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探浑河源

2014-08-10 20:03 作者:春风化雨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中国众多的江河水系中,辽宁的浑河是最不起眼的一条河流。但它却是沈抚人们的母亲河,哺育着两岸上千万人的生活。它全长415公里,在营口流入辽东湾。人们所见的浑河多是水面宽阔 、清澈见底、白鹭戏水、鱼虾畅游。或者浪高流急、波涛翻滚、泥石俱下、惊天动地、摧枯拉朽的场面。然而,对于浑河源头的旖旎景色和神奇的传闻却是大家所不知的。本人也是向往多年,终于在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五日,随抚顺市诗词楹联协会的成员们游览了浑河源。那里的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今古传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当时人太多,时间太紧,没能尽情地欣赏那绮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探寻古老的传奇,就匆匆离开了。一个多月以来,遗憾的心情始终在心头萦绕。在朋友的鼓励下,于七月二十六日终于挤出时间,再探浑河源!

河源探奇

汽车从清原县湾甸子镇出发,沿着碧波荡漾的后楼水库的边沿弯转疾驰。远处的老龙岗在葱翠的崇山峻岭中奔腾起伏。如烟的白云在群山中缓慢地游动着,更使老龙岗增添了几层神秘的色彩。汽车驶进地车沟工区的山门后,两边的树木逐渐多起来,空气也清新了许多,路边林中的小溪也不时蹦出欢乐的歌声。越往前行,树木越密,此时山外是骄阳似火,热风扑面。这里却是凉爽清新,气候宜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袭遍全身。车一边在峡谷中穿行,向导郭老师一边介绍着一些奇异古怪的地名。什么这里是“丢人沟”,那里是“死人沟”等。

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辽宁省林校来了一批学员到湾甸子林场实习。有几个学员上山捡蘑菇,临下山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被眼前成片的蘑菇所吸引,就没和大家一起走,最后却迷失了方向。第二天,林场上山很多人,进行了拉网式的搜查,也没结果。直到第二年春天,当地有一个跑山的人,看到一颗大树上,聚集着成群的乌鸦在飞舞鸣叫,感到很好奇,就前往观看。只见树下一具尸体,面部已被乌鸦吃光了。翻看衣服兜里还有一块怀表,以及学校的证明。听到此,更使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更吸引人要前往探寻那绮丽而神奇的浑河源。

汽车在林下行驶了十几分钟,便来到了半山腰间的一处停车场。左边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不知是哪一位名家“饮水思源”的墨迹。四周古树参天,林静清幽,青翠欲滴。再徒步前行五六十米,迎面矗立着一块碣石,上面有原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题写的“浑河源”三个大字。右边立块石碑,记录着“浑河”名字的由来。再往上攀登五六十米,来到一处山环岭绕的凹处。四周古树浓密,树下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源泉”二字。字下有一眼清澈的甘泉,涓涓的细流正在汩汩地溢出,这才是流经415公里真正的浑河源头。这才是哺育着沈抚两岸上千万人口真正的浑河源。人们不禁要问,何以这清清的细流竟有着如此的神奇功效?环视山间,答案自生。那波涛翻滚的万顷林海,才是这浑河之水万古长流的不竭源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向导郭老师说,凡是来过浑河源头的人,都要喝一口源头的水,尝尝是啥滋味。有的人还灌几瓶捎回去送给亲友品尝。是啊,来一次浑河源,不喝一口源头水,那岂不是虚妄此行?于是我跪在石头上,两手伏地,俯下身子,喝了一口源头水。啊!真爽啊!清凉甘甜,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一口水咽下,心里顿觉有一醍醐灌顶的通透之感。人们往往崇拜某种水叫神水,有着神奇的功效,特别是能使人长寿,治病之水,便趋之若鹜,不惜重金以求之。如今,这老龙岗上的一冽甘泉,才是滋养沈抚人们真正的神水。

从源头石往下,在翠绿的林下有一座四角小凉亭。坐在凉亭里,环视群山环抱,碧波万顷,清风习习,清新凉爽。游客都被这湖光山色自然仙境的美景所陶醉。凉亭的下面,是一碧玉般的圆池,碧池四周,青山掩翠,蓝天白云,倒影水上。一片树叶,如蝴蝶般宛转飘落在水面上,缓缓滑动,荡起了粼粼波纹,好一幅人间仙境!水里的鱼儿闲情逸致,懒洋洋地游荡着。忽而远逝,忽而跃出水面,似乎在与游人嬉戏。成群的蝌蚪,聚集在浅水里,晃动着粗长的尾巴,欣赏着游客们一张张惊奇的面孔。从圆池再往下,有一龙头,怒目圆睁,龙须遒劲,张着大嘴,一股涓涓细流宛如涎液,从龙口飞流而下,晶莹得串珠滴落在下面的石头上,溅起了阵阵银色的水花,音色优美、声如环佩,游客惊呼:这才是真正的西天瑶池,人间仙境,龙吐天浆!

滚马岭传奇

浑河北源发源于长白山余脉老龙岗中的滚马岭。“滚马岭”一词来源于历史悠久的唐朝。相传唐朝大将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军队行至于此,被此处的自然美景所陶醉。正欣赏间,坐骑忽被惊慌逃窜的野兽所惊吓,薛将军突然被掀下马来,滚马岭一词便由此而来。其实,滚马岭的传奇并不止于此,而在于岭顶上的那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庙。

滚马岭的东边是吉林省的柳河县,西边就是辽宁省的清原县。岭上自古以来就有一条崎岖蜿蜒的道路,连接着两县的交通。在滚马岭西面的山下,有一山村,名叫“石庙子 ”。在石庙子村西头,也就是如今复兴屯村郭忠祥老师家的房东头的路北边,不知是在晚清还是民国时期,此处建了一所庙宇,因此,石庙子村由此而得名。据向导郭老师介绍,此庙有三间,门前还立根旗杆。旗杆的底座是两块石条,如今已无踪影。据说此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只剩下一块底座和一块上盖与几块石头,淹没在树枝于草丛间。石庙被毁以后,当地有个姓魏的人,把香炉搬回家当猪食槽子。从那以后,魏家诸事不顺,只好再把香炉送回庙上。如今,那昔日的香炉也不知去向。本人大体量了一下,底座与上盖的长度大约都在一米五左右 。是当地的一种花岗岩,上面有着明显的人工凿刻的痕迹。每到年节,当地人还虔诚地在此焚香摆供,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本人记得故乡的村西头,也有一座这样的土地庙,也是几块巨石组成的,里面供奉着一个牌位,刻的是什么字已不记得了。村里一旦谁家有人去世,就要一天几遍地前往送汤水。至于石庙子的这坐庙是否也有这种功能就不得而知了。

据当地人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是哪一年,一位姓李的人在“砍椽沟”村喝醉了酒,要回岭东的柳河县,路过这座石庙子时,遇见一位白胡子老头,也要往岭东而去,由于年老体弱走不动了,坐在庙前休息。李姓之人,见是一位老者,就动了恻隐之心,用自己那健壮的身体,背起老者就走。行至十多里路的滚马岭顶时,由于又累又醉,实在是走不动了,就把老人放在一棵大柞树下, 自己一觉睡去。等醒来之后 ,见大作树下的老人没影了,只有一座石头小庙立在那里。李姓之人如方醒,原来自己是遇到了仙人。于是对着小庙躬身下跪,五体投地,磕了三个响头,口里念念有词,乞求神人保佑自己一家幸福安康。

自从滚马岭上神奇地出现了这座小庙之后,山下石庙子村那三座石庙,中间那座却不翼而飞。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滚马岭上的那坐小庙,与山下丢失的那坐庙出奇得一致。按当时的人力和物力来说,是很难把山下的庙运到山顶上去的。这就更增添了这两座庙的神奇色彩。更为奇特的是,据复兴屯董怀民介绍:在十几年前,石庙子村有姓石和姓董的二人,路过山顶小庙时,看见庙里有不少的香火钱,姓石的人就抓了一把。在下山时,姓石的人就一步一跤,摔个没完。姓董的人就提醒他说,是不是因为你刚才拿了庙里的钱,神人在惩罚你。你还是赶紧送回去吧!姓石的人赶紧把钱送回庙里,再下山时,就没有再摔过。

少年来,这些神秘的传说越传越多,人们对滚马岭上的小庙就越来越崇拜,平时路过的人都随手放一些香火钱。特别是在每年的四月十八,岭两边的人们很多前往参加庙会,祈求神佛保佑一家人的幸福安康。可惜的是,原来的小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只剩下一堆破石头,在诉说着当年的传奇故事。如今的观音阁是湾甸子镇一位叫刘建新的人,在六七年前花了七八万元主持修建的。观音阁建成后,由清原青云寺的大德高僧释保和大师主持开光。在观音阁后面,仍然保留着当年那几块神奇的石头,细看,上面确实有人工凿刻的痕迹,很多信众仍然在那里烧纸摆供。在这几块石头的东边十几米处,一颗两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柞树已倒伏多年。另一颗比它还粗大的,也刚刚毁于狂风暴,粗壮的躯体被劈裂成两半,倒伏在树棵子里,树枝上还残留着叶片,似乎还在留恋着过去的辉煌岁月。在那几块石头的北面,也有一颗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大柞树,正在枝繁叶茂地诉说着那一段神秘的历史,似乎只有它才是历史的唯一见证。

在小庙的南边一百五十多米处的树林里,有一奇景——“龙岭泉”。泉是圆形的,周边用石头砌成,石墙底下留一洞眼,泉水从此流出去。泉的一边,立一块碣石,上刻“龙岭泉”三个大字。泉内水里是一块不规则的巨石,上面飘落着一些硬币。出于好奇,我也随手投入几枚,硬币落在巨石上闪闪发光。蓝天白云和碧绿的树影倒映在泉水里,形成一幅奇妙的山水画。说也奇怪,那龙岭泉几乎就在岭顶上,却天不冻,旱天不涸。这山叫老龙岗,那泉就像龙的一只眼,本人以为,叫“老龙眼”也许更为合适。据传,薛仁贵东征时路过此处,正值大旱,兵马无处饮水。正在饥渴难耐之时,有人忽见林中冲出一缕白光,一片白雾在山顶游荡。探马来报,那里有一清泉。就是这一清泉,解救了唐军的几万兵马。如今,“龙岭泉”被刘建新一带人修葺一新,正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传奇故事。

杨树王

我见到最大的树是故乡青云寺院里的白果树(银杏树)。相传李世民打天下路过那里时,就有那棵树了,到如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少年时曾在树下的学校里读过书,那时白果树还是生命旺盛,浑身充满着无限的活力。如今,据照片显示,它右边当年悬挂庙里那口大铜钟,像牛腰那么粗的大枝杈已不复存在。其余的枝杈也要立柱支撑着,种种迹象显示它已垂垂老矣,往日雄姿已难觅。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善男信女,或扶老携幼,或大车小辆,为请愿还愿而来此树下,拴幡挂贴,鸣鞭放炮,焚香烧纸,敬酒献肴,磕头作揖,祈福消灾。我小时候,母亲也去白果树下焚香烧纸,拜它为我的干,乞求我能长命百岁。

相传在若干年前,外地一对盲人夫妇,听说青云寺的白果树很有名,便不辞劳苦来到了青云寺。当男盲人到了树下,想要丈量树的粗细时,因为树太粗,抱不过来,就请他的盲妻倚在树上,他一搂一搂地量起来。没想到他的盲妻也想量一量树到底有多粗,便也开始量起来。结果,当男人摸到他妻子时已量到八搂了,遂大呼:“这棵树真粗呀!八搂一媳妇。”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这些,都是过往烟云了,在树木当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为震撼的当然还是浑河源的老寿星“杨树王”!

从湾甸子镇石庙子村往东北方向,驱车三里左右,钻进了东北岔沟,顺小溪逆流而上一百五十余米,就见到了令人魂牵梦绕,神奇向往的“杨树王”!六月十五日去的时候,由于去年8•16山洪爆发冲毁了道路,需要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树下。这回再次拜访,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道路畅通了,车直接开到树底下。上次离开时,在树丛里发现了一段木围栏,由于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小段站在那里。这次再来,树前面重新围上了天蓝色的木栅栏。粗壮的树干上,也拴上了一圈红布,预示着人们对杨树王的崇敬,也可能期望杨树王的灵气能给自己带来好运。这也更增加了杨树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据当地的老人介绍,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人们在杨树王的树底下修了一处小庙,把杨树王奉之为神。每当逢年过节,很多人都来焚香摆供,祈求杨树王能保佑一方平安。上次来的时候,我们四个人好奇的手拉着手丈量着杨树王的粗细,结果是,四个人没抱过来,还空下一段距离,抚顺的一位女同志,往那一站,围观的同志都戏称“四搂一媳妇”。逗得大家哈哈直笑!

杨树王的粗细,与记忆中的白果树相差无几。但是比白果树却高多了,至少有五六层楼那么高。白果树已到了老态龙钟的暮年时期,而杨树王虽有三四百年的高龄,却 仍然枝杈粗壮、遒劲舒展、枝叶茂盛,正在生命的旺盛时期。它接天连地、神貌威严,令参观者肃然起敬,顶礼膜拜。照相机的闪光灯闪烁不断,拍照的人一组又一组,无不显示着对杨树王的崇敬与戴。人们也连连称奇,几百年来,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而杨树王却能奇迹地存活下来,这说明杨树王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它的命运是多么奇特。正当我们沉浸在对杨树王惊叹之时,向导郭老师,在杨树王的东边三四十米处招呼我们。令人惊喜的是,两颗孪生粗壮的大杨树也矗立在那里。和下边的杨树王形成了对生的局面。它的年龄肯定比杨树王小得多。似父子,又像兄弟,它们遥相呼应,比翼齐飞。这两棵杨树,从西面看,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等转到它的东面看时,令人遗憾的是,粗壮的树干早已深深地腐烂,形成的树洞能隐藏得下一个人。

杨树王的年龄及粗壮到现在已没有讨论的意义。值得研究的是,它的生长环境。浑河源的总面积824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40公顷。整个浑河源满山皆绿,秀色可餐,环境清幽、树木茂密。据传,广西巴马长寿之乡的负氧离子是两万,这里的负氧离子也能达到一万,所以,这里是沈抚人们盛纳凉吸氧的绝佳之处。如今这里正在修建亚洲最大的滑场,通往景区的道路,也正在拓宽修建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肯定会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76446/

再探浑河源的评论 (共 10 条)

  • 老党
  • 五香豆666
  • 孤帆鸢影
  • 醉死了算球
  • 低吟浅唱999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小曲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从源头石往下,在翠绿的林下有一座四角小凉亭。坐在凉亭里,环视群山环抱......
  • 晓晓
    晓晓 推荐阅读并说 喝了一口源头水。啊!真爽啊!清凉甘甜,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一口水咽下,心里顿觉有一醍醐灌顶的通透之感。人们往往崇拜某种水叫神水,有着神奇的功效,特别是能使人长寿,治病之水,便趋之若鹜,不惜重金以求之。如今,这老龙岗上的一冽甘泉,才是滋养沈抚人们真正的神水。问好作者!
  • 海上遥远

    海上遥远拜读。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