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致父辈的青春

2014-01-14 17:41 作者:秋*虫虫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赴莲花县坊楼镇共大旧址采风有感

初的时节,我随文友去农民将军甘祖昌故里——莲花县坊楼镇采风。当我驻足在甘祖昌将军曾任名誉校长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莲花分校冽源旧址前,想到父亲早年曾在这里学习和劳动过,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

据父亲介绍,位于罗市冽源的共大莲花分校创办于1958年,1980年停办,共设5个专业,父亲是七一届学生,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学生均半工半读,自给自足。据说这种方式曾受到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在写给江西共大总校的信中说道:“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父亲在复述毛主席这段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是崇敬和怀想,我仿佛听到了共大旧址上空久久回响着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菜地里、田垅上老师和学生热火朝天辛勤劳作的场景……

现如今放眼望去,共大旧址只留下满目的颓败和荒芜。学校大门早已垮塌,仅剩下右侧一个约摸一米宽的拱形门洞,门洞靠路边的柱子上,正反面均刻有三层装饰的联框,以阳文黑体字、竖式排列着几个大字,正面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反面则刻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字样,充分体现该校的办学宗旨,字身凸出部分比底版整整高出2公分,每个字的笔划都那么刚劲而厚实,透着那个年代深邃而不可磨灭的印记。柱子顶端的装饰已经残破,看不出最初的样子,柱子下方靠地面部分,很多地方的水泥表面已经剥落,裸露出排列整齐的腥红色砖块,一如父辈那段即将被人们遗忘、即将被历史封存的烈火青春

进入校区,迎面可见四幢不规则排列的砖瓦房。矮的一层平房有两排,一排与校门相连的是食堂,还有一排远远地和田埂连在一起的,是牲畜的栏圈。穿过一片空地(据说是以前的操场),方能就近观赏那两幢相隔不远的两层楼房,分别是大礼堂和教学办公楼。虽然脚步所到之处杂草丛生,仍然隐约看得见当年的阡陌走向,沿着长满及膝乱草的小径,辗转来到大礼堂前壁,才发现这整面墙都是用水泥包浆的,突显出恢弘雄伟的派头,檐下两根下粗上细的罗马柱巍然屹立,给人肃穆高耸的视觉冲击,令人肃然起敬。前壁最顶端是沿抛物线轨迹排列的五片花瓣式的墙拱,左右对称开有两个天窗,窗户里旁逸斜出几株绿色植物,在风中高傲地摇曳,下颌约一米宽的边框内是清晰可辨、阳文黑体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的标语,两侧墙面以同样的方式,用缩小版的字体分别镶嵌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两句话,残破部分都长出青绿的杂草。礼堂的木质大门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帘半新的卷闸门,与旧址的风貌格格不入,窗户也用土砖砌得严严实实的,看不到里面的景象,估计已被农户改作杂货间用。从外观来看,只见萧索颓然的残壁碎瓦与蓬勃招摇的翠绿荒草形成强烈对比,绿茵遮蔽下,巍峨高耸的立柱、庄严神圣的标语,仍难掩当年磅礴伟岸的雄浑气势,让人陡然生起“物是人非”的感叹。

父亲故地重游,便与高他几届的共大校友、原县委党校校长曾国生一道,相邀探寻当年在校时的宿舍。他们穿过礼堂与教学楼之间的过道,才发现校区后面竟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座近些年新建的三层居民小洋楼一字排开,有抱小孩的妇女操着外地口音在门口玩耍,最右端还看得见三间半砖木结构的老式平房未拆尽,屋里竟还住着人,也是移居此地的贵州山民。如今,人老屋旧,加上疏于保护和管理,早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再也不复当年的模样。父亲与曾校长连连感叹,这一爿破败的平房正是当年的学生宿舍,他们曾在这里炊煮,曾在这里洗晒,也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年华。父亲甚至兴致盎然地讲起,在学校里吃不饱时,与同学打赌一餐吃两斤干饭的糗事,话语间仍不失当年的兴奋与激动,眼睛却不知不觉地湿润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想起父亲这前半生的经历,着实困苦多舛,怎能不泪从中来?父辈家中共有姐弟6个,大姑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后早早地嫁了人。父亲为支付一年几元的学费,小小年纪就随同奶奶冒着被扣上“投机倒把”高帽子的风险,步行十几里贩些辣椒、粗盐到集墟上卖,一天要来回两三趟,日行近百里,以赚取微薄的脚力钱和地域差价。贫病交加中,奶奶被抓去纠斗,终因油尽灯枯于一个风里撒手人寰,那年奶奶38岁,父亲刚小学毕业,年仅12岁。不久,爷爷经人介绍,给父亲找了后母,还带了5个子女过来,本就缺吃少穿的家每天唯以稀汤寡水度日。后母护犊,教唆着爷爷将几个小女儿送人,又将父亲和二姑赶出家门,仅留了1个小叔在家也是受尽凌辱与折磨。父亲与二姑虽然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终究在好心邻舍的施舍中存活下来,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仍没有放弃对学习的追求。后来,勤奋好学的父亲由村里公社给作保,推举上了莲花共大,他那如一叶扁舟般跌宕飘摇的人生旅途才算是有了着落。后又得到外公的赏识和怜,看到父亲偌大个小伙却终日踏着一双破草鞋,便为其置办了一双解放鞋,父亲捧在手里久久哽咽,他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双新鞋,却一直没舍得穿,直到恢复高考那年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共大江西总校(现江西农大的前身),才体面地蹬上那双已半旧不新的解放鞋赴南昌读书……

从冽源回家的路上,父亲始终一言不发,他远远地望着窗外,却并不着眼于某个点,春末夏初的山峦绿地在眼前如蒙太奇般地飞逝,不知他是否回忆起,那曾经埋葬于此的青春韶华,那稍纵即逝的如水般青葱的岁月

晚上,我在父亲的新浪博客里,看到他新赋的一首诗《重返母校观冽源共大旧址有感》:“学子同行返冽源,重回四十二年前。故园热闹时难再,旧址荒凉境已迁。师生有感红颜老,岁月无情白发添。人去楼空原主易,心生惆怅对谁言?”一时间,心里酸楚难耐,不为伤怀,只为父辈那早已远逝的青春年岁!(贺丽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3792/

致父辈的青春的评论 (共 10 条)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晓晓
  • 今生依梦
  • 婉约
  • 春暖花开
  • 九月
  • 醉死了算球
  • 高芸樱
  • 洌源共大是我出生、童年成长的地方。父母在共大工作多年,我们六个兄弟姐妹相继出生在斯。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