乎在天有灵,她的孙子中竟然出了个在佛学大师,,可惜英年早逝,猝死在福建的讲坛上!

民国年间的窑上老五,生的一幅眉清目秀的女相,据说打小就是个武学神童。别人的拳脚功夫只要他看一遍,就会创新性的耍出来,每年正月间耍社火,玩“龙抱柱”这个久已失传的耍龙灯绝活,最高处的龙头老大非他莫属;在台上的折子戏里演花旦,几乎能以假乱真,一次去漳县盐井镇演戏,都轰动了整个县城,演出结束后,本地的一些人因为自己失了面子,便埋伏在半路打架,结果被老五一个人打的抱头鼠窜!后来土匪攻打我村堡寨之时,老五一个人单枪匹马手持一副铁连枷杀入匪群,左冲右突,让土匪大惊失色,首尾不能相顾,可惜没人救援,体力不支,于是他边打边退,待到堡墙下时,被鞋带绊倒,惨死在乱刀之下!但是那些土匪也就放弃了攻打堡寨的行为,撤兵远走了!

赵万珍老先生属于大房的另一分支,他是解放前瓦轮出的第一个陇西师范生。国名党统治时,陇西有个旧县长叫丁玺的,一次他在开会时骂老师是“狗教员”,结果他的污言秽语激起了陇西师范和陇西一中师生的“打倒丁玺”的学潮。做为学生会主席的赵万珍首先冲进丁家,让丁鞋都没来及穿就狼狈逃跑了!也许是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人的本行吧,他对一切新兴的事物都很淡然。上学那会,同学劝他加入陇右地下党,可他以不喜欢暴力婉言谢绝,也有同学劝他加入一贯道组织,他以秀才不谈国事又推脱!毕业后,他依然回到了菜子,很艰难的创办了陇西西南部的唯一一所中学——陇西八中(现菜子中学前身),49年解放前夕,好多国民党时代的旧教师都跑光了,可赵老先生还是坚守“阵地”,毫不动摇!就像他说的,不论哪个朝代,老师都是不可缺的!再后来,他的同学都做了官,来提拔他,让他去城里做官,可他一听说提拔,就装病,甚至同学派人强行把他用马车拉到城里,他也装病不干,无奈就又回到了故乡,创办了我村的第一所初中——侯家门学校,一直到60岁退休,葬于先人脚下!我老家和他是隔墙邻居,他是我的恩师,也是导师!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我问他工作体会,他只说:“干公事,不该你管的,你就别管,不该你有的,你就别贪”!几十年了,他的这教诲虽有些中庸,但对我们这些草根来说,也不失为一种生存之道!

是啊!故乡,多么美好的字眼,做为一个走出大山的游子,我该用自己的秃笔记录你的一切,我想我的后辈们不论用何种方式,会让赵氏子孙对你增光添彩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20179/

我的故乡瓦轮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