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难忘的求学生涯

2013-10-27 15:49 作者:天歌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难忘的求学生涯

天歌

一、我们的红缨班

特定的历史年代,即使是教育,也不免有着时代的特征。我童年时期的启蒙教育,是在一所名叫“红缨班”的教育机构里完成的(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一九七五年,我们村兴办了第一届“红缨班”,当时共有八十多名幼儿,大都六七岁左右,两名教师虽然是村里临时聘请的家庭妇女,但都是乡村里凤毛麟角的完小毕业生。也就是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算是真正名副其实地接受了完整的系统的教育。

红缨班就设在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点”,宽敞的院落,一排白墙玻璃窗的大瓦房,这样的环境,对我们这些住惯了黑洞洞的窑洞,每天不是摔泥泡,就是在牛粪堆里掏屎壳郎的野孩子来说,新鲜、新奇、兴奋种种情愫毕集心底,心里的向往简直比过年穿新衣服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基层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整体上还比较薄弱,红缨班基本上没什么书本教材,就是玩也只能就地取材。说白了,一年下来汉字没识几个,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丢手绢”、压“跷跷板”、“溜坡坡”,而拍皮球则是我长那么大头一次经见的游戏。要说课堂上的收获,那就是当年唱红全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好》、《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两首歌,至今却还能哼唱几句。现在想起来,其实那会因为学生太多,又大都散漫惯了,不懂规矩,也就不守规矩,仅有的两名老师实在是很难引导上路,所以那时红缨班最大的教育实效,莫过于使一大群整天只知道爬山上树掏窝的孩子们,从此懂得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集体。

二、小学生活点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九七七年秋季,我才真正告别童年,正式入学成为一名小学生(七六年我刚好七岁,但是老师嫌我太小没能报上名,就又上了一年红缨班)。

相比长我们几岁的孩子们来说,那时的学校教育基本脱离了以农养学的教育模式,种地养殖这样的重体力活,渐渐地淡出了校园生活。曾经兴盛一时的学生手捧毛主席语录,面向太阳齐背“老三篇”的活动,阶级立场教育的主要形式——“忆苦思甜”,都已不再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至此,学校教育工作才真正走上正轨。因此,我们确实是相当幸运的一代。将近四十年过去了,儿时学校生活的一幕幕依然记忆犹新,随着岁月的推移不但没有淡漠反倒更加深刻了!

(1)刚入学那会儿,我的班主任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女老师,姓赵。记得那时她留着齐耳短发,穿着很朴素却很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位知识女性。她脸上始终带着一种甜甜的微笑,对待我们每个学生都很和蔼,从不打骂学生。上课时非常耐心细致,总是领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念,反反复复的写,直到学生都掌握所学知识为止。我们也学得轻松,掌握的扎实。可以说我现在的知识基础与我的这位启蒙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课余时间,她经常带着我们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习书法做绘画,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促进了我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们都对她敬有加。

赵老师教了我们三年,三年中我们跟着她掌握了很多知识,同时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记得那时我们班学生很多,多数是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同桌,这样可以减少男生之间互相调皮捣蛋的机会。我的同桌是一个非常爱骂人的小女孩,稍不留意惹着她就是一通胡骂,而且她最爱叫我的名字,这是所有小孩子都不能容忍的,所以每当她骂得我实在难以招架的时候,我就结结实实地打她一顿,这时她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边哭边骂,最后老师就把我们俩叫到她的办公室里,非常严肃地批评了我们一顿,分别指出我们各自身上存在的毛病,并且语重心长地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相处,使我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握手言欢。从那时起我的心目中就建立一个概念,同学之间要讲求团结,尤其是男孩子遇事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能欺负弱势的女生。

小时候,农村小孩唯一能够享受到的防疫保健就只有“种牛痘”,所以学校非常重视。记得那次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种牛痘”,我因为怕疼就联络了三个同学偷偷地跑出校门藏在校门口的水沟里,结果赵老师找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都没见我们的人影,一气之下就叫同学捎话给我们的家长说不要我们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溜回家后就一头扎进被窝,心里很是伤心嘴里却唱起了“乱团”(即乡里农人们消闲之时现编现唱的民谣小调),直到唱累了昏昏然进入乡。第二天早上我躺着没起床,父母问起是怎么回事,我就一五一十地向父母说明了原委。当时就一心以为从此再也没机会上学了,心里感到特别难过。这时,没想到赵老师竟然亲自上门来叫我了,当时我臊得用被子蒙住头,没敢和老师打招呼。窝在被筒筒里,当我隐隐约约听到老师是来叫我上学时,当时心里的高兴劲儿真是难以言表。啊!我终于又可以上学了!

(2)当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姓赵的中年男老师,我小学阶段的后两年就是他当我们的班主任。虽然他是一名还未转正为公派教师的社请老师,但是教学特别认真,讲课总是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准确领会课文内容,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我们都从内心里钦佩这位知识渊博的师长。他对待学生严中有爱,既不骄纵学习好的学生,也从不放弃一个学习差的学生(那时还没有所谓优生差生之分),对调皮捣蛋的学生,顶多也就是弯起手指,用指关节敲一敲额头(当然也是很疼的),从未见他粗暴地拳打脚踢扇耳光,学生都对他充满敬畏之情。尤其是他为人正直,总是从细微处教我们做人,引导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这对于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能取得成功,确实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3)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因此小学五年我是跟着父亲在生产队的饲养站里度过的。我们生产队饲养站共有二十多头大小牲口,三个饲养员每天只负责给牲口割草、添草、拌草、垫圈,挖粪则是队里安排统一清理。那几年我除过在家吃饭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饲养站度过的。有空的时候也会帮着父亲给牲口添草料,或者把牲口拉出去晾槽、饮水。牛儿很是笨拙,掉头时动作很是缓慢,拽住缰绳使劲拉,它也很难快速完成转身,可一旦转过身来,稍不小心就会被牛蹄子踏到脚面,疼得人呲牙咧嘴。可你即使用上吃奶的劲儿去掀,它还是那么慢吞吞的半会儿也挪不开沉重的蹄子。初生的牛犊往往比较捣蛋,往外赶的时候,有时会故意用头顶在我的胸膛上,还研来研去好像给它自己搔痒痒似的。只有狠劲地用拳头暴打它的头,这才甩搭着耳朵跑出牛舍。到了院子里,驴最喜欢在地上打滚,还边打滚边高亢地嚎叫。年轻力壮的牛儿则热衷于瞪着牛眼,扬起尾巴,头对头抵架,发狂了还会扬蹄狂奔而去,害得你还得满世界寻找,要赶回家得费好大的气力。

到了天,牛舍里到处都有牛蚊子的身影,到了晚满耳朵都是牛蚊子“嗡嗡——”的轰鸣。看着牲口们不停地用尾巴扫打,或者用抵角在身上狠命的搔痒,我咋就感觉自己身上也是瘙痒难忍,就爬下炕悄悄地走到牛跟前,看准了牛身上的蚊子,抡欢了一巴掌下去,一下子就会消灭好几个。挨个把牛打过来,手掌都变成血红的了,就随手在牛毛上擦一擦,然后重新上炕睡觉。虽则蚊子还在哼哼,但毕竟再也没有那么疯狂了。

大人们总说:小孩子屁股上有三味真火。从字面上看,指的是小孩子天生火大,不怕冷。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才知道这句话还寓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记得我们饲养站院里的大土墩上,经常能看到外露的已经腐朽的棺材板,挖下来的垫圈土中有人骨头、人头骨骷髅,我们小孩子玩耍的时候,还会抱着骷髅跑来跑去,心里从来没有害怕的感觉。倒是长大了以后,不要说去摸人骨头,就是听见人们说死人啊,骷髅啊,心里都瘆的慌。那年父亲还从土崖上挖到一个古物,形如斧头,黑亮黑亮的,也不知道是个啥物件,后来泾川博物馆的刘老师拿去鉴定,可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后来听说那是上古石器时代的石斧,属于磨制石器,而且那么黑那么光亮的器物,十分罕见,也很有研究价值。

在饲养站的那些年,每到夜晚,父亲只要一睡下就给我讲《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故事,也从那时候起,我的心目中就深深地刻下了很多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也许是记性好吧,诸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魏征梦斩泾河龙”、“姜子牙岐山封神”等等经典故事,其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即使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有时还会给我的学生卖弄一番呢。虽然那时每到夜晚吹灯后,要么经常被父亲如雷的鼾声吵得不能入眠,要么被牛们闪闪发光的眼睛吓得缩成一团,只有钻进父亲的怀里紧紧贴在他的身上寻求安逸,还得闻着牛粪和土腥混杂的气味,但是那确实是我最值得记忆的时光。

(4)饲养站离学校并不算太远,可是那时家里穷没有钟表,父亲主要依靠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以天上的“三星”的高低或者鸡叫几遍来判断我上学的时间,因此很多时候也会误了时辰,以致经常上学时起得过早或者上学迟到。迟到了,老师就惩罚我们在操场上跑圈做操。因为时间比较大,手脚常常被冻得红肿,所以我们心里也是很忌惮迟到的。可是心里越是紧张,却更容易出差错。起得过早了就想着再眯乎会儿,可是一眯乎又会睡过头。不惭愧地说,那些年经常迟到,经常受罚都快成习惯了。邻居的几个大人就取笑我是个懒虫,我也不甘示弱,就理直气壮地说:“懒就懒,反正我回回都考全班第一啊。”这还真不是吹牛,小学五年我几乎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学校搞的各种文艺活动、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我也都能取得好名次,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红小兵”(后改为“少先队员”)。记得有几年学校还专门敲锣打鼓把我们戴着大红花送回家里,并给家长发了喜报,全家人也是非常的高兴。

(5)说起小学生活,还有很多有趣的往事,印象之深刻恍如昨天。时隔千秋,前事难忘啊!当年,学习倒不算是多大的负担,每天除过正常教学、作业之外,基本没有额外的学业负担,所以下午放学之后,等天黑的那段时间都属于我们小孩的空间,这时小孩子顽皮捣蛋的天性就会释放无遗。

“涝坝”是我们最喜欢的游乐场,那里相对安全,家长不会为我们的安全操太大的心。晚饭后,我们很自然地就聚集到那里,爱玩泥巴的就钻进涝坝,用脚在水里一顿乱踏,然后把和匀的泥巴挖出来,就像揉面团一样把泥巴作成泥窝窝,然后大家一起高高地举起,再狠狠地摔下去,看谁的泥炮炸的声音大。这时满涝坝都是小伙伴们开心的叫喊声,惊得堤岸边柳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地四散而飞。哦,原来鸟儿要进窝了,是我们的笑声惊扰了他们即将预演的美梦啊。喜欢干净的小伙伴就三五成群“摇老倌”:选一个人做庄家,竖起大拇指,其他人就一个接一个捏住下家的大拇指,然后庄家用另一只手掌按住最上家的拇指,嘴里念叨着:“摇,摇,摇老倌,谁慢谁倒霉。散——”,然后大家一起松手,庄家只要抓住反应慢的,被抓的人就要出一个节目。然后再由他做庄家,如法炮制……还有的小伙伴在乐陶陶地玩打仗,分成敌我两队,每个人手里拿一根玉米杆当枪,由各队的指挥官带领着向对方的阵营冲过去,你来我往好一通胡打乱斗,一方失败后,就重新整顿队伍组织反攻,战斗场面还真是有模有样,玩得好不快活!整整一个下午,眼看天都快要麻下来了,小伙伴们依然兴趣盎然,乐而忘返,无奈大人们站在院边里扯起嗓门了一声接一声的呼唤,只得遥遥呼应着,兴犹未尽地往家里赶去。

快乐的日子莫过于假日了。每当暑假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除了做作业,并认真完成诸如捡麦穗、拾羊粪豆、给猪割草等活计之外,其余的时间,大都集中到生产队的大场里,女孩子们热衷于跳皮筋,只见她们动作轻盈灵活,身子上下翻飞,再高的皮筋在她们灵活的腿下都不再是障碍。她们还边跳边嘴里念念有词:“,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十一……”, 听起来还蛮顺口的,可惜年代久远,我也没记住几句。还有几个女生在玩“编花篮”的游戏,一个人的腿勾住另一个的膝盖窝,以此类推就结成一个完整的花篮,然后大家一起用一条腿跳着转圈,也是有说辞的,还朗朗上口,挺有节奏感:“编、编、编花篮,花篮里边有小孩,他的名字叫花篮。站得稳,跳的齐。蹲下起不来,坐下起不来,看谁……”。男孩子们有滚铁环的,有吆木牛的,还有“泼二车子”的……笑声、叫嚷声、甚至是哭闹声响成一片,整个场院里显得热火朝天。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打“竖丢”,这种游戏所用的道具形似木牛,却两头都有尖,还有一条结实的木板子。玩的时候,将人员分成人数一样多的两组,先由一组的队长站在划定的圈界内,用板子将“竖丢”用力打出去,然后另一组的成员都站在圈外用帽子去接,接住了就算打“竖丢”的球手失去资格,再换圈内的另一个人再打,圈外的人再接……如果没接住“竖丢”的话,就由圈外的人用手往圈内扔,这时圈内的打球手就用板子往外格挡,打出去就加一分,继续打。他要没隔住,圈内其他的人就用帽子接,接住了也加一分。以此类推,一个打完再接一个,一组打完再换另一组,最后看两队的总得分,那个队分数多哪个队算赢。虽则是自创的土游戏,但是却和现在的垒球的打法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不能不赞叹农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

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一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最热衷的还是掏鸟窝。趁着天黑鸟儿进窝上架的机会,会爬树的小伙伴就手脚麻利地爬上树杈,,将手小心翼翼地伸进鸟窝,还真是一抓一个着。然后捂死鸟儿拔掉羽毛,再用泥巴糊住,就近在山洼里挖一个上下两层的土灶,将鸟儿放进去,架上柴火烧烤,不大一会鸟肉的香味就从土洞里飘散开来,大伙就赶紧手忙脚乱地把鸟儿从火堆里扒拉出来,剥去泥皮,撕下鸟肉大嚼一气,别提有多香了。有时还趁人不注意,偷偷的挖自留地里种的洋芋烧着吃,可真是人间美味啊。其实说白了,那也许是当年生活紧张时期,人们自发地填饱肚子,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途径吧。

当年,也不知道是天来得早,还是人都不耐冷,反正棉衣穿的比现在早多了。到了冬天,好像也下的早而多,小伙伴们就早早穿上母亲手工缝制的“滚身子”(棉衣的土名),看起来圆滚滚的,走起路来两只手臂叉开来一摇一摆的像只胖小鸭,还蛮可爱。因为没有衬衣衬裤,所以一出门就都佝偻着身子,把手筒在袖筒里。即就是这样,手脚还是经常冻肿皴裂,捏不稳笔,走路也一瘸一拐,每天晚上母亲总要用“棒棒油”抹在伤口上,这样才能感觉舒服点。也不知怎么的,那会儿的孩子大多经常吊着鼻涕,感觉不舒服就会用袖筒去擦,久而久之袖口上就变得明溜溜干夸夸的,看着脏兮兮的。棉衣没法洗,母亲只得用棒槌使劲捶打,这样垢甲变成粉末,经过拍打后就又恢复布料的柔软,只可惜那一坨的颜色看起来总是不太协调。冬天里,孩子们玩雪滑冰,在雪地里玩“斗鸡”,那都不新鲜。可是在学校里生炉子这项活动,可真有的说。那个年代,一到冬季,学校里就组织学生用砖头砌一个土炉子。每轮到生火的时候,几个同伴就抱上柴火,早早的来到学校。火生着以后,一下子烟熏雾罩,就赶紧架上煤块子,然后轮流用铁簸箕在下面扇火,不大一会功夫,煤块子烧旺了,教室里的烟也散尽了,终于完成了生火的任务。可是再看我们自己,一个个脸上黑一道摆一道,成了黑脸包公。感受着教室里别样的温暖,作为生火的人,一整天心里都是暖烘烘的。

回首往事,童年并不漫长,可是童年那难忘的童趣,那苦中取乐的心境,那是一辈子也值得回味的。记住童年,记住生活的酸甜苦辣,意味着我们享受着那只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体会幸福

五年的小学生活圆满结束,快乐的童年已经成为过去,我的人生又该揭开新的一页了。对未来,我满怀渴望!

三、迈步人生第一关

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考上中学,无疑离跨进中专或者大学之门只有一步之遥了。只要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将来吃上商品粮,参加工作这些梦寐以求的事情,就会变得不再遥远,因此每个小孩子对于考中学,那可都是充满了期盼和渴望。

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刚包产到户,农民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绘制丰收的蓝图,有头脑的人们还开始涉足经商,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比大集体时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质的转变。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文化生活自然就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过久了低层次生活的人们开始把孩子的学习当成头等大事,期望通过孩子考学实现改换门庭的愿望。作为学生,我那时一心想着,只要跨进这个门槛,那就意味着人生的精美画卷在等待我们去描绘,电影里看到的城市人富足浪漫高雅的生活场景,也将会有我们流连驻足的身影,别提有多么地神往了。

(一)记得当年考初中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语文、数学、自然这三门课都得考及格才能录取,不然求学之路就会从此断掉。

对于小升初的考试,我给予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也顺利地被录取了。可万万没想到,那年原来的泾川三中撤掉了高中部,成立三年制独立初中——城关中学,我们就成了城关中学第一届三年制初中生。可能是出于对生源严格把关的原因吧,暑假里,由原来的高中部老师给我们培训十天,最后又进行了一次严格考核,过关的直接升初中,没过关的名为“旁听生”跟读一年,然后再根据学习成绩考虑转正。

跻身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知识渊博的新老师,即将在全新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当时我心情的亢奋和忐忑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等到真正深入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才真正体会到,在学习方面人的天赋其实是有差距的。我自小就喜好文科,对于学习文史地以及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的英语,我是激情满满,学起来也感觉轻松自在,历次考试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可是诸如数理化这类科目,课堂上总是听的稀里糊涂、似懂非懂,却又怕说话,不敢去请教老师,所以课后做作业就只能请教同学。实在弄不懂的题,就囫囵吞枣地抄袭同学的作业,考试成绩当然好不到哪里去。说实话,三年初中生活就是这样糊里颠顿过去的,好像实在是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事情可回忆

要说印象深刻的事,那就是中专预选的时候,十个人的名额,我是第十四名,不用说名落孙山了。当时兄妹几个都已陆续辍学,我们家“进先生”的就只剩下我了。在这人生的紧要关头,如此的结果无疑是对我的当头一棒。人生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艰难选择。

(二)回想倏忽而过的三年初中生活,其实也是经见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只是平时很少回头留意过往的足迹罢了。值此人生关口,平时并不十分经意的细节,此时突然间变得清晰了起来。

俗话说:“十年寒窗,九载熬油。”这句话告诫所有求学之人,学习,是一项苦差事,功名是不会垂顾懒惰之人的。

记得当年大多数家庭没有钟表,我们每天早上上学要么靠大人叫,要么就得自己留神以公鸡打鸣儿的次数来判断上学的时间,起得过早或者上学迟到那都是不可避免的。到了晚上,劳作一天的父母还得点着煤油灯等我们回来。可以说,一个人的学习,得全家人操心。而从早起上学到晚自习后回家来回六趟,完全靠一路步行,往往下天顶个草帽,披张塑料布,提着鞋子,光着脚板,深一脚浅一脚往返家校,那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粗略计算,求学三年的行程至少5400趟里,以这组数据来衡量,当年求学之路何等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1)记得有一次,我和三哥睡在张家表兄家,那天他起得早,叫醒我们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又站在沟边大声吆喝起所有近邻的伙伴,然后一块结伴去学校。看天上亮光光的,也判断不来时间的迟早,因为怕迟到了又受到老师的责罚,所以大家就一路紧赶慢赶地往学校走去。

去学校的路上人家稀少,路两边还长满了黑压压的庄稼和树木,间或还会看见几座长满荒草的坟堆,似乎在和着呜呜的晨风诉说陈年往事。一路上一个行人和车辆都没遇见,甚至连鸟儿也似乎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里。路边的行道树在晨风下“呜——呜——”作响,我们蹒跚的脚步踩在砂石路面上,发出一片纷乱的“沙沙——啪啦——”的响声,是那么刺耳,那么令人惊秫。耳听着这种种单调而又清晰的声响,恍惚间就感觉身后像跟着个人似的,头皮不由得一阵阵发麻,不由得时时回头,身后除了我们自己投下的长长的身影,什么也没有。为了驱散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大家就边走边相互大声说话逗乐,以减轻内心的颤栗……七八里的路程终于在这磕磕绊绊、提心吊胆的境况下走完了。

到校后,天空已经不像刚起床那会儿亮堂,倒变的黑洞洞的。远远看去,只见古城堡一般的学校里依然鸦雀无声,竟然没有一丝光亮。高高的门庭两旁,几棵高大粗壮的柏树如盖的影子笼罩着整个校门,越是叫人倍觉阴森可怖(学校建在寺院遗址上,正面围墙和大门建在七八米高的城台顶上,大门有两进,高大的山门两边有门庭,还栽植着数棵粗可两人环抱的大柏树。朱门之下,条石砌就的一道宽达数米的坡道,铺着鹅卵石,由低渐高,直达门口。跨进二道门,眼前是一座高大的,由数根斑驳红漆大柱支撑着,正面四扇雕花木门的古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挑角,甚是威武挺拔。出了学校后门,就是一眼涌流不息,永不枯竭的大泉,也许这就是村名“水泉寺”的来历吧)。数次叫门,没人应声,无奈,我们就只得趴在半人高的门墩上迷糊。没想到一觉醒来,大门是开了,可已到校的却还是我们几个人,门房师傅倚着门框,边用手捂着嘴巴打哈欠,边瞪着惺忪的睡眼对我们好一顿数落:“你们叫魂呢吗?来那么早。也不看看现在几点……”。看来我们去的实在是太早,搅了人家的好梦了!

(2)初二后半年,为了便于管理,学校要求我们村的学生必须全部住校。当时家里也就两床被褥,平时睡觉还溜着光席子,一家人一打一颠倒地休息,这可真是难为了父母啊。没奈何,三哥拿了家里的一条被子,我拿了一条破旧的褥子,外加一条用麦秆编织的草帘子,就这样背着去住校了。当时看看别的同学既有花面子的被子,又有厚实的羊毛毡,再看看自己的铺盖,心里不免觉得还挺别扭的。现在想来,那确确实实是虚荣心在作怪啊。

当时我最好的朋友小军和我同铺,他看我铺张草帘子,褥子连身子都盖不严,就要我和他合铺。实在冷的难捱,我就羞答答地接受了朋友的好意。可是他晚上睡觉总是一动不动,也不许我乱动,因此每晚睡觉时,我怕翻身会惊扰了他,只能把身子挺得直直的睡着。可是这样的睡姿,浑身都鼓着劲,眼睛干巴巴的,好久都没法入睡,别提有多难受了。就这样硬着头皮挺了三天,加上深冬的寒夜实在扛不过去,我们就都偷偷地打起铺盖回家了。好在学校也没再硬性要求住校,我们就又重新回到原来一天六趟,步行上下学的轨迹上。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说我的朋友小军。他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味的家庭,父亲是“老三届”高中生,据说当年是学校的“五好学生”,只是恰遇文化大革命,没能成就上大学的梦想。母亲也是文化人,当年曾经在我们小学里教书,我们至今也称呼她刘老师。小军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小妹,可能是农村人比较看重男孩子的缘故吧,我印象中的小军在家里是比较“值钱”的。也许是遗传因素吧,小军和我同学几年,他在学习上很有灵性,尤其是数学,很多难题在他的笔下总会迎刃而解,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俩经常一块学习,一块玩耍,关系之亲密真可以用形影不离来形容。

上中学后,我们俩一个班,文科我是长项,而他又偏重于理科,因此学习上我们经常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可以说那几年我学习没有掉队,还能取得全级中上成绩,这与他的热情帮助是分不开的。

到了初二那年麦收时节,学校放了收麦假,我们就各自回家帮大人们割麦子。第二天中午,我们在西边的“明武家塬”上割麦子时,恍惚间看见大沟对面的“军武家塬”上,人们都扔下镰刀,聚在一起大声议论说谁谁谁家的儿子掉“水扫眼”里摔死了。当时也没在意,回到家之后才了解到,原来是小军上树摘杏子,不小心压断了树枝,掉进了“水扫眼”,由于坡陡沟深,等到人们搭救出来之后,人早已没气了。就这样,我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小军!心里很是难过了好长时间。

可事情并没有完结。自从小军去了以后,他的父亲每天都要去儿子的坟上坐大半天,谁的劝说他也听不进去。回到家,就大骂妻子说是她害死了儿子,叫她滚出这个家。几经折腾,无奈之下刘老师只得忍痛带着小女儿,离开了这个令人不舍却又心痛的家。一个好端端的家,一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家,就这样分崩离析了。相信这一定不是九泉之下小军想要的结局啊!几十年过去了,这件事在我的心里始终是个结,只是至今也难以明白,爱怎会在这样的境况下幻化成恨了呢?

(3)初三毕业之后,父亲也没怎么责难我,只是他每次上地里劳动的时候,总要叫上我。跟着父母哥哥在地里平田整地,手磨得起了血泡,腿重的都抬不起来,可我只能咬牙忍着。跟着父亲学耕地的时候,两头驴干脆不听我的使唤,要么不走犁沟,要么慢慢腾腾的不好好走,我干着急也没辙。一扬鞭子,这下可好,牲口们一下子走得飞快,弄得我顾了按犁把就顾不了牲口,喝喊了牲口犁头却直打逛,地没耕几垄,没料想倒把铧尖剜进路面给弄折了。父亲很是气恼,就数说了我一顿,可是离家十几二十里路,也没办法回去换犁,只得坐在地边等邻居耕完地好用他家的犁。这时父亲就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看,到底是念书好还是劳动舒服?我教你学习做农活,就是让你体会还是坐洋房,吃轻巧饭享福。你要念不下书,就得一辈子戳牛钩子捣牛肋巴,你好好想想吧。”父亲的话对我刺激挺大的,坐在地边上看着父亲耕地,我就暗暗地决定复读。也只有复读,才能实现我的愿望。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卯足了劲儿,以拼命的架势投入到学习之中。每天早早地到校,认认真真地听讲,专心致志地完成作业,就是走路都拿着书,嘴里念念有词。晚自习后回家,还要点着煤油灯复习功课,直到父母多次催促,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休息。也算是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一学年,每次考试我的大多数科目竟然名列全级前三名,连老师都惊叹我的学习劲头。又一次中专预选,我终于轻松入选,最后如愿考上了中专。

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了我们田氏家族又一名“先生”。人生从这里起步,理想从这里起航!

——2013年7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1301/

难忘的求学生涯的评论 (共 8 条)

  • 今生依梦
  • mxjylook
  • 婉约
  • 剑客
  • 鄱阳湖
    鄱阳湖 审核通过并说 回首往事,童年并不漫长,可是童年那难忘的童趣,那苦中取乐的心境,那是一辈子也值得回味的。记住童年,记住生活的酸甜苦辣,意味着我们享受着那只属于自己的,别人无法体会的幸福。
  • 龙飘飘

    龙飘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哈哈哈!

    赞(0)回复
  • 天歌

    天歌回复@龙飘飘:多谢关注,敬请多多指教。

    赞(0)回复
  • 天歌

    天歌多谢鄱阳湖先生精到的点评。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