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寂静的乡村夜——对于乡村文化的一点思考

2014-04-02 11:40 作者:碧云天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宁静的乡村,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

今年除夕回家,拜年的时候,长辈们越来越小了,逝去的民俗民风也渐行渐远,小时候那种过年的喜悦也荡然无存,悠长的胡同不见了,拴马石还在,古槐枯死了,古槐下的石阶还在。

我仍然清晰的记着儿时,乘凉的场景。村中的古槐树下,石阶上,每到夏夜,忙碌一天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在此,天南海北地聊,一个咿咿呀呀的收音机播放着杨家将、岳飞传,而那时,我还能清晰地看到月亮上的山,清亮如水。那时的天空也是繁星点缀,如画如仙。初秋的夜静谧祥和,轻舞的萤火虫滴滴点点,盈盈而动,几家孩子热闹的飞快的用小扇扑流萤去了。

如今,再也没有人愿意去冒炎热或者寒冷去看的露天电影,也没有人去捉萤火虫,去年天几次回家,发现农村的夜更加的静谧,如了无生气的沙漠一般。乡亲们更愿将自己置于空调和各种现代化的工具的家里,在各种电光声影中寻觅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是,这一切,真的是值得吗?

儿时的记忆,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日里的漫山遍野的花海、夏日的天然澡堂、秋日里的萤火虫及冬日的秧歌、吕剧;路天电影院的悲欢离合,收音机里的扣人心弦杨家将、岳飞传。“这些东西早都没有了……”问起父母,他们给我的口吻都是一样的。是啊,很多过去的东西在时代的碾压下都成碎片,不复存在。经济的富裕赋予我们更多选择的余地,但真正宝贵的民风民俗却再也不复呈现,正如那些逝去的长辈们所带走的知识一样,再也觅不到踪影。

对比农村和城市,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城市,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介质去满足我们内心的那种欲望,在放肆和放纵之中寻找那种刺激的快感,肯德基、微信、智能手机、网吧、ktv…………..。可到农村,却是另外一种现象,道德的沦丧,精神家园的失守,各种民族的文化的东西正逐步的消亡,可以传承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今我们习惯了ktv的嚎叫、广场舞的喧嚣,有谁还能记得露天电影院里的喜悦,收音机里评书杨家将战鼓鸣鸣的紧张,还有那乡村那浓浓的年味……。现在社会越进步,我们可以回忆的东西就会越少。我以前读过很多80-90年代的乡村文学,乡村的那种质朴,村民的那种追求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种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种无欲无求和对于知识的强力渴求以及对于个人民运的抗争。可如今我们对这样的感情是陌生的。我们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生活,很少为纯粹精神性的问题而不安和痛苦,很少执著于乃至献身于某种超越性的信念。所以,我们中很难产生梭罗《瓦尔登湖湖畔》那种精神圣徒,我们的理想人格是能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君子。我们在精神上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生模式容易趋于雷同(当官,发财,包养…………..)。

大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讲,物质性的东西是衡量体量的关键;但对于一个有内涵的社会来说,精神性的东西才是赖以发展的基础。我很欣赏以色列的犹太民族以及德国的日耳曼民族,他们的文化、精神传承的很好。当历史的断层频繁出现时,我们将要丢失的不仅仅是社会的财富,更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背叛,我们那些灿烂的文明、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洋文化面前那么不堪一击,我们有什么可以传正给我们的子孙。

昨天晚上和父亲通电话,父亲愤愤不平的抱怨,民俗民风的败坏,什么东西都偷,大张旗鼓地偷………。

农村的白天,安静;农村的夜晚,黑暗、寂静。

当诗人海子抱着一本《圣经》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是否代表他心中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世界的消失。

文化(民俗民风)、精神在消失但没人愿意去关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36371/

寂静的乡村夜——对于乡村文化的一点思考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