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寅老哥,我来了

2014-06-03 16:00 作者:金罂粟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唐寅老哥,我来了

文/金罂粟

苏州,这个多少人中的天堂,一句“烟江南”,水墨丹青的韵,旷世柔情的秀也就尽在其中了。不过,最让人心神向往的也许不仅是她那山水园林的隽美,那一个个与她缠指绕心的风流奇士,也许更是这座本就充满奇幻色彩的小城神秘与婉约所在。

提起金罂粟,你一定不知道,提起唐伯虎那定是家喻户晓。正是因了他那 “唐伯虎点秋香”和“三笑”的风流韵事,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们源源不断的来到他的长眠之处——唐寅园一探究竟。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季节,和众多倾慕者一样,为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我来了。

走进唐寅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寅老哥与沈周、文征明、仇英一起的“明四家”石刻迎门,背面一首《桃花诗》即刻引起人们许多思绪。想那唐寅,才气横溢、风流倜傥,自然有着许多风流快事。且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是何等的洒脱与快意。不过一句“但愿老死花酒间”却让人心生许多悲酸。

跨过“一代才子”牌坊,见左手边一半亩见方池塘,只见塘内唐伯虎头戴儒帽,身披蓝衫,半蹲于船头,右手持一折扇,似戏水状,打听知情·人才知,这就是唐寅著名的“洗扇”。听说,古往今来的学子们赶考前都来这里洗洗笔,大概就是为了沾染点这第一才子的才气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都说唐伯虎青年时风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看来定是误传,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不仅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生活清贫,一生坎坷才是他的本来面目。这点认识是源于“梦墨堂”一楹联道破了天机。“海内知音祝允明,人间何物都元敬”。原来,祝允明是唐寅的好朋友,在年轻唐寅整日花天酒地的时侯,祝允明好言相劝,给他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使不误正业的唐寅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发奋努力,苦读诗书,终于得中乡试第一,成为当时有名的“唐解元”。

出的堂来,右手边一石玉女子亭亭玉立,估计定是传说中的“秋香”了吧?记得唐伯虎曾经写过一首名曰“我秋香” 的诗:“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可谓藏头溢情。说起来,历史上还真有秋香这个人,但秋香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是两个人发生风流韵事却实在不可能。唐伯虎点秋香这个经典故事只不过是杜撰而已。我怀疑唐伯虎的吟风弄月和魏公子无忌的醇酒妇人终略似,只是不得已的狂态。后知宁王府疯癫假作才知势非得已。是真名士自风流,所以流传了三笑的传说,为才子消愁吧。其实,旁边这个塑像,当是九娘才对。

据史料介绍,唐伯虎有过三位夫人,第三位夫人是红尘女子叫九娘,如果没有她的信任和在贫困潦倒时的鼎力支持,也许就没有了日后唐伯虎也在书画历史上的辉煌。

人们常讲:风流才子唐伯虎,世人道尽其风流。殊不知风流处皆在他的诗、书、画中。

唐寅的诗,珠玑婉转、情润清丰。青年生活放浪,中年自视甚高,老年幡然若醒,再没有了《桃花坞》中的疯癫,一首“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道尽了这老哥的无奈与醒悟。

唐寅的画惊世绝俗,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一幅《秋风纨扇图》震惊四野,流传千古。他的画,没有俗态,风流蕴藉,至于题跋的磊落、款式的庸琐确是非常人手笔。《王蜀宫妓图》、《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大批画佳作更是飘逸脱俗,意韵悠长。其中,《骑驴归思图》更是他创新杰作,画面上描绘的是奇峰杂木,山坞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涧,绿树迎风,舞姿婆娑。一人骑驴行进在山路上,正朝深山中的草堂院落奔去。在画的左上方,画家自题七言绝句—首“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朱文一印,诗意交融,相辉相映。

“六如堂”的修养、“禅仙居”顿悟,最终难免“解元墓”的结局。唐寅园其实就是唐伯虎的墓园。桃花坞在苏州城北,而唐老哥却静静的沉睡在苏州城南一个荒凉人迹罕至的所在,的确又是意味深长。读着两边绿色的楹联“花坞孤村双而舍,风秋月一才人。”看着这个掩映在方形石坊下墓碑不大的土丘,一股“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境油然而生。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默念着他临终前写下那首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不觉悲从心来,久久不能自拔,直觉身心下沉,似乎连同这唐家老哥一起慢慢迷失在了那充满了传奇迷幻的苏州护城河中……

2014-5-25唐寅园游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7755/

唐寅老哥,我来了的评论 (共 6 条)

  • 雨袂独舞
  • 龙行天下
  • 心静如水
  • 晓晓
  • 剑客
  • 昆仑一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