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与洛惠渠

2014-01-09 12:37 作者:石月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通史与洛惠渠

石 月

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仅意味着我们的过去, 更意味着我们的今天或将来!

2013年12月28日, 当听到央视六套摄制组来洛惠渠采访拍摄时,作为洛惠人,心里很是激动。洛惠渠,这千古历史名渠的熠熠光辉,终于烛照京城,引起高层文化学者的关注,是洛惠渠之大幸,也是洛惠水利人之大幸。

《中国通史》是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作的百集大型纪录片。其初衷是再现华浩瀚历史全景,向全民宣传普及历史文化。

究人据拍摄组李导演介绍,来洛惠渠拍摄,是因为制作北周历史纪录片的需要。《北周书 武帝本纪》记载:“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同州(今大荔县)开龙首渠,以资灌溉。”北周武帝生于同州,在龙首渠施工期间,时来巡视《大荔县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国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体,而水文明堪称农耕文明的魂魄。历代统治者均视兴修水利为安邦定国的大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兴水利、除水患”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开国兴水或盛世兴水是其中的规律。洛惠渠历史悠久,从汉武帝修建龙首渠起至今已2100余年,北周史所记载涉及的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而已。

龙首渠是西汉时修建的一项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引水工程。 相传在开凿此渠过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们把化石看作是龙骨,所以就把这条渠叫作龙首渠。 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汉武帝刘彻采纳庄熊罴所奏,为了灌溉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20公里)以东临晋(今陕西大荔)一带、北洛水下游东岸的6万多公顷碱卤之地,由北向南修建一条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大荔境内)下时, 因这一带土质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井渠法”, 就是在地面上开凿一系列竖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调士卒1万余人,历时10年才告竣工。这段穿过商颜山的地下渠道长达7里多,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井渠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在当时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乃至中亚和西南亚地区干旱地带仍然用这种井渠结合的办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儿井”。 现在在蒲城县永丰镇温汤村建有“龙首渠渠井遗址”,2003年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大帝以后,三国、南北朝(北周武帝)、唐、明、清等各个朝代均有修缮工程以广灌溉的记载。

现代的洛惠渠水利工程由水利大师李仪祉手订,在国民政府全力支持下,国将领杨虎城主政陕西时倾力修建,自民国23年(1934)3月25日正式开工,民国36年(1947)9月9日完工试水。期间,受到国民政府要员林森、汪兆铭、蒋中正、孙科、孔祥熙、宋子文、张群、于右任、薛笃弼、邵力子等关注支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龙首坝”,蒋中正曾两次手谕、三次题词;国际联盟的专家也多次到工地参观、指导,当时的引洛工程,既是国家大型工程,也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工程。

洛惠渠的整个建设周期跨越了两个政权,从1949年11月6日开始,人民政府对洛惠渠动工续建、完善配套,到1950年正式通水,当年便灌地10万亩,1952年底扩大到52万亩。60年代又扩建了洛西灌区,至1980年,灌溉总面积达到77.7万亩,惠及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公益久远,效益巨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学习历史,就是希望从其中发现看到今天的镜子,借鉴智慧,照亮现实,无愧历史。洛惠渠是伟大的,推介、宣传洛惠渠的历史文化,激发水利人热爱水利的热情,让更多的人感受其魅力,让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灌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工程科学保护、健康运行和灌区经济良性发展,这就是穿越历史的洛惠渠带给我们的启示。

单位: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2454/

中国通史与洛惠渠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