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疾马飞步过庐山,

2013-12-20 20:04 作者:人在旅途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疾马快步过庐山

去年的金色八月,秋高气爽。我随市建筑协会的领导到江苏汉阳集团在江西的工地考察,归途中顺道去了一趟庐山。虽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了却了我发自儿时的一个心愿,终于看到了庐山瀑布,也为疲惫的旅途增添了几多快乐

我们乘坐的面包车是从庐山北大门进山的。经过一段平坦的林荫道后,汽车开始顺着弯弯曲曲的公路上山。没有五分钟,汽车左拐右拐竟转了十几个弯,开车的李师傅全神贯注操作。我们就趁这机会对这上山的弯路发起议论来。“这可不止九曲十八弯”,“十八弯,一百八十弯也不止”,“这样转到山上还不把我们给转晕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庐山的上山路是出名的弯多,后来听导游讲,当年毛主席上山,警卫员在每拐一个弯时撂一根火柴,上到山顶时已经撂完了整整四盒,就说从山底到山顶要转四百个弯(当时每盒火柴一百根)。毛主席说,不对,我吸烟用了一根(也有说四根的),应该是三百九十九个弯。这都是传说,谁也说不出真假。不过毛主席后来在七律《登庐山》中写到“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看来也就是四百来个弯吧,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上山第一站到牯岭。牯岭是因其山形好似一头仰天长哮的牯牛,原来叫作牯牛岭,时间久了人们习惯了牯岭、牯岭地叫,也就成了今天的牯岭。牯岭现设镇建制,是庐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上除了有风景区管理局,银行、商店、医院、邮局等生活服务设施和部门一应俱全,但最多的还是酒店、宾馆。常住人口有(包括附近的几个居民点,因太小称不上村)一万六千多人,人们大多从事旅游业,福利条件都很好,幸福安乐,附近有小学校也有中学。庐山上的孩子们都享受义务教育,可以不出山从小学读到中学。听导游说他们大多都是读完初中就上旅游学校,毕业后就在庐山工作,庐山的孩子们都不愿到外边去工作,特别是女孩子。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水充沛,语花香,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别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搞活了,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山外的人想找这样的地方都找不到,因此庐山人就更不愿意离开了。

牯岭镇还有一景就是别墅多。相传十九世纪末期,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躲避瘟疫从武汉来到庐山,发现这里海拔适中,林深花茂,特别是季清凉宜人,是避暑的绝好地方,就在这里盖起了第一幢别墅,并把家人都接上山来。自那时起到二十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等人都跑到这地方来盖别墅,现在山上有十六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六百三十多幢。据导游讲那个传教士的后代前两年来中国,想把他先人建造的别墅买下来,管理局没答应。导游说:“你想想能答应吗,你来盖的时候就是乘人之危,乘清政府最腐败的时候溜进来的,跟洋枪洋炮打进来是一个性质,没找你算账就便宜你了,还要买回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导游说,来庐山一定要去含鄱口。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故名含鄱口。从地图上看鄱阳湖在庐山东,我因上山时汽车转了四百多个弯,再加上天阴云厚不见太阳,早已转了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只觉得鄱阳湖在庐山正西方,整个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向。转向也无妨,只要能够观景也行,可天公偏不作美,只见得天低云暗、雾锁大湖。除了云山雾罩,无论导游怎么讲解加引导,我却无论如何也看不见湖光水色。导游直呼可惜、可惜。我却说不可惜、不可惜。世间有些东西、有些事物没能看见比看见还好。看见了,感觉不过如此。没看见,留下无限遐想,就像看电影不如看剧本,你可以尽情地往好了想,没看见的比看见的美多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上小学的时候就读过李白的这首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萌生的有朝一日要到庐山看一看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银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谁知这一等就是近五十年。近五十年来,我常常想过:浩翰无际的苍穹之下,一座巍峨雄峙的山峰,阳光下山峰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蒸腾出紫色雾气,一挂银白色的宽阔无比的水幕从天而降,水声雷动,大地颤抖,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就是这个样子。当我从含鄱口下来,坐过缆车、又上上下下走了近千级台阶、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香炉峰瀑布前,我被惊呆了。这就是庐山瀑布?是的,这就是李白写的庐山瀑布。这和在其它地方看到的瀑布没啥两样,一股水在往下流,有多高说不准确,按咱干建筑的习惯来说,大约也就十来层楼高吧。下边是个水潭,有几个大人、孩子坐着皮筏子戏水。我的向往、好奇、迫切看到庐山瀑布的欲望顿消大半。导游小姐看见我“惊奇”的样子一个劲儿地解释说,“今年夏天雨水少,所以瀑布显得小些。往年的瀑布可壮观了,你在山上就能听到水声,像打雷似的,游人比这多好几倍呢。你现在到山下往上看,还是有银河落于九天的感觉的”。是的,我下到山底看一眼再爬上来,得一个多小时,多麻烦呀!心想就是能看见银江、银海我也不去了。导游见我不悦,好像瀑布太小是她的责任似的,想着法地解释说,往年的瀑布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壮观。我打趣道:“这位老老老李同志的一首诗啊,一千多年来引来多少人啊,给你们送来多少钱啊,一首诗富了一方人啊”。导游说:“照你这么说我们庐山人民是靠李白的这首诗才富起来的吗?不是,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好啊”。想想也是,人民生活好了,能吃饱喝足穿暖和了,饱暖就思旅游了,想起这首诗就游庐山了,就不远千里、万里给庐山人送钱来了。不是吗?我又说要是庐山在徐州,先富起来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是你们喽!逗得导游哈哈大笑。

说起诗还有一首诗与庐山有关。“文革”期间有一幅宣传画,画面左下方是山体岩石,一棵苍松傲然挺立,背景是灰色天幕和飞渡流云,下边是红色仿宋体字“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再往下是七律一首,“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记得当时好几个同学面对这张画,认真地看,仔细地瞅,耐心地比划、揣摩,楞是没找着仙人洞在什么地方。谁都不敢妄发议论,只是把这解不开的疑团埋在心底。敢情这次到实地一看,才恍然大悟。山洞是有的,不过离那棵松树八丈远都不止,你就是把那张画瞅透气儿,也绝找不出山洞来。从那松树往前走上百十步,就能看见仙人洞了。之所以叫仙人洞是因洞口上额的岩石像一只巨大的、手心向下的、微微弓起的人手状,也有说是佛手,因此那石叫“佛手岩”,佛手岩下的洞叫佛手洞。导游说,到了清代有道家在此落户,长此以往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才又改称仙人洞。仙人洞纵横也就十米左右,洞最深处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泉下有水池,围以石栏,池里的水常年不干。有好事者说喝了此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我们几人既无杯也无碗,想喝也没法喝,只好作罢。回来后我还有点后悔,能让我无病无灾的神水,就是用手捧也该喝两口啊,可惜,实在可惜。洞的中央有座石头雕成的“纯阳殿”,殿中央是吕洞宾塑像,好似一点古迹。后又听导游说,那是七十年代后重新修建的。但不管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仙人洞这首诗对人的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我到庐山来除了想看瀑布,还有一个就是看看那画上没找着的仙人洞。导游还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可不是平白无故写这首诗的,这里边还是有点原因,不过要说这话那就扯远了,只好就此打住。

看看天色已经不早,接下来还要赶路,大家都想结束游览。导游一个劲地劝说我们来一趟不容易啊,还是看看博物馆再走吧。盛情难却,我们只好随她去了庐山博物馆。庐山博物馆设在一座大花园里,我们穿过奇花异草,奇景怪石,小桥流水,竹丛兰圃,心想要是能闲暇无事在这里信步徜徉还真舍不得离开呢,难怪人们都说庐是个休闲养生的好地方。

庐山博物馆原来是毛泽东主席旧居,单层花园式平房,是一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占地约三千平方米。1985年改为庐山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大多是古今名人题词、名人文物和土陶、玉器、水晶珠宝等,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介绍庐山的人文历史,另一方面是向人们介绍庐山地貌形成、地质矿产及自然状况,对于让人了解庐山大有帮助。

展厅的西半部是毛主席旧居。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对领袖无比敬仰的一种特殊感情永远无法抹掉,来到这里一种虔诚、神圣的感觉油然而生,大家不再说话,静静地跟着导游走近毛主席的卧室、书房。其实领袖也与我们常人一样生活起居,一张宽大的木床,宽约两米,长约两米还要多,据说毛主席喜欢在床上看书,没看完的,做记号后顺手放在床上,因此他的床特别大。室内书橱、写字台等家具也极平常。居室外也是一道封闭的走廊,是毛主席散步、思考问题的地方。廊壁挂满历代名人赞美庐山的诗作、画像,给人一种静谧、深沉、安详的感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当年游庐山,被庐山的博大、自然景观的壮丽、人文历史的渊远所折服,自叹终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写就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说的是要真正认识庐山绝非易事。现在有庐山三日游、五日游,有的住上十天半月,那也看不尽庐山风景名胜,听不完庐山历史典故,享不完庐山的轻风鸟语。我们在庐山就六个小时,这中间还吃了一顿饭,别说游览,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得说是疾马快步过庐山,要说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也很难,也就是这点感想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7206/

疾马飞步过庐山,的评论 (共 7 条)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晓晓
  • 纤纤柳絮
  • 如一

    如一好作品必须顶,不仅我拜读,还要推荐给更多人欣赏!

    赞(0)回复
  • 青枝玉叶

    青枝玉叶庐山景美,境美,写庐山的文字更美。欣赏,喜欢

    赞(0)回复
  • 临水轩主人

    临水轩主人过来人写文章自是不同....自有一种淡然。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推荐阅读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