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桃

2014-04-06 12:31 作者:丹氐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门外挨着有两株树,一株腊梅,一株桃树。腊梅花已在春风中老去,桃花正如朝日喷薄而出。

当腊梅花开放的时候,风中中,黄昏月下,或近或远,或闻或观,甚至还有几句吟咏。但那顶多就是个附庸风雅,我情重如山的,还是那株桃树。

当腊梅花娇艳的时候,我看桃树,它的花苞还只是一点点。当腊梅花枯萎的时候,我看桃树,它的花苞大了一点,还有了点红润。当腊梅花凋零的时候,我看桃树,它的花苞更大更红,有的顶部已裂开了小口,露出最诱人的深红。而今,在这仲春时节,“可深红爱浅红”,有的盛开,有的半开,有的还只是张开个小口。

我喜爱桃树。每每见到桃树,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他乡遇故旧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桃树连着我的成长吧。

我的故乡有不少桃树。那时,有集体的桃园,也有个人的三棵五棵。集体的桃园都在村子外,个人的桃树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吃桃的情景依稀还有一些,对桃花却没有了一点印象。记忆最深的,是每年春天到桃园挖小桃树。头年掉进土里的桃核,次年春天长出小苗,被小孩子宝贝似地挖回家栽上。那苗是不会长成桃树的,甚至都不能活过春天。但孩子们依然年年去挖去栽,像是一件盛事,或一个仪式。每当寻找到一棵小桃树,看到它嫩绿的一刹那,那心情,比青春年少时见到漂亮女孩还激动。现在想来,那寻找栽下的,不是桃树,而是小孩子是对生命的一种好奇与热爱,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或许桃树是中国人最早食用和栽培的果树,因而桃树与远古中国人的生活最为紧密。这大概就是中国桃文化很久远很繁荣的原因吧。夸父逐日道渴而死,他丢下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蟠桃在天庭里,好像也是最好的果子。南极仙翁手托大桃子,祝福中国人几千年了。桃木的辟邪,至今还为中国人所尊崇,而有众多的桃木工艺品。从桃符演化而来的春联,更是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有众多花木描写,《桃夭》是描写最好的,最有生活情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借桃树及其花果、叶子对出嫁的姑娘作这样美好的祝愿,在《诗经》中,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找不到第二篇。

大概是桃树与人的生活,特别是与普通人的生活太密切了,它勾不起高贵、华贵、高雅、脱俗等等的感觉。在农村,不少是长在土墙边粪坑旁,猪拱羊啃,鸡飞狗爬的,显然和文人雅士脱离了民众的“文化”不合,所以他们就不再歌唱桃树、吟诵桃花,《桃夭》那样的诗歌没有了。春天里他们写到桃花,也只是景色,或是叹息,甚至还有些调侃、嘲讽,而不是像梅花那样有所谓的精神寄托,或品格的象征。对桃花深爱的,倒是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借咏菊花,寄托了他的理想。在黄巢那里,桃花依然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桃花可赏,也可入药;叶子与根,都能入药。桃子可充饥,也可养生。桃木虽不是栋梁之才,却是雕刻的好材料,还有着辟邪的使命。没有哪一种树木对中国人如此有益。诗人远离了桃花,桃花却没有远离民众。桃花依然盛开在房前屋后,依然是民众美好生活的象征。不然,陶渊明的人间天堂,何以在鲜花盛开的桃林?

桃树对土地没有特别的要求,沟沟坎坎都有它的身影。春来红花芬芳而热烈,爽朗地笑着;春去硕果累累而甘甜,欢快地干着。如果说品格,桃树刚健,质朴,有担当,不气馁,不矫情;桃花美丽,大方,健壮,豪气,充满激情。比喻为人,这不就是中国最广大妇女的形象?那个木兰姑娘,就是她们的杰出代表。有时我想,木兰为什么不叫桃花呢?

故乡的桃花开在记忆里,门外的桃花开在春风里。一群小女孩来到桃树下,说着笑着。又来了几个年轻女人,在桃树下说着笑着,拍照着。桃花映衬着桃花,春光呼唤着春光。这景象,才是天地本色,人间正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7879/

春桃的评论 (共 2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