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装八寨”传奇

2013-11-21 00:50 作者:聚集正能量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星期天,我们几个同事相约到大悟县四姑镇,骑车看红叶。

“金秋好时节,大悟赏红叶。”当地老乡介绍,今年天干缺水,红叶没有往年好看。我想象着那种远看彩霞满天、近看火红一片的灿烂景象,心中洋溢着温暖和热情。我的小伙伴们略有遗憾,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到装八寨去爬山。

今年,因为要陪伴儿子高考,好长时间没有参加骑行户外运动,完成了四姑镇的行程后,担心自己体力不济。内心有些不愿意去爬山,但还是被稀里糊涂地拖到了目的地。

装八寨在店镇二畈村境内,基本是一种原生状态,没有导游指引,我们寻找上山入口就花了好半天功夫。后来找到二畈村老邓当导游,虽然他介绍了装八寨的由来,但大悟人说话一向语速极快,而且声音没有太多的抑扬顿挫,一个调子拉到底,听完介绍我还是如坠雾中。

一条上山的小径,在两旁草丛的遮掩下若隐若现,仅容一人通过。上山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装八寨是哪三个字呢?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爬山不到10分钟,就摔了一跤。本来聚精会神爬山的同事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疲惫感一扫而空。看到我摔倒的狼狈样,他们哈哈大笑,我也随着他们笑,仿佛为彼此增加了爬山的精神动力而高兴。谁知刚爬到寨顶,饱览了群峰秀色,指点了一片江山后,我又摔了一跤。更为严重的是我沿着下坡急速滑行了二三米,还一脚把前面引路的老邓踢倒。老邓一下子站起来,而我却在山坡上躺了几分钟,除了再次摔倒的疼痛并感到“耻辱”外,真的害怕因为我的原因伤害到老邓。所幸老邓没有什么事情,还反过来安慰我。

来到“飞来石”,碰到一位放羊的老人,是附近寨子的村民,也姓邓。游客排成一长串,伸手欲推倒“飞来石”。我因对装八寨由来的疑问,于是利用这个间隙,对老人做了一个简短的采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人没读什么书,快70岁了,曾经担任村里的会计、村长、书记20多年。在我的一再要求下,老人慢速地讲述了装八寨的神奇由来。

清朝末年,太平军攻占武昌城,并向周边扩展地盘。太平军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大军打到大悟山,当地乡绅组织村民抵挡,节节退缩,被迫躲进附近山里。村民们依山借势,构筑了三道上山屏障,并在山上修建了城墙。太平军强攻不进,于是只围不攻,围山多日不退,封死下山出口。山上村民缺衣少食,饿的饿,病的病,士气极为低落。八个寨子的寨主聚集商量,想出了一个计策。

当天晚上,他们派一个诨号叫“麻雀”的人下山,偷偷摸进城里。此人身形瘦小,其貌不扬,但身怀绝技,会轻功,能飞檐走壁,行走如风,悄无声息。“麻雀”进得城来,想办法弄了一头猪,让猪“安乐死”,不留一点伤痕。又去买了一些活鱼,然后火速回寨。

第二天早晨,太平军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寨顶城墙上悬挂着一头大肥猪和一条鱼,猪是死的,嘴巴旁边沾满了米饭,鱼是活的,活蹦乱跳。从这些特殊的布置推断,山上粮草充足,水源丰富。因为这一片大悟山被围得水泄不通,山上的人不可能从外面获得补给,只可能是自给自足。而且被围多日,居然粮草不断,必然有山神保佑。士兵们一传十,十传百,自然失去了继续围攻下去的兴趣。并且听说湘军南下,来势凶猛。太平军不战而退,村民们欢呼雀跃,下得山来。从此,这片小小的山林就被村民们称作装八寨。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在这一带活动频繁,数次激战后,山上城墙上留下弹痕累累,至今依稀可见。遗憾的是原来3米高的城墙,由于种种原因,多处垮掉,高度也只有成人身高的一半。

放羊的老邓看我兴趣浓厚,还给我介绍了他自编的“十进装八寨”歌谣。歌谣准确地描述了装八寨10处风景点的特征,我不得不佩服没有怎么念书的老邓有如此高的水平。

回到家里,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蕴藏的花岗岩不仅石材质量好,而且花色品种仅次于福建,储量堪称中原第一。

被游客称为“鄂北小黄山”的装八寨,藏于深山中,逸于红尘外。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得天地之灵气。奇山,秀水,古寨,抱璞玉之真,不惊艳,不招摇。除了大自然赋予装八寨的神奇外,我还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仿佛那一片红叶,始终蕴涵着一种精神,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传奇的故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8368/

“装八寨”传奇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