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食

2013-07-09 16:09 作者:一筐程序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那年节回老家,我又吃到了妈妈种的油麻菜,那说不出香甜味在很久以后的一段日子里还萦绕在我的舌根,犹如贝多芬的交响曲《献给丽斯》的优美旋律,挥之不去。我一直纳闷,只是放点油盐,既没有“水煮白菜”所用的高汤,也没放其它调味料,但妈种的菜就怎那么好吃。弟说,妈种菜不放化肥,只放农家肥,也不打农药,只种一分地,就够自家吃,当然甜啦。我觉得他说得对,农家肥种出来的菜就是好吃。

后来,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上,大家谈到了美食,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大家高谈阔论,唾沫横飞,一个比一个牛逼。我也讲到了妈妈的油麻菜,同学们都说,只要你爱吃,好吃的油麻菜哪儿没有。你那是心理作用,是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

突然间我像是被一股电流被击倒了,浑身酸楚无力,瘫坐在椅子上,眼泪夺眶而出。

这时,老班长站起来,环视一周,深沉而缓和说道:“在我的记忆中,泔水也曾是一种美食。”

看他那郑重其事、严肃认真的表情,完全不象是开玩笑的样子,大家突然惊惊愕不已,异口同声“啊——?”地叫了起来,竟然还有个女同学作呕吐状。

读书时全班同学都知道,班长是南疆边陲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家里很穷,在学校他十分节俭,从不乱花钱,但也不至于认为“泔水也是一种美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吃过泔水。说出来大家都不会相信,我确实吃过。” 班长绕桌踱步,神情凝重讲起他小时侯的故事

“那是一九七九年三月底,正是我们国家即将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黎明前,多数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穷得揭不开锅。”

“那时我六岁半,记得那时,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后,部队开始从中越边境回撤。途经我们村庄时,一个炮兵连队驻扎下来休整,大概有一百多人,十几辆军车,十几门大炮,在我们村头搭起帐篷,修起火灶,驻扎下来。大约半月左右才继续向内地回撤。”

“这半个月里,村上的小孩可兴奋了,白天去看部队训练打靶,捡弹壳,晚上坐上军车到附近村看电影——附近村也驻扎有部队。我就是那时人生第一次吃到了橘子罐头,是一个解放军叔叔给我的。”

“这半个月里,我奶奶每天都提着一个木桶到部队营房收泔水喂猪。说到泔水,你们一定是想到饭店里那种油腻肮脏的泔水,其实并非如此,那时部队的伙食与现在可没法比,饭是大米饭,但是菜可没什么好菜。青菜可以到镇上买、可那个年代镇上的菜市场也没几样菜卖,肉类极少有卖。那时有工作的人才发给肉票,每月一斤肉票,到定点的食品站凭票买肉。由于生活物资十分缺乏,部队多数时候还是吃罐头当菜。所以,泔水里只有一点点米饭,是洗碗时倒的,没有菜,也没有油腻。”

“那时我家里很穷,整个村都很穷。当时农村还是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土地集体化,生产队组织村民统一出工收工,计工分。当时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已远远没有解放初期那么高涨了,各家各户都把精力都放在自家的那三分自留地上,农家肥都放到自留地里,不关心集体的农活,有的出勤不出力,有的干活挑肥拣瘦,庄稼收成当然不好——这种状况直到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农村土地改革彻底改变。秋收过后,生产队按各家各户工分分粮,一般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多数家庭就开始缺粮,揭不开锅了,就把木薯片、红薯片磨成粉,煮来当主食吃,还到处挖野菜,你们吃过花生芽吗,收过花生后,我们一群小孩就到地里找落在地里的花生芽来吃,肥肥嫩嫩的很好吃。可还是常常饿肚子。”

“有一次,可能是我奶奶见收回的泔水里米饭较多,舍不得拿去喂猪,就虑出米饭,用水洗了又洗,洗了又洗,再放到锅里,放点盐——没有油,炒得香香的,热腾腾的,每人一小半碗,分给我们几兄弟,我奶奶还舍不得吃。”

讲到这,班长眼里已是泪流满面,哽咽不能语。在座的所有同学都神色凝重,感慨万千。毕竟,无论天南地北,都是那个年代都是走过来的,都不同程度经历过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

原来,所谓的美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个人际遇,每个人的见地都不一样。美食并非只是鱼翅燕窝等等这些珍贵食材,并非只是金牌厨师手中锅铲翻飞出来“宫保鸡丁”和“满汉全席”,美食可以是妈妈种的油麻菜,可以是奶奶洗净的泔水里的米饭,也可能是二00六年六月十九日英山旧址幼儿园西北面围墙被洪水冲垮后全监民警职工奋勇抗洪时吃到的瓜炒肉片,可能是一九九八年冬到屯秋深山密林追捕逃犯时凌晨三点在守卡处吃到的两块饼干。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47899/

美食的评论 (共 6 条)

  • 孟杨
  • 孤帆鸢影
  • 无边潇潇
  • 今生依梦
  • 剑客
  • 黄瑞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