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梁堆自语

2014-11-12 15:23 作者:马立俊一夕杂谈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双梁堆自语

步入“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中间阶段,“立”未立,从未给予给过妻和女儿“像样”的生活;欲“不惑”却走入迷惘,诸多事宜依然“看得破”,却怎么也“忍不过”。欲“出世”而不能,欲“入世”却又无门,我便在“积极的知识”与“精神境界”中来回徘徊,在“常识”与“哲理”之中陷入沉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是会在沉默中爆发呢还是会越加沉默?“万物看似投机,其实都有其统计的宿命!”我的宿命又在何方?

一 双梁堆

我嘴角右边有颗小痣,小时候有人说是颗“好吃痣”。逢人这样讲时,母亲便会正儿八经的为这颗痣解释说:“老三嘴可严实了,连零嘴都不会捞,更谈不上好吃”。但三人成虎,说得人多了,就连我自己都快认为这颗小痣真代表宿主是个吃货。对于男人来说,好做是光荣的,好吃则觉得不光彩。为了弄清这个痣代表的寓意,我花了很长时间找了一本,专门解读身体痣、胎记一类的书来读。无巧不成书,在书中真的就找到了我这颗痣。书中对这颗痣的解释是——“主移居”。它的详解是,拥有此痣的人将离开父母到别处居住。俗话说,皇帝长子,百姓爱幺儿。百姓爱幺儿是因为,很多地方的风俗中都有父母年老后与幺儿合住的乡规民俗。我在家排行最小,母亲自然是跟我住。我又怎么会离开父母另寻它居。可是,真无巧不成书。母亲在我念初中的时候就在城郊,一个名为双梁堆的地方为我购置了一块地,约500多平方。计划让我将来结婚后把房子修好住在那里。结婚后,我就“移居”到了双梁堆,从昭通下西街搬到了城郊。虽然从昭通市中心到双梁堆只有三公里路,妻却常跟朋友们说,我们家“搬”到农村去了。“搬”到农村后,双梁堆是城郊难得的安静一隅,我可以不受打扰地读书,对我来说,没有再比这更美的事了。每次拿起书本,便想起三毛说过的那句话:我看书,使我多活几度生命!也许我真能在梁堆旁(虽不知真正的梁堆所在)获得几度生命。其实,多一度便觉足矣!

梁堆,大都是彝族前人的墓地,很少有单个的,大都是三、五成群。如果是单个梁堆独居,说明古墓埋葬之人身世显赫,为其所处时代的彝人贵胄。《昭通县志稿》记载了一个传说:“梁王堆,昭城四乡皆有,似冢而大。传说古时有夷名马湖子据此,择高阜处凿穸以掩死者。每至清明日,其婿轮流垒土以为尽礼,接年如是,遂积成堆。”儿时,我和伙伴们经常跑到梁堆之上去玩耍。听年长之人讲过:梁堆为昭通彝族先人之墓,所葬的是彝族当中的“黑彝”,为彝族人中地位较高者。

双梁堆是方圆500米之内的至高点。房子开工的时候,建房工头边放线,边说:“太高朗啦!太高朗啦!”虽然他知道我是回民,不讲风水,但他还是忍不住对母亲选址建房的眼光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我虽然孤陋寡闻,但对风水学的知识略知一二。母亲的选址坐南朝北,而且还向西略偏一点,这样天太阳斜射时有更多的阳光射进室内。回民不讲风水,但不管那个民族,有些东西在人心之中都是相通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双梁堆虽因梁堆而得名,但就是从小在双梁堆长大的本地人也不知道这两个梁堆的具体位置。开工那天,工头开玩笑问:“马师,如果挖下去真挖到了梁堆里去,里面的古董我们给有份?”我笑答:“一定有份,除了上交国家的,我们偷偷藏起点,大家平分。”玩笑过后,我想,若是真挖到了古董,是上交国家当个拾金不昧的光荣之人呢?还是忘了我从小所受的爱国爱党的教育,据为己有,成为不劳而获的可耻之徒。说实话,我还真纠结过。最终,地基挖下去了四五米,工头很肯定的告诉我,此处不是梁堆所在。看来,我没有不劳而获的命,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开工后不久,城管发了一个停工通知,告知不能在继续建房。在出示了建房证后,那晓得城管大哥视而不见,依然带着颐指气使的神情蛮横地说道:“你家的建房证是以前办的,当时没修,现在就不准修了?”我指指旁边几户在建中的房子,向城管大哥问道:“我们几家是一起办的,怎么他们就能修?”城管大哥轻蔑的看了我一眼后,说,“人家是人家,你家是你家!”好个城管大哥,那样的狗屁话配着那媚俗的脸,怎一个“绝”字了得。我在心里只能说:城管,呵呵!!呵呵呵!!!在他说出那样子混账的话后,我便开始与他据理力争。之后,他见我“又臭又硬”,且完全不理会他的暗示,也就没再多纠缠。

听说双梁堆今后将不能再建房了,妻娘家与我这边的亲戚们便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一致鼓动我多修几层。想着能有个小院,停车方便,又没有物管费,我一咬了牙东拼西凑一下子弄了个四层楼。自此之后的很多年里,妻与我便一直行走在漫漫的还债之路上,路上的风景除了省吃俭用,还是俭用省吃。都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可是妻却穿没穿好,吃也没吃好。

二 红掌门

妻,单名一个红字。我背地里常称呼她“马老师”和“红掌门”。妻是一个大女人,很多性情像时下所说的“女汉子”。我称呼她“马老师”是因为她是一板一眼生活的人。对于她安排给我的“工作”,我常难以她奉行的高标准、严要求去完成。在“工作”的完成效果上经常成为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妻难免要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批评教育几句,之后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叫她“马老师”,便是因为她这种不光批评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作风。我常被妻像管小孩似的约束着,时间长了,我养成了遇事总要“早请示、晚汇报”的自发惯性,并自觉地按照最高指示精神去完成任务。十年来,妻的安排算是合情合理,对事总未绸缪,我也很乐意追随她,做她的粉丝,服从指挥。妻说走,我从不问方向和目的,按她所指方向大步向前;妻说吃,我就甭管是火锅炒菜还是面条稀饭,什么都吃嘛嘛香。有时候我闹了情绪,不听指挥的时候,她便会以一家之主的口吻问道:“你是真的还是假的?”每逢这时,我便立即成为妻管严队伍中的高觉悟份子,打着为了和谐的口号立即就服了软。但有时也难免口服心不服,对她的这种帮派老大作风也会有点抵触小情绪,我便暗地里称呼她“红掌门”。

妻做事总是一板一眼,也许是她身上的基因使然。妻的基因,自然是岳父基因的延续。

岳父是法官,且从一而终,没离开过法官岗位。从庭长到主任并一度主持过院长工作,不管何时何位,岳父都未改法官本色。做人不卑不亢,从未做过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之事,说话做事公道一贯喜欢“弹墨线”。在法官之家的家风熏陶下,妻做事从未偏离过道义。我曾经在微博中阐述过对道义的释义。(现所说的“道”,已经非道家的“道”,而是儒家(或各家)的“道”;时下可以勉强解释为德或正能量。我常用正能量解释作用于社会的道,是我一家之言。义,即是“宜”、应该、能够、合适。古代的道义指的是人民的功利、福祉;现在的道义指的是在社会上的功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一种行为。)结婚十年,以我对妻的了解,她能算得上一个好妻子,合格邻居、合格亲戚、合格公民……

三 导向

步入“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中间阶段,“立”未立,从未给予给过妻和女儿“像样”的生活;欲“不惑”却走入迷惘,诸多事宜依然“看得破”,却怎么也“忍不过”。欲“出世”而不能,欲“入世”却又无门,我便在“积极的知识”与“精神境界”中来回徘徊,在“常识”与“哲理”之中陷入沉思。“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是会在沉默中爆发呢还是会越加沉默?“万物看似投机,其实都有其统计的宿命!”我的宿命又在何方?

人生的宿命一般都由导向而决定着,国家的导向,单位的导向,家的导向,人生的导向,习惯的导向、性格的导向,如此种种……导向是事物发展和一切混乱与不公的源头。

易中天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记不太清了。其中他对单位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进行了一番阐述。其中说道(非原文):在中国,单位经常会成为了一个人的标签;公事与私事,找单位;个人事与麻烦事,还是找单位;做人员介绍的时候,先介绍的还是单位……究其原因,乃是家国一体思想的延续,因而单位个人一体也就有了出处。我也是中国人,当然也把单位作为一种依托,也愿意为了单位“鞠躬尽瘁”。

工作十年来,在各位同事的团结努力下,为单位争取了大小七、八个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个人也获得了大小三十多个先进本本。这些都说明我个人的工作意愿应该是积极的,工作能力应该是不差的。可是,身边的很多人都是拾阶而上,而我却上两个台阶,下一个台阶。出了“问题”,我当然不会“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我自然先三省其身,却依然不得答案而解。最后,在一位亦师亦友的副教授朋友的逐一分析当中寻到了答案——“单位的导向出了问题!”既然是单位的导向出了问题,便只能长叹一声:定然!(定然之义为:回民认为,人的每一项行为所产生的后果,都由冥冥之中的主安排而得,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为定然。定然的喻意与汉族人所说的“命”为同等意思,意为非人力因素所能控制。)既然是定然(虽为导向,但也只能归为定然),便意味着纵有千般干工作的热情,万般的意愿,也是徒劳空余恨。实想不通之余,只能对着空旷的天空吼道:TMD时运不济!

自语有时候会胡乱言语,也许我这自语便是。自语中的得未必是得,失也未必就是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07578/

双梁堆自语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