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丽的错误

2013-11-19 12:25 作者:猎人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 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由呼韩邪单于杀兄(攻打哥哥郅支单于)可见在那个时代亲兄弟明算账;权利的魅力无法挡。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后来王安石笔下“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就是对这一事件的写照!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毫无疑问,昭君是大美女,可以说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诗人的眼中,王昭君可能是悲伤的,幽怨的!但从国家的角度看,,王昭君她是坚强的。她为了祖国,嫁给了匈奴人,一路上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她无怨无悔,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60多年的和平。是啊!一位绝色美女,离开都城,远赴胡地,用自己的美丽和青构筑了一道和平的长城,在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封建社会,他的做法无疑是创举!无疑是典范!纵观历史长河,和她可以媲美的还有入藏的文成公主!但还有好多虽然也是和亲的公主,一生却默默无闻,鲜有人知!试想,如果汉元帝当初知晓王昭君的美色才艺,一入宫就百般宠幸,如果昭君病死在路上,如果毛延寿不是势利小人,如果呼韩邪单于看不上昭君……

历史就是这样把昭君推到了“四大美女”的巅峰!实际从另一个角度看,王昭君因为自己的美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和亲换来了朝廷的60年的偏安,人们在歌颂她的丰功伟绩的同时,谁知道蔡文姬的《胡加十八拍》包含了王昭君多少的痛楚!除了烈烈的边塞风,还有谁知道啊!

(二)貂蝉的故事

貂蝉,忻州木耳村人。所谓的“忻州没好女”,就是因为貂蝉的美拔了忻州女人的风水。还有个很离奇的说法,说貂蝉的头和胆都是神医华佗给调换了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王允要把貌若天仙的义女貂蝉明许董卓暗许吕布,想由此挑起其义父子的矛盾,借吕布之手杀掉祸国殃民的董卓。可奇怪的是,正在这时,貂蝉突然变得不像原来那么美丽了。一天,华佗来看王允。问起除奸之事,王允叹道:“可惜挑不出能担当这个大任的女子了!”华佗说:“貂蝉丽貌倾城,又识大义,不是正好吗?”王允讲了女儿的异变失色,华佗表示要帮助他成就这件大事。过了几天,华佗从王母娘娘那里取来一颗“西施头”,他让貂蝉喝了麻沸汤后,貂蝉便昏迷得像死去一般。华佗拿出神刀对准貂蝉的脖子,王允吓得面如土色。只见刀光一闪,西施头早已换在貂蝉颈上。华佗用千年灵芝、万年龟角熏烤,那鹅蛋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一阵比一阵红润好看。再瞧,那接合的部分也一点痕迹都不见了。王允看着女儿醒转过来,惊喜道:“仙术,仙术,真是个再生的西施!” 貂蝉换头后,董卓听他的心腹说,王允有个养女长得比天仙还美。董卓命令王允在半月内定将貂蝉送到府上。这时,王允把剪除董卓的计谋告诉了貂蝉,貂蝉吓得当即昏死过去。却说华佗,自给貂蝉换头以后,就发现她胆小如粟,不能担当大任,便赶到八洞神仙那里要来“荆轲胆”。这荆轲胆大似卵、硬如石,自古以来,谁的胆也大不过面刺秦王的荆轲。华佗得了此宝,当即来找王允。这时,王允正坐在昏死了的貂蝉床前垂泪,华佗说:“不必担心!”便连忙取出貂蝉粟粒的小胆,换上荆轲坚实的大胆。这一来,貂蝉便成了貌如西施、胆同荆轲的美女。王允悄悄地把貂蝉许给吕布,又按期将貂蝉送与董卓。貂蝉凭着自己的丽容和胆识,终于借吕布之手杀掉了祸国殃民的董卓。爱国女子貂蝉的故事,世代相传,一直为人称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传说毕竟是传说,闭月羞花之貌就是对这位美女的高度赞颂,但是从他的人生轨迹看,亦逃脱不了“政治工具”的角色——王允利用她除掉政敌董卓!天生丽质也罢,改头换胆也好,因为自己的美丽,自己的人生路完全有别人操控,不由自主的违背了妇道——好女不嫁二夫!试想,一位弱女子,时刻和“虎狼”相伴,要冒多大的风险啊!吕布也好,董卓也好,谁都不是良善之辈。能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中保住小命,实属不易!当然,也正是她的漂亮,后来又辗转落到了曹操帐下,又被曹操献给关羽,最终还是自刎而死!一个天生的尤物,像礼物一样的被男人送来送去,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悲哀吗?

(三)西施的故事

西施是我国古时候一位绝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施原名夷光,是战国时代越国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长得红颜花貌,芙蓉之姿。当时,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战俘,越国大夫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吴国做奴隶。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耻。他采用范蠡所献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凭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吴王日日深宫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内应下,勾践终于灭吴复国。

历来,由于在评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及戏剧中,把西施作为爱国爱民、勤劳朴实、美丽动人的古代妇女形象广为传颂。特别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吴越关系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后,西施的优美传说在民间更是世代流传不衰。但是,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撰文认为,历史上实无西施其人,他们的依据: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如《管子•小称》篇中就载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该书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见,“西施”至少比勾践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么能够说到200多年后的西施呢?又据《庄子•齐物论》云:“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司马彪注文看来,这个“西施”又比吴越交战早100多年。据此,“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漂亮女子都可称为西施,如乐府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先秦诸子之后,贾谊《新书•劝学篇》、刘向《说苑•尊贤篇》、陆贾《新语》以及《淮南子》中虽然也都提及西施,但仅仅把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而且多与毛嫱双双并出,一点也看不出西施与吴越两国的政事有什么纠葛。

那么在吴越交战中是否也有个“西施”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但没有讲起西施,更不用说她与范蠡有什么关系。西汉人的著作中出现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参与吴越交战之事。如贾谊《新书•劝学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到了东汉,才有勾践报仇用美人计的记载,袁康的《越绝书》云:“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文种陈述破吴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

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

对西施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越绝书》有这样的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皆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

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西施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

(四)、杨贵妃其人其事

杨贵妃(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做为四大美女的杨玉环,活着时最为风光——贵为妃,常伴君王侧,鞍前马后,享尽了荣华富贵。别的不说,华清池的沐浴就让多少的女性所渴慕,多少的男人挺心!就连白居易也为她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长恨歌》!后来虽然做了唐玄宗的替罪羊,但是在民间还总有那么多的她没死的传说!甚至有人说她东渡海去了台湾,后人还做了总统!呜呼!在中国古代,一个女人,能被历史记住,就相当不错了!红颜多薄命!这几乎成了定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7807/

美丽的错误的评论 (共 9 条)

  • 煦色韶华
  • 何时明月
  • 暚朔
  • 留云侠客
  • 诗意乡村
  • 婉约
  • 山高水长
  • 孟杨

    孟杨历史就是这样把昭君推到了“四大美女”的巅峰!实际从另一个角度看,王昭君因为自己的美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和亲换来了朝廷的60年的偏安,人们在歌颂她的丰功伟绩的同时,谁知道蔡文姬的《胡加十八拍》包含了王昭君多少的痛楚!除了烈烈的边塞风,还有谁知道啊! 我很赞同

    赞(0)回复
  • 猎人

    猎人回复@孟杨:谢谢孟杨老师的知遇!我也特别喜欢读您写大漠戈壁的佳作!唉!可惜啊,我无福气去看看那些独特的风景!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