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敬谒淮安周恩来故居

2014-01-11 20:49 作者:红安人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敬谒淮安周恩来故居

叶重豪

绵绵,苏北大地笼罩在秋风秋雨的秋意之中。趁着国庆节长假,我偕友人一同专程来到淮安,敬谒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淮安市中心的驸马巷内,我们雇请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向驸马巷驶去,沿街高楼耸立,绿树成荫,市井繁华,彩绘的招牌,令人目不暇接,使人感觉到淮安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一会儿功夫,人力车停在大街上一个与小巷交叉的街角,驾车的师傅说:“穿过这条巷子就到总理的故居,你们下车自己走进去吧!”付过三元钱的力资费后,我们前行约三分钟,就来到驸马巷,这是一条宽不过三四米的小街巷,两边都有人家居住,保留着清未民初的建筑风格,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小平房。

我站在周恩来总理故居门前新开辟的一小块空地上,仔细端详总理的故居,外观看上去就是一排青砖黑瓦土木结构的普通小平房,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朱红色的牌匾,上面由邓小平写书的七个大字“周恩来故居”。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我随着人流走上三步台阶,跨过石板的门坎,走进周恩来故居参观,刚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屏风,上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转过屏风,是两个东西相连的老式宅院,故居管理处讲解员说,东宅院大门向东,依附马巷而建,原有四进房屋二十间,第一进玉门庭,也就是参观者现在所处的位置,第二进的三间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厅房,第三进的三间是周恩来诞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四进三间是周宅主屋,也称堂屋。西宅院大门向南,原有二进十二间房屋,是周恩来二叔祖父家的房屋。这两个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与其二哥周亥祥,在清朝道光年间从浙江绍兴迁居淮安后兄弟二人合买的,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时任淮安县师爷后当知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驸马巷这个中等水平的人家,他在这里度过了十二个岁月,从他记事起,家庭已经开始衰败,到他父亲这一辈,也没有置过田产,时常靠拿东西去典当过日子。这些房屋到解放初期,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当时的淮安县委准备进行维修,消息传到周恩来那里,周恩来让秘书打电话给淮安县委“约法三章”: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要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直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1978年淮安县委才拨款对故居进行复原维修,辟为周恩来故居,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随着人流穿过门庭,依次向里参观,向西北拐不几步,有面西三间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这里陈列着周恩来当年读书用的单人学桌。周恩来刚满五岁时就入家塾馆念书,取学名恩来,字翔宇。屋里陈列的书桌、书橱以及木制睡炕,都是按原貌复原陈列的。

由“读书房”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房间里挂着周恩来父母的照片。屋里的铜脸盆、铜油灯、被褥等简朴的陈设,都是按当年的原样搁置的。西面一间是周恩来父亲周劭纲的读书休息室。

从“诞生地”向西横穿一条狭长的南北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现在眼前。这是周恩来祖父的住处。南边有两间“亭子间”,东边一间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小婶母)的住地。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小叔父周贻淦得了肺病,病情日趋严重。陈氏婚后无子,为了“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便把幼年的周恩来过继给小叔为子。过继后不到几个月小叔父就病故了,周恩来就一直跟着过继母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能写会画,好古典诗文。周恩来三四岁时,她就教他认字、练习书法,并经常给他讲故事。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宋词。由于过继母陈氏在周恩来幼年时就为他打下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他八岁就能阅读小说。西面一间住着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她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儿童时代的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与劳动技能。周恩来幼年失去了慈母,蒋江氏给了他慈母般的关怀,因而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感情深,一直称她为蒋妈妈,听说建国后官至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还关心蒋妈妈的生活,给她寄过生活费,可见周恩来是一个知恩报恩的伟人。

在过继母陈氏住房“亭子间”后檐有一眼水井,井石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井水清澈见底。离井台不远的厨房门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地,周恩来当年曾跟着蒋妈妈从这眼水井里打水浇瓜种菜,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的重担。

西宅院现辟为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陈列室和周恩来墨迹碑廊。周恩来纪念展览陈列室,主要介绍周恩来诞生到十二岁离开淮安时的情况。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城内驸马巷7号,取名“大鸾”。不满周岁,过继给重病中的小叔父,几个月后小叔父病故,由过继母陈氏养育。五岁入家塾馆念书。六岁跟着父母、过继母以及两个弟弟,一家六口人,搬到淮阴,先在外祖父家居住,后又搬到西边的陈家花园。九岁这一年,生母万氏和过继母陈氏,由于生活的愁苦劳累,不幸相继去世,他只好带领两个弟弟返回淮安老家。作为长子和周恩来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处理家务。周恩来十岁时,表舅龚荫荪叫他到自己的家塾来读书,用当时的话说,叫“寄馆”,龚家的家塾教师周先生是位愤世嫉俗的秀才,在周先生的许可下,他阅读了大量历史、小说和其他文学读物,文化水平一天天提高,视野一天天扩大。周先生写法很好,他根据学生写字的特点,确定临摹何种字帖,周恩来的书法风格就是在周先生指导下定型的。1910年春,住东北奉天工作的四伯父周贻庚托人把周恩来接到东北念书。从此,周恩来告别故里,就学他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直至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翱翔,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看完周恩来纪念展览陈列室后,我们又来到周恩来墨迹碑廊瞻仰。进入碑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1917年给同学郭恩宁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碑刻。碑廊中碑刻共24块,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时间跨度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书凤清朗丰润,雄浑朴茂,熔颜魏于一炉,于平稳出险峻,看后让人留连忘返,深受教育。

从周恩来墨迹碑廊参观完毕出来后,我又站在周恩来故居那灰色的大门前,让友人给我照了一张相以作留念,此时,天己放晴,顺着停车场的方向望去,又见一队少先队员正举着红旗向故居走来,那样艳的红旗映衬着红领巾在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周恩来那宏钟般的声音响彻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3057/

敬谒淮安周恩来故居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