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夏县,夏县

2020-05-20 08:45 作者:瑶台望月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生活中有诗和远方,亦有近处的风景。我从县出生,宛若一株蒲公英,曾欲要漂泊远方,却没有插上翱翔的翅膀,于是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还会终老于斯。

我的家乡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联为赞:“夏者大哉,沐嫘祖禹王其泽,仰忠臣名士之光,在今在古尊斯夏;安而盛也,喜人文生态相辉,醉山水农林并美,宜业宜居得所安。”

出生在这“华夏第一都”,我为此欣慰与自豪:自己亦是皇城根下的子民了。孩提时代,总有首都情结,好像谁去过北京,大家就对他刮目相看,所以帝都的形象是神圣无比的。在禹王城遗址上,绵延的夯土层,依稀可见当年皇城的雄伟模样。如若能够穿越,我会踱着方步,摇着折扇,昂首漫步在“首善之都”,在浓浓的京风京韵里游弋,身后定是那些进京朝拜者投来的羡慕纷纷!

我的家乡是独一无二的。在家乡文化的哺育中长大,总有一种故园情结,犹如青藤一样爬满心头、潜滋暗长。我想,但凡天下游子,当缆绳轻解、荡舟离岸时,身后留下的又何止是一串串荡起的涟漪?当汽笛长鸣、车轮滚动时,身后留下的又何止是一声声深情的呼唤?或许,当强颜欢笑在转身后化成热泪暗涌时,思念便早已成灾。因为大家深知,这世间,再好的地方,也无法替代故乡离别故土,就像没有了娘亲的流浪者一样。走过山山水水,走过流年岁月,游子的跫音无论落在何处,那一缕心头萦绕的乡思从不曾有半分的消减。当雁字回时,当月上柳梢头,当风起、落、纷飞时,游子的心,总是一次次向故乡的方向飞去……

往事越千年,我的夏县,就像一部泛黄的线装书。我不止一次,匍匐在她的字里行间,闻着墨香、翻卷秋,捡拾印迹、一探究竟。那些深埋于地表的古迹、风雨沧桑的遗址、瑰丽神奇的传说、魅力四射的名胜,皆是中华文明美轮美奂的符号、物华天宝的印证、钟灵毓秀的咏叹、高悬史空的档案。我浅薄的眼眸和懵懂的思维,怎能读懂参透呢?也许三闾大夫的那句名言足可以倾诉我内心的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夏县,天地可敬,山水可畏,云霞可,草木可亲。清晨,旭日从中条山顶绚烂喷薄;傍晚,夕阳从鸣条岗上精彩谢幕,宠辱不惊,亿万斯年。这轮“后羿射日”留下的幸运儿,目睹了这方土地上演绎的一幕幕剧情……尽管岁月远逝,那些鲜活的人或事,仍然在夏县人的记忆中珍藏。抬头,天空中的每一片云彩都飘拂着文明的光影;低头,每一方土壤里都珍藏着贤者智者的灵魂,他们都曾创造了一种文化,或一个时代以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有人说,这方土地插根筷子也能发芽,掬一把泥土也是文明的芳香。传古姓名留一夏,谁能如此;比肩尧舜定三都,地也风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夏县者,华夏文明根祖之地也。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载:“禹封国号为夏。”夏朝由此拉开了帷幕!因大禹系黄帝之玄孙,承袭华族,国名又称为“华”,从此以“华夏”合称中国,大气磅礴!我的夏县,堪称是“华夏摇篮、中国源头”。缘何称为“夏”?可谓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个“夏”字,不知引发了历史上多少思维的火热竞鸣和辩争?但令人欣慰的是,大家不吝啬时间和精力,把热情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中国历史朝代脉络歌向来有多种版本,但无论哪种版本,必以夏朝首开。细想一下,在我国几千个县市中,又有几个能享此殊荣呢?

“日出东山,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是听着大禹治水的故事长大的。我敬畏先祖的丰功伟绩,感佩夏县故事的动人心魄。禹的父亲鲧,以“堵”的方式,辗转奔波,疲于应付,这方刚刚堵罢,那方轰然决口。最终,水没有被堵住,他的一条命,却被堵在黄泉路上。洪魔肆虐,吞噬了民众的哭声;英雄的眉头,皱起了忧伤。大禹背负丧父之痛,临危受命;新婚燕尔,就别离匆匆,坚毅地去把那洪水疏通。大禹从父亲身上所继承的,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摒弃的是僵化保守,坚持适天适地适时的治水方略:“因势利导,疏堵结合,首重于疏,辅之以堵。”这大概就是“堵与疏”这一恒久哲学命题的肇源,闪烁着中华先哲辩证思维的灵光,带给人类文明无尽的思索和启示。万物皆有道,何为道?遵循规律,道法自然,方有作为。大禹无疑是这一命题的最初探索者和成功践行者,平息了所谓“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成就了千古治水伟业。自此,九州大地,风和日丽,海晏河清,民生幸福

大禹治水,有联为赞:“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疏通江淮河汉。”大禹是值得歌颂的,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女子。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位美丽的江南女子——娇女!一弯月下,禹王古城的那方青台上,涂山娇女,正在眺望“三过家门”的丈夫,因日日思君不见君而泪眼望穿,我听见了她在寂寞而深情地吟唱:“候人兮猗!”多么迫切的心情,多么坚贞的感情,多么直接的表达!所有的爱恋、相思、期待,一切的一切,都尽在这短短的四个字中了!《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候人兮猗”,这是我国第一首有史可稽的女声独唱,唱出了痴情女子的泪眼汪汪,唱出了中国爱情诗歌的初心篇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因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之子伯益。史籍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夏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尽管历史的脚步蹒跚踯躅,但时代不可逆转地行进,我的先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历史告别,把一切不合时宜的抛在身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从凿石取火、茹毛饮血的时代,走向渔歌唱晚、耕作晨昏的年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夏启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夏县鸣条岗一带)。从此,夏后氏王族,沐浴着鸣条岗的清风,以淡然的表情书写锦绣流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身为夏县人,总是羞于提起夏桀。夏县的那座瑶台山都因他的荒淫而蒙羞,曾一度被后人避讳改了名字。桀是夏王朝的末代君主,本也文才出众,武艺超群;赤手空拳可以格杀虎豹,能把铁钩像拉面条一样随意弯曲拉直。如此文韬武略的男人,应该有能力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却为了博得宠妃妺喜之欢颜,“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极尽荒淫无道之丑事,以致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天下苍生对他的暴政已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愤怒地说:“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同归于尽。成语“桀骜不驯”中“桀”,便是指夏桀,百度解释为:“凶猛、残暴”。《诗经·大雅·荡篇》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千古警示。

鸣条之役,终于爆发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暴力形式推翻没落王朝的正义战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先生如是语。商汤,“顺乎天而应呼民”,登高一呼,揭竿而起,延续了400多年的夏王朝,病入膏肓,不堪一击,瞬间土崩瓦解了。夏桀在位52年,最终被膨胀的私欲埋葬了自己。想起了夏桀的那句名言:“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稳定!莫道世态炎凉,诚若夏桀能宽厚仁怀、体恤民生,岂会落个饿死的凄凉下场。夏桀在商汤胜利的欢呼声中,成为历史重重的一声叹息!目睹流血与悲戚的故事,目睹人性的扭曲与沦丧,我怅然无语!我想大禹,肯定没有料到身后的景象,竟是如此地不堪释怀!一方圣洁的厚土,零落了多少无奈与怅惘。

农耕乃衣食之源、生命之本。夏县从农耕文明走来,土地里长满了美丽的故事。对于嫘祖,我是心怀敬仰的。大家习惯把她称为“先蚕娘娘”。有一首童谣唱得好:“三月三日半阴阳,农妇养蚕勤采桑。蚕桑创自西阴母,穿绸勿忘养蚕娘。”嫘祖的“嫘”字,音lei,从女从丝,是一个最奇妙最典型的会意字。字典上曰:“嫘,姓也。”字典、辞典中找不出第二个用法,只能使用于嫘祖的姓氏上。它是百家姓中,唯一为个人独创使用的独人独姓,这难道不是独享的一份殊荣吗?

当历史组合起丰富的人文,岁月便把节令连着节令自然衍生的物质,生发成一种文化符号。西阴不仅承载着沧桑与历史的记忆,透露出的是富含地域文化的神秘气息,并给人以情感上的回归与心灵的慰藉。西阴遗址碑,在荒崖路畔肃立着,就像一位年迈的母亲守望在庄头。我相信,这是一个亘古的守望。古老的西阴,从嫘祖养蚕的故事中走来。桑树生根了多少年,西阴便繁盛了多少年。依着鸣条岗,不老;偎着青龙河,常青。一百年、二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抑或更久远。作为嫘祖母亲衍化的村庄,作为村神的桑树便把美丽故事带给蓬勃着生机的原野。2006年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把运城的申报主题定为“嫘祖情”,主题词为:“西阴嫘祖养蚕,华夏丝绸摇篮。”

传说都是历史的枝蔓,顺蔓摸瓜就会找到历史的根脉。1926年,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一行来到西阴村,当手中的洛阳铲对话西阴的土地时,就注定了这是个昂着胸襟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有过太多辉煌文明,但我们更饱尝了太多的尴尬: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但它的命名者却是德国人李希霍芬;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可“仰韶文化之父”的桂冠却被瑞典人安特生摘走。难怪鲁迅先生感叹:“吾同胞其奈何!”半颗人工割裂的蚕茧,引来了世界火辣辣的目光。我不知李济先生当年手捧它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只知道西阴考古,这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考古活动,大长国人之志气!有形的实证让无形的传说成为真实。嫘祖养蚕,始有绫罗问世。不光印证了嫘祖养蚕的千年神话,同时也证明夏县是中国丝绸业的发源地。处子般洁净的青龙河畔边,一颗滋润万物的圣母之心在灰土岭四季妍放。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或与一棵树独语,或与一朵花对话,你会发现嫘祖的气场在这里弥漫。何谓春艳秋荣?何谓光照千古?有人说,丝绸之路从西阴拉远加长。中原的一只小小的蚕,沿着丝绸之路,爬到了西域,用文明征服了世界!

蚕茧虽小,不同寻常。李济先生已经作古,只是那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蚕茧,仍然流落于台湾。我想起了余光中先生《乡愁》的诗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不知我的那枚历尽劫波的蚕茧,是否也在乡愁?我想它会的,那里毕竟不是它的生身之地,它一定思念它的西阴,思念它的夏县,思念它的嫘祖。那绵长的乡关之思,何时才能了?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期待着它与宝岛一起,跨越那弯浅浅的海峡,早日回归母亲温暖的怀抱。

与西阴村不远的东下冯,亦是一方生命的遗址、一座积淀文明的丰碑。东下冯的起源,被当今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定在夏末商初。岁月如梭,离歌漫漫,在天地混沌中,接触了尧舜让位、夏商更迭。在我的眼里,东下冯是一部书,一部内容非常久远和厚重的书。假如用年度作为页码的话,这部书已达三四千页了,把漫长幽深的华夏历史铭记,诠释着先祖们追求文明的精神历程。在人类执着前行的风雨路上,这片土地没有出现空白。这里是中国原始青瓷的发源地,大概有4200多年的历史了。

在青龙河畔这方古老葱茏的大地,我的先祖们在平展开阔的沃土上,制陶,烧窑,悠然如舞蹈,一团团泥巴被舞弄地出神入化,做出一件件色彩明快、简洁纯朴、却又形态迥异、最合乎人性的陶器,诸如:褐陶、灰陶、黑陶等,以及一件件我甚至从未见过叫不上名字的用器。当东下冯人发现陶器不仅仅是使用的器皿时,便极尽能事地描绘她,甚至在一些在薄如卵壳的胎体上操刀游刃:绳纹、篮纹、弦纹、堆纹和方格纹,蛋形三足瓮、单耳罐、盆形鼎、大口尊、深腹罐……曾经的东下冯,是热闹的。这里既有制作石质工具的采石声,又有大火烧制陶器的噼里啪啦声,还有人们敲击石磬哼唱小曲,在坛坛罐罐的碰撞中,追逐着日升日落。部落、村庄、城郭,文明在一步步演绎着,历史在大踏步前进……

沐一脉清泉,洗心当伴瑶池月;循千年圣迹,习墨宜临古夏风。肇源于夏县的魏晋时期的“卫门书派”,以卫夫人为代表,家学相传、四世不坠,长达百余年,他们勇于变革书学传统,大胆开创书体新风,所体现出的以经世致用为导向的学术追求,以文化担当为己任的价值取向,当之无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斯文正脉,至今仍彰显出强大的时代魅力和价值。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苏庄)人,出身书法世家,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黑龙潭边,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堂书法课!天地为课堂,自然为教具。你看那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也许是中条山的微风,秀美了她的婉丽;也许是青龙河的碧波,柔美了她的墨笔。卫夫人的一管毛笔,蕙质兰心,蕴满灵气,诗意了青山秀水;一幅笔阵图,纤白柔指,舒张铺展,醉了清风晨曦。“卫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晋人钟繇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唐代韦续则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连用三组美丽的形象来比拟其书法,可知卫夫人的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清婉灵动,妩媚娇柔……

我想起了一首盛赞卫夫人的七绝:“笔阵图篇带惑传,红裙濡墨水中莲。莺飞草长江南事,笑把芳心寄砚田。”难怪书界盛赞:“名师可解玲珑语,学书当学卫夫人!”我不知,而今有多少“卫夫人故里”走出的书法名家,扎根丰厚的禹都文化沃壤,承继卫氏遗风,挥毫泼墨,龙蛇笔走,在世界舞台上刮起了“最炫夏县风”!

北宋年间,一位机智勇敢的夏县少年,高擎石块,砸向水缸,哐当一声响,中国有了见义勇为的好榜样,从此人们认识了司马光。我想,如若发生在当今,年幼的司马光,一定会登上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的领奖台。“粹德辉煌流涑水,忠清发越秀峨眉。”站在温公祠门前向南眺望,一座形似古式笔架的土山横亘面前。有人说,像这样的风水,是注定要出大文豪的。司马光,从一介书生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从弱冠进士甲科到晚年退隐著书,68年的人生,做了三件事:为官、做人、修史!至今涑水一卷书,尚为乾坤立人极!”名舍去,利舍去,也就无须再流转于红尘俗世间。当完成了历史的重托,心累了,就找个地方歇歇脚吧,疲惫的温公一歇就歇到了他生命的原乡,承继着下一个文化传承的轮回。经历的不平事给了他第三只眼,从容地穿过世俗的诱惑,淡然欣赏着鸣条岗上那“花满一川红蕊乱,渠环千顷翠波分”的诗情画意了!

北宋的那场风生水起的辩争,世人敬仰的君子之斗而已!温公是学富五车的史学巨擘,介甫是意气风发的改革先锋。两者“敌”的是政见,而不是人格和才华。君子和而不同也,皆是对民族、对国家满腔赤诚。争的时候是君子,争完了还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司马君实,君子是也”,介甫如是语。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心若无他,夫复何求?不过是仕途不顺而已,不过是前途无望而已,不过是潦倒失意而已,不过是孑然一身而已!面对如日中天的介甫,温公不以人喜,不以己悲,不为无谓的坚持陷入深重的沼泽,选择了退让与回避。河洛一隅,踽踽独行,羸弱的脊梁,以古今天下为己任,擎起如椽的巨笔,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日力不足,继之以,历时19载,洋洋洒洒300百万。“鉴于往事,有资治道”,一部《资治通鉴》,将那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揭穿,将那金銮殿上的一尊尊龙颜警醒,堪称道德文章、资政典范。这一切,非是君子,谁又能够成为历史的护冕者呢?温公训诲当凌绝顶览奇景,涑水烟波更洗蒙尘化性灵。火炬一般的名字,始终闪耀在历史的穹顶。

司马光,是夏县人别在胸前的一枚徽章,沉淀在心中的一种情结,挂在嘴上的一种荣耀,更是别人的一种羡慕,抑或嫉妒罢了。同是夏县人,我们为司马光骄傲,更为介子推而礼赞。因为一颗来自夏县的忠心,化作割股奉君的碧血长流。在那狼烟四起、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介公从故土夏县出发,忠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载,履险蹈危,历厄饱艰,辅佐文公成就一代霸业。流亡途中,面对饥困欲绝的重耳,割股啖君不言痛,殷殷鲜血眏红耿耿忠心;霸业功成之时,诸臣们向文公邀功争宠,却躲封不仕携母隐居绵山。试问那些士大夫,面对淡泊名利的介公,你们赧颜吗? 遥想当年,晋文公一把悔悟追贤的大火,奔突的烈焰,沸腾了颤抖的绵山,炙烤着烟雾翻滚的苍穹。最初的最初,火,让人类逐渐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在希腊神话中,火是天神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礼物,但它也蕴含着焚毁世间万物的疯狂能量。介公与慈祥的老母合抱一棵柳,浴火含笑,生死相守,不离不弃,血肉之躯涅槃成大山的巍峨从容了。这虽是一把有情有义的大火,却反其意地烧焦了介氏母子,使重耳五内俱焚。呜呼,长泪向天祭英灵;哀哉,俯身绵山思前贤!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从介子推被焚的那一刻起,一堆新土,一川烟雨,一盘冷食,还有一国素衣寒食、面色凝重的重耳子民,这是最初的清明意象。寒食之相关于“死”,清明之相关于“生”。当母子同逝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地回春的节令时,历史的无形之手将这本来被看作极其冲突的生死两界,融合成一个节日,一个主题: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敬畏自然,感恩新生!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清明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清明是才子佳人的一次吟咏;对忠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更是认祖归宗的一种反省……

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化大喷发的春秋时期。在介子推之前,中国文化的“忠孝义”之思想已经出现。如泰伯奔吴让贤于三弟的故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故事等都有这类思想文化内涵。只不过介子推用自己的悲壮故事将此理念演绎到了极致。其割股奉君,辅佐主公复国为“忠”;功成身退,不思利禄为“义”;回家侍奉老母,相守至死为“孝”。在介子推的人生价值观中,实现“忠义孝”远高于生命本身,更在功名利禄之上。仰慕“士”之高义,追思“隐”的境界,介子已降,严子陵隐于富春江畔,结庐而居,垂纶而钓;陶渊明隐于庐山之下,耕田读书,饮酒赏菊;林和靖隐于孤山之上,梅妻鹤子,绝代风流。

当我从清明的故事里走出,遇到一位走进中华亿万家庭的福神。中国农历新春时,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请福神,以此寄托福星高照、福运绵长等美好愿望。殊不知,这位天下百姓虔诚笃信的福神,来自我的家乡夏县。登上福星神位之人,来自唐朝,名曰阳城(公元735-805年),字亢宗,祖籍定州北平,徙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庙前镇北吴村)。世为官族,天资好学,求为吏隶集贤院,窃院书读之,昼夜不出户,六年,无所不通,及进士第,去中条山隐居授业,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从仕途上讲,他的官运因为正义直言并不亨通,从谏议大夫贬到国子监司业,又从京官贬到地方,而且是到穷乡僻壤道州去当刺史,连降三级。但值得称颂的是,阳城在关键时刻,拼死一争,斗胆奏请朝廷废止了“矮奴贡”,为道州人民免除了一个惨无人道、民怨沸腾的苛政。道州百姓为阳城建祠并绘像供应,尊其为“本州福神”。后来竟一传十,十传百,“后天下士庶黎民皆绘像敬之”,到宋代以后,阳城被民间百姓普遍尊崇为福神了。韩愈有感阳城隐居中条山,品格高贵、德行远播,用一首诗表达崇敬之情: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岗。该诗短短十六个字,却苍莽古劲、气势不凡。起首两句:黄河流经中条山下,滔滔漭漭,浊浪排空,一片混黄之色,与山之苍翠形成鲜明对比。后两句:河之黄是因其浪涛汹涌,奔腾不息;山之苍是因其满山松柏,苍翠欲滴。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人生岁月就像这滔滔奔涌的黄河之水,一逝不返;生命虽可短暂,但崇高的品德和人格却是永恒的,像万古长青的松柏那样,永存人间。

唐朝时期,有一位县令刘晏,从夏县走向大唐名相。大唐天宝七年(748年)深秋,秋风吹涑水,落叶满古都。一场百年不遇的蝗灾,使丰收在望的庄稼顷刻间毁之于一旦。 被唐玄宗外放到夏县任县令的刘晏,刚到任便乔装成商人微服私访……每到一地,他孜孜以求地访问,不耻下问地考证,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忧心忡忡,以及惴惴不安。他了解到底层民众的生活、土地兼并以及“逃户”等诸多社会矛盾。于是将自己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让百姓过得更幸福、如何让国家变得更富强这两件事情上,大力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廉洁奉公,兴利除弊,为夏县百姓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由于为政宽厚,虽未曾督责赋税,却输无逋期,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正如李颀在《送刘四赴夏县》诗中所言,实现了县域政治清明、民生安康:“一朝出宰汾河间,明府下车人吏闲。端坐讼庭更无事,开门咫尺巫咸山。男耕女织蒙惠化,麦熟雉鸣长秋稼。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征当在兹。闻道桐乡有遗老,邑中还欲置生祠。”

刘晏从夏县起家,一路从县令做到侍御史(监察部处级官员),再升州刺史(地级一把手),京兆尹(京师一把手),四十九岁升为宰相,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被誉为“大唐财相”。安史之乱后掌管转运、盐铁、铸钱、常平、租庸等多种国之命脉。二十多年间,他力挽狂澜,锐意改革,制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财政和经济政策,“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其“民不加赋,而国丰饶”,成功扭转了唐朝的经济财政危机。史学家将其与春秋之管仲、战国之商鞅、西汉之桑弘羊、宋朝之王安石、明朝之张居正合称为“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

大道有常,千秋如故何能尔?正名不改,一夏从前叫到今。我的夏县,背依条山,毗邻黄河,七山二川一丘陵的摇篮里,孕育了了一位位俊才星驰、栋梁柱天的禹都儿女,历经大浪淘沙的洗礼,溅起了历史长河的朵朵浪花。革命战争年代,以嘉康杰为代表的1200余名革命先烈,追求真理,刚毅坚强,铮铮铁骨,浴血青山。更有如今遍及天南海北的夏县优秀儿女,正在奔竞不息,勇立潮头,义气方遒,指点江山,描来大美三千景,共建中华第一都。对于这样一个夏县,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称赞,不单俗气,而且很不尽兴。也许太过钟爱这片地,我最想立马中条,伴着黄河激荡的涛声,放歌一曲《走南闯北的夏县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夏县人之所以为夏县人,是缘于地域,是缘于历史,是缘于血脉。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那些夏县人,走向天南海北的夏县人,在家乡故土奋发有为的夏县人,他们从来都是那样古道热肠,或是激荡着感天动地的仁道大义,或是充盈着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或是彰显着慧外秀中的灵犀才情,我不知道什么是“夏县精神”,但在他们的身上又何尝不体现着一种“夏县精神”!精神不老,文脉常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石在,火种就不会灭绝!”

宛若风中的蒲公英,几十年间,在生存的匆匆奔忙里,似乎离故乡越来越远,但再怎么改了穿着打扮,再怎么换了语言变了身份,再怎么摆脱故乡的引力,仍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夏县人,这种醇实的感情从不曾随时光老去,反而与日俱浓。“水有源而长流,木有本而常青。”每每闲暇,我会仰望那俊秀挺拔的瑶台山,敬谒松柏掩映的温公祠,抚慰原野里寂寞青台,叩拜西阴庙里的嫘祖娘娘,问道神秘莫测的堆云洞,研习独领风骚的卫氏书法,沐浴“天赐千载泽,池贮四时春”的瑶池汤泉,呼吸泗交山里清新的空气,携着妻儿去架桑抑或唐洄浪漫漂流……如果可以,我愿一直留在夏县!我渴望依偎在她的怀里,与爷爷一起咂着老酒谈谈国事拉拉家常,陪着奶奶去禹庙会上听听蒲剧看看眉户,凝望父亲黝黑的脸庞抚摸他长满老茧的双手,细数母亲头上的白发亲吻她淌着汗珠的皱纹,与儿时的伙伴们驾车在平展展的大路上追逐想、收获希望……

新岁起雄歌,看一方热土,瑶峰凝翠,涑水流霞,兴夏同描千幅锦;古城铺画卷,沐百里和风,瓜果飘香,农商并驾,富民更上一层楼。我的夏县,绿树环绕的原野早已是瓜果飘香、林茂粮丰的人间天堂;纵横交错的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像金梭银梭一样,交织着流光溢彩的幸福梦想;宛若芝麻开花一样,城里的高楼正在采撷蓝天云翔;一座座语花香、如诗如画的新农村,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小康乐章……想起了一首《农民》歌:“赤赤条条来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不靠山来不靠水,辛苦一年又一年,为了吃上肉,为了穿上绸,为了住上楼,为了再往前走……”这就是我的父老乡亲,这就是我的夏县人,用强劲的骨骼、拼搏的精神张扬了禹都品格……

故乡是什么?假如你是一只风筝,故乡就是攥住风筝线的地方。多少个昼夜,我无法抗拒自己想与父老乡亲的心一起跳动的感觉,不能抵挡自己对故乡如此炽烈的向往……我,是从那里走出来的。故乡的景色,故乡的娘,我爱你们一如往常。我愿邀那群山为你起笙箫,携那清风为你扮彩妆,请那嫦娥为你舒广袖,与那碧水一道为你弹佳音,将芬芳美丽的禹都故事,化作一曲曲高天流云。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我愿将生命融归托付,我清楚地知道,每一片生命的叶子,愉悦或悲苦终将归赴故土。

山高水长,家在夏县,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他乡再好,家在夏县,扯不断根脉相连。我深知,家在夏县,不应只是一种地理概念,更应是一种亲情的惦念;不应仅是昨日之荣耀,更应是今日之担当。轻轻地唤一声娘亲哟,你的杏花雨、槐花雪,温馨了我的童年;深深地叫一声父亲哟,你的泪与汗、忠与厚,打湿了我的双眼;远远地喊一声夏县哟,你的情与意、歌与笑,注定是儿女三生的挂牵和依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lktbkqf.html

夏县,夏县的评论 (共 1 条)

  • 瑶台望月

    瑶台望月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我愿将生命融归托付,我清楚地知道,每一片生命的叶子,愉悦或悲苦终将归赴故土。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