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月初一送寒衣

2013-11-06 09:27 作者:天行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十月一,送寒衣!”今天是十月初一,是送寒衣的日子!

早早晚饭后,就和家里的领导出去,在小区门口马路边抢占了三块上好的地方,画好了三个圈:一个圈是为今年故去的老丈人准备的;另一个是为远在老家的另一国度的爷爷奶奶父亲和“官先人”而画的;第三个圈是替母亲画的,因为母亲感冒,再没让下楼来,我就替她为远在老家的另一国度的外公外婆画了个大圈儿。依例是点了香,烧了纸钱和寒衣,用烟酒茶简单进行了祭奠!因为老家遥远,特意用白纸写了路贴——“烦请冥府邮差特快送至冥国XXX省XXX县XXX村X门之人XXX”!

每个圈里都是一大堆用五色纸裁剪的寒衣,数十沓黄纸钱。寒衣是下午母亲亲手裁剪的;纸钱是我花了四十个人民币买的。每个圈里的东西都烧了大半天,三个圈加起来少说也烧了三四十分钟!大约心里总是想到母亲那句“免活人的心意”吧,总觉得应该多烧点纸钱,以备故去的亲人在阴间一改穷人的形象,能有大把大把的钱花。当然,也不能排除人世间物价上涨同比带动冥府通胀的因素。马路边上,一溜儿都是辉煌的纸火,一撮撮围在纸火旁边的人,大都是蹲着不断往火堆里加冥币。或许是紧跟时代了,跪着烧纸钱送寒衣的人很少了。明亮的黄色火苗窜上窜下,映的周围的人脸膛忽明忽暗,看不出一点阴晴来。烧完的纸钱,化成灰烬,散落在一起,也有偶尔飘荡在空中的,夹杂着一丝火星,不断地盘旋、飞舞,如同欢快的幽灵在手舞足蹈!

路人大都形色匆匆,很少停留。也有破例了的: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红衣皮草,呼喝着电话,口口声声,江总江总!语音里不住地询问者江总都和谁在一起,她要不要过来……脚底下依旧徘徊,转着圈儿,内心就跟幽灵扯住了一样,也不在意已经在火堆的近旁,也不忌讳那些飞舞的幽灵沾惹了皮草、长发。最后在我很是纳闷和疑惑的目光不间断地注视下,她似乎才明白了过来,晃动着短裤丝袜罩着的腿腿,为幽灵的飞舞腾挪开了地方!

旁边是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女儿,烧送的简单,不一会就走了。继而又是一位高挑个儿的老头,在孤独中,匆匆送了寒衣离去。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几年前在山根村树林里送寒衣的情形:旁边的老太太为刚刚去世的儿子儿媳烧着寒衣和纸钱,四五岁的孙女儿混着眼泪,一口一声“妈妈!”“妈妈!”幕中,带着哭腔的稚嫩童音,连同打着旋儿飞舞的幽灵,久久飘荡在黑暗的上空,异常凄厉、悲惨!听的人心紧紧揪在一起,浑身冰凉。在无能为力无法帮助的情形下,只有起身早早逃离。一路上,暗自为之伤悲不已!那一声声呼唤,远在天国的妈妈听了,想必也是肝肠寸断,心泪涟涟!

昨天,看到一位老家的朋友误将“寒食节”和送寒衣的“十月一”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两个节日之间有相同的字,也有相似的习俗,但绝对不是一回事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天。起初,须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一般认为寒食节纪念的是秋时晋国的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才改为清明节。至今在韩国,仍然保留着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说的就是“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也是寒食节来历的有力佐证!

而“寒衣节”,则必定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也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在新收后祭奠先亡之人,以示敬。所以,“十月朝”的这一天,也叫“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如果再加上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那就是中国的“四大鬼节”!

至于送寒衣的由来,有很多种,有孟姜女哭长城说,也有秦初迎冬礼仪说,有朱元璋“授衣”说,更有宋蔡伦嫂嫂奸商推销纸一说。不过,此前一直未曾清晰地出现在文人笔下,直到宋代才有了明确的记载:据《东京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而“寒衣”一词的真正出现,则要更晚一些,一直到了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清代寒衣节基本是明代的延续: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记载:“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至于“画圈圈”的习俗,洛阳一带现在都在流传:有人不去老坟烧寒衣,而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烧。待到十月初一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们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讲究的人家,会特意跑到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为“游魂路鬼”送寒衣,为的是“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贿赂那些流浪鬼,使它们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地方在送寒衣的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今天下午,母亲还说这两年老家里的“方神”不让零散送寒衣了,而是让送“官纸”,我觉得这有点类似于有些地方流传下来的“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也有称为“金银包”的。,这种“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或许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六叔就是这样认为并进行的!这就跟时下“清明节”祭奠祖先时,有些人烧楼房、烧家电、甚至烧家电售后、烧明星、烧小姐一样。但凡现实中有通行,自然会流行到冥间去!人是可以想当然的嘛!

今年的送寒衣,已经结束了。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了两件事:一是,匆忙之中要真正烧掉好多证据,确实不容易,费时,费人,费空间!比如文革期间,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为了烧一沓文稿,东躲西藏,费煞苦心!要毁灭其他的罪恶证据更是难上加难;第二是,送寒衣的圈圈的都这么紧张,可见我国人口确实多,土地确实紧张,不仅仅是老龄化严重啊,看看那些纸灰堆,鬼化得也很厉害啊!

2013年11月3日 寒衣节于心雅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3855/

十月初一送寒衣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