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村记忆

2013-06-21 11:41 作者:九问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山里面的乡村,在八零年代,完全是一个独立于外面的世界。天与地、山与水、人和庄稼、流水与炊烟、老农与村妇、还有傻乐乐的小孩与窜上窜下的大黄狗一切一切都来得那么天然 和清辙。这些也构成了我儿时对老家的印象。

记得那时,村民间的交往质朴而真实。农忙的时候,各家都忙着地头的活计,兴许是为了更热闹、或者已然是习俗,忙时大家换工而作。忙后就围坐在主家吃着大肉片子和喝着自家的米酒。一直到深。而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说事,或者拿着自家做的吃食串门分食。还有就是围在谷场里的大树下端着海碗边吃着饭边听着老人们讲着古。

当然如果这档头如果有谁家得小孩或者结婚、老人过寿什么的还会请上社戏。在谷场里一头搭个草台子。在晚上,全村人都会扛着板凳来看戏。一排排。后面有闻声而来的货郎叫卖着瓜子点心。反正那时我是听不懂这些花鼓戏的。但很多大人们却是津津有味。瓜子的味儿,各式的点心干果味儿,还有从头上飘过的旱烟味儿,旦角们的咿呀声、精彩处的叫好声,还有小孩围着货郎边的打闹声、整一个色香味全,热闹得紧。

那时天是忙的。老人们算着节气去提醒各家农田里该怎么是样怎么样。年青人都极为听话,大多是谢过后等着老人离开然后就打着赤脚赶往田头的。小孩子则是一群群提着大竹蓝去打猪草。绿油油的草籽地和金黄黄的油菜地从平原上到梯田里,整个大地就象一块无边的黄绿着色板。再待晚些时,草籽地里的花开了。又是一个紫色的海洋。再过些日子,就可以看到老农扬着鞭扶着犁赶着老牛把成片的绿色变成一条条褐黑色的泥条。梨过的每一块田都是时尚青年的一头卷发。这时候平常干干的小河、小溪、小渠全都拼发出活力来。从远方高山流来的清水欢快地跑进高低不一的农田中。到了夜晚。在月光下。黑的田泥、白的水,一片连着一片。望不到边。在软软的泥巴路上还经常能见到劳作一天的老牛独自悠闲地啃着田边的青草。对它而言不存在白天黑色。只有犁田和吃草。而汆汆流水声也全隐进了蛙声起伏中。顺着蛙声一片,偶尔会有一支支手电在田埂上划过。那是年青的后生们在捉善鱼和青蛙。为第二天农忙的桌上添菜。

天的农村,正是庄稼长个儿的时候。大人们好象没有那么忙了。而小孩子却成主角。下塘抓鱼、摸田螺、一边放牛,一边游泳,每每还能带回一盆盆鲜活的吃食。在溪里钓虾,在渠道挖泥鳅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当时感到自己特别牛。 爷爷整个夏天的下酒菜全是我搞定的。但因此好象并没有得到老爷子特别的什么宠。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而且当时每家的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秋天的季节对于农家才是真正的收获季节。也是最忙的时候。那时不像现在都是机械化。全部是人力在收割。南方大多是种水稻。有的是中稻,那在七八月份就要收稻了。有的是早晚两季的稻子,晚稻在九十月份收。这时候有一点像过年。自家的女儿女媳都会回娘家来帮忙。一大家子。只不过此时是为了劳动。而过年则是休息。收稻子一般是分割稻子的。稻子码成一小堆一小堆,然后是打谷子的。然后就是用大箩筐装稻子并往家里运的。接下来就是捆草的。把去掉谷子的稻草一小捆一小捆扎起来。然后匀放在田中让日头晒干。那时的农家是极看重稻草的。它们可以用来喂牛,也可以用来做柴火。编草鞋和草绳。又或者做稻草人。记得我最小的时候的活计是搂禾把,就是把一小堆一小堆的刚割下的稻子抱给打谷子的人收打。因为打谷机是笨重的。只能禾堆去就它了。到附近一片搂完,大人们就拖动一下打谷机。我们也到后面去帮忙推。还有一个事情是拾稻穗。一大群孩子一片田一片田的拾搂禾堆时落下的一根根稻穗。有时一天下来能拾出十来斤谷子的。农家都是务必要做到颗粒归仓的。拾过稻穗的田里就开始放鸡和鸭。所以收割后的稻田这个时候就是一片咯咯嘎嘎。而小孩子们又可以捡鸭蛋了。真是其乐无穷。因为鸭蛋我们可以不交给家里大人的。哈哈。我们就自个煮了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一天忙下来,人都是很累的。而且身上有稻子的叶渣渣。极为难受。所以无论大人和小孩都是完工后到小河里去洗澡。顺便也打打水杖。玩玩水。可能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到三代同泳的场景了。一些有经验的叔伯们还可以在水边的石头洞里去掏黄膳鱼。真是一副温馨的农家画面。

当然最闲的是天了。农家的冬似乎也最有情调的。是一种闲散而纯静的调调。懒慵慵的白雪静静地躺在田间,山头、地里。天下一片白,万树梨花开。而大人们则分成两拨,一拨是带些手艺的农人,或在家编竹具,或在家做木工。为乡亲们做些竹木器具。也有修补房屋的。而另一拨是准备过年的吃食。杀年猪、做香肠、腌熏腊肉。做油豆腐,酿米酒,榨各种花生、大豆油、总有忙不活的这种快乐的活儿。这些活儿也总有我打下手的身影,不仅是乐在活计中、而且是喜在嘴中、满足在腹中。因为总有吃不完的零食。而且每一样都是天然,都是手工出品。最有意思的是,一家做一种东西,总会送一些到邻家或者又请邻家过来一起分食。冬日里的那份温暖现在想来都让人美好。农村的冬日是很冷的。条件好点的家里会烧白炭,白炭都是村里牌的。村里的几个男人进山坎上树然后造上窖烧烧就制出来了。然后收点儿手工费也就卖给需要的农家了。条差不好一点的人家一般会在大灶边有一个冬灶。冬灶在墙角边。有一个大的木架子。上面架着柴,柴下面挂着肉,肉下面是烧的些火。些火上面是一把从屋顶挂下来的大铜壶。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烧茶 、煮饭,炖肉、温酒甚至吃饭全在这里搞定。小孩子则一群群提着塘瓷盆做的小手炉聚在一起,烧着干鱼、用装过百雀灵的小铁盒子做锅,放上一点猪油,然后炸粉条和熏肉做零食。真是闻香千万里,赛过佛跳墙。那味儿现在想起都口舌生津。

那个大山里的农村是我的第一个家。我个童年全部印记在这块土地上。也许有一天我老去,或者不再有记忆,所以,我就把这每每回味让自己无比温暖的印象刻成文字永久的一份乡情一份心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31835/

乡村记忆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