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向晓蕾同志学习

2014-01-06 12:44 作者:闲云野鹤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向晓蕾同志学习!这话,不是国家号召,是我发自内心,说给自己说的一句话。

晓蕾姓方,方方正正的方,商洛镇安人,现居安康。此人有两重身份:谋生的那个身份叫医生,安康市中心医院,输血科,科室主任;造的那个身份叫作家,靠文字走南闯北,看似悬在空中,但也有迹可寻,只要你用心查找,肯定就会发现。

所谓同志者,乃志同道合之人是也。二十八年前,我在关中某校求学时,曾与一帮写作的学子联手,成立金融文学社,社报即取名“晓蕾”,意即早晨的花蕾。因此,当我与方晓蕾相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康作协举办的一个文学笔会时,一下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乐于走近这个名字的主人。

那么,“学习”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该向晓蕾“学习”些什么呢?

一是学他的文学自制能力。以前,我常常把少出作品、没写出像样作品的原因归咎于业余创作、时间不够、精力有限,归咎于没有专业作家或从事文化工作人员那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的优势。可是,当我再次面对晓蕾时,我却无话可说了。同样都是业余创作,都不靠文学吃饭;同样都是上班族,需要早去晚归赚钱养家,可日复一日的结果却是,我除了侥幸从巴山小城跳到古都西安,文学上并无任何值得夸耀的建树。而晓蕾呢,这些年来,小说散文频频见诸各地报刊,不仅跻身中国作家协会,还担当起安康作协的领导事务。他是怎么做到的?反思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晓蕾会弹“钢琴”。工作是工作,写作是写作,公私分明,各有时空,互不干扰,相得益彰。其二,晓蕾耐得寂寞、肯下功夫。写作需要心静,但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大势下,想要抗住外界的干扰和诱惑,甘愿沉下心来与青灯长为伴,是需要有超强定力的。而晓蕾却能做到这一点,不得不令人佩服。据我所知,他有两个书斋,一个在家里,一个在单位。单位的那个书斋,实际上是他的办公室,里外一隔为二。他的时间,大概也在这里被工作和写作一分为二了。这样可以节约很多用于往返居家与单位路途的时间。这里没有电视吵闹,也没有老婆孩子进出。也就是说,如果需要,他会把属于夜晚、属于家人的那部分时间也闩在这里,陪他潜心书海、遨游文学。我能做到这一点吗?好像不能。

二是学他的文学创作方法。晓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入文坛,迄今已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获省级以上(包括报刊)文学奖20余次,公开出版诗歌、散文、小说集多部,是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的多面手。诗歌上了《星星》、《绿风》,获过《飞天》诗歌奖;散文在《美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等几大散文权威刊物发表,曾数度在《华商报》开专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其小小说屡屡在《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亮相,还获全国奖。本世纪初,其中短篇小说一年三次上名刊《鸭绿江》,中篇小说《柳惠的爱情》获得了《小说选刊》中篇小说类征文一等奖,其作品文风独特,韵味十足,颇受读者欢迎。相对于诗歌、散文而言,晓蕾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似乎更为突出。晓蕾的小说,其语言风格延续了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娓娓道来,决不拖沓粘滞,且不乏幽默俏皮;故事结构精巧,细节安排缜密,如同古时居家的门窗,花格镂空,隐约可见,却又隔着一层,非穷尽全文难得真相。如发在《北京文学》2011年第2期的《回家》、发在《山东文学》2009年第3期的《阿桂的婚事》、发在《阳光》2003年第5期的《布鞋》等等,看后都给人淋漓酣畅、韵味无穷之感。其另一个特点是:意蕴深厚,富含哲理。如发在《飞天》2002年1期的《到赵湾去》、发在《长春》2011年第2期的《佐琳的故事》以及发在《短篇小说》2009年第9期的《多余的人》等等,均以描写细腻、蕴含丰富见长,令人读来欲罢不能。其新近出版的《方晓蕾小说选》(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中,即收录了作者包括上述作品在内共29篇中、短篇小说,是晓蕾小说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精彩亮相。从晓蕾的这些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作品早已摆脱了自说自话的浅层次书写,而是真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文本随处可以感知作者的人文关怀以及作家背负的道义感和使命感。小说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宽广,各个阶层、各色人物,万花筒一般。能成功塑造如此众多丰满的人物群像,这与他宽阔的视野有关,与他主动深入生活、自觉体验生活,注重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做足了写作前的功课有关。一个成熟的作家,不仅要熟稔写作技巧,更要精通从生活中撷取创作素材、提炼艺术精华的技巧。而这两个技巧,恰恰都是我的弱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是学他的为人处事风格。晓蕾为人谦和,不摆架子,无论圈内还是圈外,口碑人缘皆好。今年2月,本人拙作《恍然如梦》出版,想请晓蕾写一个序,他闻听后二话没说,满口应承。帮人作序,其实是一个苦差,尤其是为长篇小说作序,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不细看,说不到点子上;细看吧,厚厚一大叠,即便囫囵吞枣溜一遍,也得花不少功夫。一般人,是不会有那个耐心、也不会轻易应承的。可晓蕾不仅没有推辞,而且硬是花了整整两个多礼拜时间,用心去看,用心去写,给了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老文友莫大的支持和荣光。岚皋县68岁的退休老教师张永华,写了一部5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巴山奇兵》,决定出版,托他作序,在从未谋面的情况下,当得知作者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时,他被老人热爱文学、执着创作的精神和毅力所感动,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写下序言,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并坚决拒收老人执意要送给他的一笔报酬。换上我,能做到吗?我不敢保证。

当今的作家,无论人品还是文品,其实也分三六九等的。有的作家名气大,架子也大,只对名家微笑,不与无名之辈往来;有的惜时如金,只顾埋头写自己的东西,生怕给了别人帮助,会误了自己的大事。晓蕾名气大不大,至少在我认识的作家当中,他是够大了;他忙不忙,我看他比一般专业作家更忙。这与个人修养有关,无关名气与职权。

而这些瑕疵,晓蕾身上都没有,所以,他值得我学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11566/

向晓蕾同志学习的评论 (共 8 条)

  • 婉约
  • 晓晓
  • 荷塘月色
  • 三角梅
  • 剑客
  • 醉死了算球
  • 清霜
  •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赞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