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访虞坂古盐道

2013-08-08 23:34 作者:瑶台望月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何为路?也许大家并不陌生。

一条条路就像一道道经和纬把广阔的世界连成了一片。路,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给了我们无限延伸的空间。鲁迅先生深有感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想,虞坂古盐道概莫如此。属于遇水架桥、逢山开道的那种吧!

造物的神秘与奇异,赋予大地和山河灵性。上苍的垂青与厚,就遗落在运城盐湖,遗落在盐湖周围的这一片黄土地上。遥想远古,在那骄阳蒸薰之时,当盐湖结晶而出的盐,改变了先民们的口味而生津液之香时,始祖们一定会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此咸而香之物,怎如此神奇?我敬佩第一个品尝食盐之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坦言:“盐,生人生气之源。”盐的食用,使得人类躯毛渐褪,胃肠舒和,手脚灵活,解疲强力,清目聚精,聪慧灵敏。为了争夺盐,黄帝与蚩尤在盐池之畔而战,将蚩尤大解几块,化作卤水,故河东盐池,又名解池。从此,以河东盐池为为轴心,中华先祖在这里揭开中国生成的序幕,演绎出华民族开疆拓土的原始剧目。

每每如此,一种难以抑制的、追溯人类历史原始的情缘便萌生而起。思维便跨上奋蹄狂嘶的千里骏马,风驰电掣般地向遥远的历史源头腾飞,去叩开人类生存的原始之门,去寻访华夏民族的根祖,去释解文明起源的奥秘。

虞坂盐道,因盐而生。本名盐坂,因地处古虞国地境,故又名虞坂。源于秋时期,被史学专家定位为“中国第一条国道”。这是一条生生从青黑色山岩腰麓上凿出来的,依着山势,曲折蜿蜒,形如长槽,故名“青石槽”。北起现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至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村,全程约8公里。翻越山峻谷深的中条山,连接运城盐池和黄河茅津渡,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甚至更远……于是行旅往来,商贾运输,帝王巡行,皆取此道……

虞坂,对大多数人或许还有些陌生,正像许多美好的东西大都不为人所知,独享那份“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静谧。我想起了诗人陈庾眼中的虞坂:“五更风露正清冥,马首残蟾分外明。好句堕前我失去,微吟倏过古虞城。”这个虞国的斜坡,本来没有什么显赫之处,但是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位于中条山盐湖与平陆之间海拔最低最近的一段。因而,在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想要把盐湖中的盐运往中原地带时,中条山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挡住了去路。因为这一处山峰的平缓,人们便把翻越中条山,取道中原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沐着杲杲夏日,从运城盐池出发,途经东郭,攀上九龙,重走虞坂盐道,探访那盐运兴旺的远古年代……

途径东郭时,我蓦然想起了那个儿时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条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赵简子驾起猎车穷追不舍。没成想这时候,墨家学者东郭先生,途经此地。见到受伤的狼,心生恻隐,便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幸亏农夫相救,才幸免于难。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只可惜,我没有遇到那只忘恩负义的恶狼,如若遇到,定会奋起千钧棒,叫它无处躲藏……

故事是令人回味的,山野景色令人陶醉,不时有飞掠过,不远处泛起着清幽的岚气。我小心翼翼地踏上了这条刻凿盘桓、跌宕穿行的石质古道,一步一步地寻找着传说的脉络和历史的足迹。

是谁,将喘息的日影葬于古道;是谁,用清澈的铃铛摇醒千年的感慨;是谁,用高亢的山歌追赶条山的鸟鸣;是谁,超然于古道之上,传递着文明的圣火?

闭上眼,似乎又看到了那一个个匆忙而艰辛的身影,一番热闹的景象,人推、马拉,一架架驮载着大大小小盐包的独轮架子车,来往穿行在这条虞坂盐道之上。崎岖的山道,嶙峋的马背,深深浅浅的脚印,印刻在岩石山冈上。我看见,一群赶马的人,古铜色的脸膛影射在夕阳西下的黄色古道上,把日子安放在马背上,驮载负重白花花的盐巴,感受着岁月艰辛,在来来往往中打捞着幸福的日子。沿途有关卡、土匪,拦路截抢,杀刮争斗,一路而来,只有惊魂与害怕。翻山越岭,马蹄声声,骡铃悠扬,仿佛又回响起来,就在你我的耳旁:“一把盐巴,一把力气哟……”

群山耸立、水萦谷环、峭壁如削、乱石崩摧。路面最宽处有五六米,或是路旁的残崖断壁,或是脚下的烁烁石粒,都透发着一种历史的味道。从风浸蚀的痕迹上看,它的年代已经很久很久了。我真的无法想象:在原始条件下,我们的先民们是以怎样的顽强意志在硬如钢铁的山石上“啃”出了这样一条生命通道!据说最早是用火工开凿,人们将白矾和盐放在石头上烧,然后浇水,青石龟裂剥落,殆至天来临,修路的人们白天直接把水灌进石头缝里,晚上气温降低水结冰膨胀,就把石头撑开了,是以为成。

是的,这段路太难了,难于蜀道之难。古人有诗叹虞坂,或曰:“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迹深一尺。”或曰:“孤势却成三晋险,削痕争道五丁开。路在缺屿连如断,人在回崖去若来。”都极言其险怪难行。今天行走期间,但见“三迭浪”段石道起伏似波浪连涌,“秤钩弯”处逼窄陡转让人不由得谨慎四顾,“大石斜”两旁山势陡峭怪石嶙峋直叫人提心吊胆……在青石糟中,有一段路叫牙碴骨,说是驮着盐巴,或拉着装满盐巴的独轮车的马匹,行走在锋刃利器般的乱石路上,常常被尖利的石块戳破蹄掌,两条前腿一软前倾扑地,马头旋即啄地一样猛磕凸凹的路面,马的牙碴骨便全被磕得粉碎,撒满古道,惨不忍睹!据说,清末民初那会,人们还能在这石缝间捡到马的牙碴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路险知马力,孙阳深谙其理。就在这虞坂盐道上,孙阳打量着一匹匹负重的马,慧眼明眸,演绎着“伯乐相马”故事……1400多年前,宋朝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考证古平陆的地理位置时,以严谨的态度指明:伯乐相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虞坂。故事是美好的,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古往今来,但凡欲有所作为者,无不期待着伯乐的出现。而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千里马,应该抱着良好的心态,从驽马做起,一步一步地拉好“盐车”,向上攀登,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想。其实伯乐走红的时代并非一个正常的时代,标志着个别人或少数人左右着主流社会,异化成了主要领导的“一锤定音”。只有多数人成为伯乐,才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伯乐时代”,才不会出现那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病态局面!

在虞坂古道上,最叫人感慨良多的就是那座锁阳关了。“假虞伐虢、唇亡齿寒”――这两则成语可谓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其实,它们就肇源此。

锁阳关,位于青石槽路段的最险要处,里靠悬崖,外临深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锁阳关建于五代,明初重建。重建时,山峰之间,有砖砌关洞,俨似门户,洞上方石刻“古锁阳关”四字。南面洞口两旁有对联曰:“矗矗树屏藩南顶天柱,亭亭罗保障北护虞州。”北面洞口下有石刻八字曰:“虞晋分野,平安通衢。”

春秋时期,当偏居中条山南麓、山水相连的虞、虢两个小诸侯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的时候,地处汾河谷地的晋国却正处于急剧扩张壮大态势中,于是乎,一场由晋献公策划的“假虞灭虢”的惊天大阴谋,以友好微笑的外交活动形式,拉开了帷幕。虞国国君,利令智昏、鼠目寸光,不顾大臣宫里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劝谏,两度打开锁阳关,借道于晋国军队伐虢。然而在晋国凯旋回师时,轻而易举就消灭了虞国。此后,“假虞伐虢”成为中国古代谋略精粹36计中的第24计了,而这却是以虞国和虞公的幽怨长叹和悔恨为代价,不知带给后世多少启示和警鉴。

繁华总被风打风吹去,凹深车辙和马蹄痕却赫然在目。这条古盐道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传说。相传修路时,舜帝和他的妻子前来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大石峡附近的儿女窝休息一晚,上苍赐生了五儿三女,他们睡过的那段石路变成了白色,长约9尺、宽约5尺,迥异于古道青黑色石板,这个“龙床”就是此后帝王“九五之尊”的来历之一。一部厚实的古道书签,记录着行走者的名字,却载不动历史足音的阵阵声响,任世人把书签拨弄起长啸的鸣响。

长烟落日,映照出无数跋涉者的胸襟;铃声不绝,留下悲壮苍凉的章节,让来来往往的人们一遍遍聆听。古盐道从磨河村南行,走“十八盘”,过“胶泥洞”、“大石斜”,踏“牙茬骨”、“三迭浪”(路面石块起伏如波浪),经“伯乐识马处”,穿“青石槽”、“锁阳关”,见“儿女洞”,转“响铃湾”、经“平头铺”,到“卸牛坪”,许多地名,均有说道。形象准确的地名像星斗一样排开,在手绘的地图上熠熠生辉。据说,盐车沿山路一路颠簸,到“平头铺”则渐入平地,盐运人员在此把盐车上的盐前后左右整理平衡后再行进,人和牲口也在此喘息打尖。“响铃湾”在平头铺前,盐车到此,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声在平头铺就听到了,各店家闻声出门,准备招揽生意。运盐的人力独轮车,必须有牛在前一路牵引方可行进,到“卸牛坪”之后一路平展,可以不用牛了。

大大小小的石块,从山脚叠到峰尖,砌出远古的音节和智慧的拐点,让马帮穿隙而过,开出一条临深渊、惊心魄的音乐走廊,草木和溪水已填满唱词,浸润着山外的一座座村落。马蹄踏出的序曲,经过霜的洗礼,惊起美妙的谷涛声音……

行走在苍茫的古道上,我奔涌的热血里,流淌着盐巴白花花的籽粒……

古道上,谁用一声声疲倦的催马声吆拉长离乡的路?谁用匆匆拉远了悠悠的惆怅?是那似箭的归心啊,在路途上跌跌撞撞。葱茏的夕阳中,一双双求索和生存的眼睛在千年之间清晰地眺望,像燃烧的火焰,照着深深浅浅的石窝,走过咸咸的一生。

就让这条古道,连同他背负过的文明,一起静静地度过余年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62909/

探访虞坂古盐道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