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多景诗词话一楼

2013-11-27 11:43 作者:聆宇勖芸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白孤飞,暮鸦群注,烟霭微茫锁戍楼”、“对晴烟抹翠,怒涛翻,离离塞草,拍拍风舟”、“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当我们满怀喜悦吟诵这些美轮美奂的精美诗词句时,当我们在为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感到折服时,谁,会了解这些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谁,会沿着作者的笔触,感受他们当时思绪的起伏变化呢?

这些创作于南宋时期不同年代的作品,是作者们在登览多景楼时,通过笔端寥寥数句,向读者勾勒出一幅隽永、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气势宏伟,生机盎然。因为他们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的不一,所以描写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虽然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经历有所迥别,但诗词集中表达的主旨却是相同的,即:忧国忧民,收复失地。

其实,南宋并不乏“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骁将。为何却落得“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之田地?就诗词所表述的内容来看,因在于军事斗争上的不积极进取和外交政策上的妥协无能,朝廷欲借“鬼设神施”的长江天堑而“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无心无力抗击来犯的金军,置使民族危难存亡不顾,国家大好河山不思,民众水深火热不为,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虽,在“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天然江防前线屯兵,那只是“做出争雄势”并无实际重大的军事行动——而私下里却是“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面对达官显贵的无为而治,面对金军的践踏蹂躏,面对社稷江山的逐渐沦丧,面对劳苦民众的生灵涂炭。无论是热血志士、忠烈之后,还是布衣平民、文人墨客都发出了救民族于危亡时刻的时代最强音——“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纵然他们有“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的豪气冲天和“孟正须,一洗北尘昏”的必胜信心;有“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的无情痛斥和“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的讽刺批判,可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又怎敌“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呢?他们“唤醒隆中一老”之音、“龙鱼悲啸”之举和“不暇愿诗愁”之志等努力,还是在奸佞之徒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形势下,在“天未许”的强权下,悄然变成了“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的无奈悲切,进而化作一股飞啸佳地的海外风、一轮高挂江山图画的淮南月,最终残酷无情地在现实的社会里寂寞“连空明灭”。正所谓“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到头来,或“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怡养心性以不关世事;或“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淡出仕途而菟裘遗世;或“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彼此抚慰亦勖勉有加;或遭弹劾,贬异地,而惨受迫害客死他乡。

南宋时期,人们所说的“功名”,都是与抗击金军和恢复中原相联系的。纵观这些或肆意以言志、或借物以寓意的多景诗词,无不反映了这种理想和抱负。然而,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终究注定了作者们集避世消极的退隐思想与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这一对矛盾于一身;终究注定了他们在“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的凄凉感喟中掩面谢幕。

镇江,地理形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东南锁匙。自大运河开通以后,被视为漕运咽喉,成为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这里曾有过孙权、祖狄、刘裕等英雄人物的政治军事活动,也是南宋的江防前线。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文宗宰相李德裕《临江亭》中“多景悬窗牖”一语。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作《多景楼》诗,称颂该楼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它也是南宋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国词人陈亮、陆游、刘过、陈正炎、程珌、吴潜和岳珂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白驹过隙,弹指挥间,时光在不觉中已流逝近千年。而今,端坐在书桌前,于秋风明月下,再次轻轻打开尘封的浅薄记忆,慢慢拂去岁月的纤细尘埃,细细品味曼妙的多景诗词,静静追寻词人的匆匆步履。热血在天马行空的字里行间中如旧流淌沸腾,思绪在感人肺腑的慷慨陈词里依然激荡起伏。那些事、那些人,留给我们又有怎样的时代启迪?那些诗、那些词,在国学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里又占据怎样的不朽地位呢?

是的,多景诗词舒卷着相似的血泪图画,记录着一样的心酸陈事,抒发着共同的冰雪情怀。而她的永恒思想只渊于一群高标独立的人格魅力,只源于一段“人间事,尽悠悠且且,莫莫休休”的历史记忆,只出于“第一江山,无边境界,压四百州”的镇江多景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0355/

多景诗词话一楼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