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月的秋》后记

2014-05-13 14:59 作者:北斗星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十月的秋》后记

我的散文集《十月的秋》即将付梓,此时我的心中有一种收获的喜悦。是的,她是我二十年多来的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我多年的心愿有了一个了结。当然,在这里我最想提起的还是我的妻子。没有她数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和在困境中她给我的希望支撑,《十月的秋》的问世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要感谢我的人,是她与我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是她给了我那么多的精神食粮和快乐。感谢我的女儿,是她让我享有天伦之乐,是她给予我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早在读中学时,我就想“写”,想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情感。直至参加工作后,我才有自己写作计划,虽然工作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工作占用,但我没有放弃我的计划,我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来写作。为给自己充电,1980年我参加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学习。后来,我更鼓起勇气参加“成人高考”,被“安大”录取为“函授专科”学习三年。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起初是给单位写一些新闻稿件,后来就参加一些征文活动。《我的老师》就是我参加《滁州报》征文活动的第一篇获奖作品。《我的老师》一文是真实的,假如当时没有孙老师两元钱的救助,我很可能就辍学了,也很可能意味着改变我的人生之路。这次征文获奖是给我写作上巨大的褒奖,给我日后写作带来希望。

我幼年生活的环境较苦,对一些事的记忆十分深刻。如《妈,您在那边还好吗》、《一碗山芋干》和《无法忘却的记忆》以及《打草根》等文章都是我幼年的记忆和生活体验。那是苦难生活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的深深烙印。散文集《十月的秋》是我在半个世纪的人生岁月长河中的印痕。《十月的秋》共收录散文90余篇,约12万多字。每一篇文章都记录着我的人生感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新的时代。我的思想情感也受到了新的感染,看着家乡的变化,看着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我由衷的兴奋。我用《外婆家的路》、《逛逛咱的新来城》、《金禾迎》、《小李庄上最美的人》、《圆家乡话曲阳》等文字把他们一一记录。还有,《北大荒的秋天》、《久仰的白帝城》、《延安的“炕”》、《 初游西塘》、《苏州行》和《初拜令狐山》等文章是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至于《梅,我好想你》、《眷恋》、《但愿有来生》、《痴情的爱》、《我们为什么相遇》、《鹭岛恋情》、《心怡》和《迟到的早餐》等文章,或是是我个人的情感记录,或是我虚拟的想象,不一定真实的事例。表现真实情感的有《说朋友》、《赵姐鲁皖》、《老王退休》、《四舅“走”了》、《他给妈妈洗澡》、《他给妈妈装新房》、《叹,三十年工商》、《吃鸡蛋的故事》等文字。这些故事都是我亲身的经历。此外,《五十岁的感悟》、《做事先做人》等几篇文章是我人生的感悟。当然,每一篇文章都是的我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述,这里就不一一做赘叙。

散文集《十月的秋》的成就不是我一人汗水,它还凝聚着许多人的汗水。比如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于百忙之中亲自为《十月的秋》作《序》;《安徽文学》编辑部主任李国彬;来安文联主席孔祥华、副主席尹永森、杨兵,来安县著名书法家王子俊先生、周志广先生,来安县著名职业画家吕冰先生、葛跃东先生等,或给我精神鼓励或给我作文字指导。比如,书名由尹永林先生撰写,扉页的字画是王子俊先生、吕雪冰先生的杰作。《十月的秋》付梓整理校对工作都是《滁州广电报》编辑吴家凡先生和来安县第三中学教师崔通宝先生的辛勤劳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创作的经历是艰难的,有了这次的经历,无论是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写作资质,无疑都是一次升华。这是我在撰写《十月的秋》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到的。我在撰写《十月的秋》的过程中,面对写作的具体困难,受到了我们县文联孔祥华主席和崔通宝老师的鼓励;还受到了滁州市九洲印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彦先生、滁州市九源包装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士强先生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滁州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吴家凡先生为我与出版社的牵线搭桥,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此深表感谢,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十月的秋》的作品很难按时付梓。

人生有尽头,写作无止境。我不会沾沾自喜地满足于微微的成绩。面对人生,清清爽爽;面对写作,干干脆脆,一切将需要自己努力地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回报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的亲人和师友们。

在此,魏来安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后记。

魏来安 2014年5月1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1053/

《十月的秋》后记的评论 (共 9 条)

  • 心静如水
  • 婉约
  • 雪灵
  • 荷塘月色
  • 龙行天下
  • 晓晓
  • 晨星
  • 春暖花开
  • 凌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