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渡槽

2014-11-23 07:44 作者:黄孝纪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青山与青山之间,现在有时还能看到一座座高大的混凝土渡槽,有如多跨的拱形长桥,从这边的山头横跨到那边的山头。水从渡槽里临空流过,跨越底下的田野、沟谷或道路,流向前方曲折的水渠,流向沿途的村落,流向广阔的田野。清流甘冽,草木因之葱茏,禾苗因之欣欣而向荣。

这样巨大的渡槽,在我家乡村庄那方区域里并不曾见。尽管家乡四面环山,但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恰如一条大而长的蜈蚣,向两旁伸展众多弯曲的长足,这就是水圳,因而两岸的水田向来无缺水之患,即便干旱的年成,水圳里总也有或满或浅的清水,不至于断流。水圳多了,有的地方要跨过溪涧,自然渡槽也多,不过这些渡槽都是未剥皮的圆松木凿成,“U”字形状,长短不一,有的二三尺,有的一两丈,有的只是一根独木渡槽,有的则三四根渡槽紧挨着,如同一架输水的板桥。家乡有一句谚语:“水浸千年松”,用松木筒子沿纵向凿成的渡槽,能经受水流多年浸泡而不坏,亦因此,我记忆里的那些渡槽,都是乌黑陈旧,生长着绿茸茸的青苔,有的甚至在槽子两边粗糙的松皮上,零星长出一些小花小草

渡槽整日水流汩汩。水流大时,槽沿两侧清水漫过,仿佛挂着两面瀑布,哗哗有声,人在远处就能听见。水流小时,即便槽沿缺口的地方用木板或泥巴补上了,也有成线成滴的水不停掉落,宛如一幅挂着的水帘。渡槽的两端,多是陡坎,野草野树长得茂盛,甚至长着一蓬蓬扎人的荆棘。有时我们为了贪图近路,就赤脚走在渡槽里,涉水而过,槽子逼仄,槽底光滑,走在上面,身子一摇一晃,需十分小心。

有一段时日,大约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翌年秋季节,工厂因长期亏损而停产,名义上我们是放长假,实则也就是失业,虽则那时整个社会掩耳盗铃般刻意回避“失业”二字,或许是我们的制度乃人类最优越之故。我那时身无分文,外出谋生没有门路,甚至连车费都难凑成,我自然就回到了故乡的村庄。我每天有一项工作,就是在上午或者下午,提一个桶子,去村北大坝附近那块稻田里给禾苗斛水,离家有两里多路。我因羞于自己的失业,为免于跟村人接触,不走穿过村子的那条石板路,每次都是从家门口的田埂上曲曲折折地走到河边,过了木桥,沿河岸走向那块稻田。这之间,总要从一架破旧的渡槽上涉水而过。

斛水实在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烈日下,浑身湿透站在田埂下的水圳里,弯下腰,打一桶水,双手用力提起,站起来,扭过身子,把满满的一桶水举到田埂上,倒入田中,再不断重复着这一整套动作。一桶一桶的水,从田块的一角,慢慢流遍整块稻田,当田里的水约莫有两三寸深,这件工作才算结束。这时腰酸背痛,早瘫倒在田埂上直喘气,扁扁的肚子饿得紧贴背脊。回过元气,绕着田埂巡查一番,看着绿油油的禾苗迎风作舞,心里一阵轻松。

干着艰辛的农活,吃着简陋的饭食,虽羞于人前人后,但偶尔能收到张欣之老师寄来的信,于我是最大的快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与张欣之老师的相识,缘于1989年毕业分配参加工作后的一场刊授学习。那时我上了诗歌,尤其是买了《叶赛宁诗选》和《中国十四行诗选》两部诗集之后,有了写诗的冲动。有一次,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河北一家刊物举办刊授学习,在报名缴费后,我挑选了学习诗歌。刊授学院有规定,学员的作业寄到学院后,由学院安排人员批改,再寄回学员。若是需要专家批改,则需随信另附2元。这样,我就结识了张欣之老师。张老师对我的作业批改得很细心,且多鼓励,令我十分感动。一来二往,也就成了熟人。我写诗歌的热情日趋浓厚,第二年天,我的一首十四行诗《早春》获得《湖南文学》杂志征文优秀奖。

工厂的前景日趋不妙,或长或短地经常放假。我最初满月的工资是60元,之后陆续下滑,有时30元,有时20元,连日常吃饭都很成问题。一次,我在信中把自己的情况给张老师说了,既想得到他的指教,但2元的专家费我实在难以承受。不久收到张老师的回信,他说,我的诗歌和信以后不必由刊授学院转了,直接寄给他本人,也不必买2元的专家卡。这样,他告诉我他的单位地址,河北省石家庄拖拉机厂办公室。

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在刊授学习期间,还是在学习期结束之后,也不管我是在工厂上班,还是放长假回乡下干农活,甚至是外出异乡谋生,我每有新的诗作,总是尽量及时寄给张老师,张老师每信必复,悉心指导。

1993年春,在四处飘零的岁月里,我的诗集《南游集》写成,意外得到当时全国著名乡土诗人饶庆年的青睐。在他主编的一套自费出版诗丛中,收入了我这部诗集。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及时写信告诉了张欣之老师,并请张老师为我的诗集作序。张老师答应了,于1993年4月6日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寄给了我。

4000元的出版费用,对于吃饭尚愁下一顿的我,无疑是天文数字。向几个同学张嘴,遭拒。我的心渐渐冷了下来,对出版这部诗集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之后,张老师曾来信询问出版的事,我因羞愧于言已出而行未果,从此再没有跟张老师联系过。直到此时,我连张老师长什么样子,多大的年纪,一概不知。此后的几年里,我结婚生子,工作单位调动后,生活渐有了亮色,但于文学的热情却跌入了低谷,再也写不出当初那样感情饱满的诗来。

2000年我的这部诗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我拿到书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张欣之老师。通过电话查询,我得到了张老师工作单位的号码。我满怀激动拨通了电话:“请问张欣之老师在吗?”接听的人声音冰冷:“早退休了。”“能告诉他家里的电话吗?”“不知道。”对方“啪”地一声,挂了。

带着几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我自己的书,我回到了家乡。家乡田野如故,小河蜿蜒,禾苗碧绿。那架我曾往返无数次的松木渡槽依然还在,静静横卧在溪涧之上。清澈的水流从渡槽里流过,流向那片欣欣向荣的广阔的田野。只是这架渡槽愈见残破,行将朽败。 猛然间,我仿佛有所感触,写下了一首题为《渡槽》的十四行诗:

当我看到那些横卧在穷山僻地, 

满生着绿苔的简陋的松木渡槽, 

心中便油然地涌起深深的敬意: 

它们以低微的躯体和不辞辛劳, 



将甘冽的清流输给饥渴的田野。 

在我不为世人注目的生命之旅, 

有过几架渡槽,他们深情又和蔼, 

把缪斯的甘泉向我的心田倾注。 



如今他们有的已仙逝,一如尽完 

天职的朽败的渡槽;有的已消隐。 

让我这不济的旅人,唯有在旷原, 

向遥远的北方奏响忧郁的胡琴。 

 

田野里日渐饱满的油油的禾穗, 

静默中闪动珍珠般感恩的泪滴。

2014年11月22日写于余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09940/

渡槽的评论 (共 9 条)

  • 心静如水
  • 春暖花开
  • 纤纤柳絮
  • 剑客
  • 安平
  • 老党
  • 醉死了算球
    醉死了算球 审核通过并说 回过元气,绕着田埂巡查一番,看着绿油油的禾苗迎风作舞,心里一阵轻松。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非常的好文章,点赞推荐一个。有空欢迎来访。
  • 黄孝纪

    黄孝纪回复@丫丫:谢谢丫丫朋友。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