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摄影家张望,难以超越的“张氏风格”

2012-02-23 18:07 作者:冷月gs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回到杭州,张望对摄影的好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摄影作品接连不断地在浙江省和全国范围得奖,张望感觉自己很难再有突破,于是在2000年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摄影理论进修。知道机会来之不易,在努力学习摄影理论的同时,他一有时间就到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地参观展览,在那里花费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

半年的进修让他的拍摄方向、观念有所改变,学成归来的他再次扎进了专题的拍摄。他的第一组专题是《走进天台山佛学院》。1999年家乡的天台山佛学院成立,张望受邀去拍开学典礼,之后他提出为佛学院长期免费拍摄,并得到同意。张望在天台山佛学院陆续拍了3年,这组作品完成后在《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新周刊》、《人民画报》海外版等十几家主流刊物发表,台湾老牌杂志《摄影天地》更是用7个月连载刊出,形成了较大的轰动。

2003年,灵隐寺为宣传佛教文化,向张望发出了拍摄图片的邀请。灵隐寺是江南著名古刹,多少摄影师想要拍摄而不可得。起初的安排只是用一个礼拜拍些资料图片,张望抓住这次机会,提出免费为灵隐寺拍摄。整整3年,他与僧侣们同吃同住,白天拍摄,晚上与法师们交谈求教。后来这组《灵隐寺》专题成为了张望新一时期的代表作。

天台山和灵隐寺的拍摄一共耗时6年,张望的摄影作品不断刊载于各大专业刊物,并在重量级摄影比赛中脱颖而出。2005年,“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奥赛)”中国专题组冠军;2006年,任第十五届奥赛国际摄影评委;2007年,获中国摄影艺术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至今其获得国际国内各类重要文化艺术荣誉奖超过一百项。

张望最近在做的项目是一本名为《中国杭州西湖的佛教文化》的书籍,这是他自2008年开始的。其内容涵盖了大西湖概念内所有著名佛教遗址、寺院、佛教活动、习俗节庆等。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创作,他为该书拍摄的照片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以纪实摄影为主。张望说,人的一辈子很短,有机会时应当为记录人类社会文化做点事情,为后世留下文化财富。自己居住在杭州,又从事佛教摄影多年,做这件事正好汇集了天时地利人和,填补了杭州佛教文化的一个空白。

张望的摄影创作,对构图、用光、色调均严格控制,从中不难看出学院训练的痕迹。这些特点在他拍摄的专题《佛的足迹》尤为明显。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张望说,这段话道出了他想要表达的佛门意境。其实许多景象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他所拍摄的是根据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升华后的现实。每一张作品张望都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创作,前期组织人员,调动各种画面元素;后期通过电脑调整,将原本鲜艳的色彩调整为符合佛教意境的清雅色调。他多采取趋向性的构图,在统一之中寻求变化,景观人物互相呼应并保持协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佛门生活是清苦的。张望拍摄佛教十几年,为了解僧人的内心世界,他恪守佛教的戒律,吃素、行脚、打坐、念经……用心地观察、体验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采用和张望类似手法拍摄佛教的人不是没有,但成系列拍摄的非常少。珠玉在前,其他摄影师在类似题材上想有所超越非常困难。张望的成功,或许就在于持续关注一个题材,在对技艺精益求精的同时,受得了艰难,耐得住寂寞

有媒体这样评论张望的摄影风格:梦幻虚实相生,用光构图调子严谨,仿佛表现出了佛门的禅意。如今“张氏风格”已成为摄影界的一个名词,以至于当2009年,张望推出新作品《黄尘驿道梵音东渐》时,有人质疑“不像张望的作品。”对此,张望的回应是,内容需要靠形式去渲染、阐发,而形式必须符合内容。他只不过是选择了一种适合西北佛教的表现形式罢了。这组作品是他在西北佛教四大石窟考察时所创作。通过多次曝光、后期合成等方式,这组作品呈现出如真似幻的“超现实”画面,表现了作者对佛教的印象。张望称,这样天马行空的风格是自己骨子里最想拍的,在完成手头西湖佛教文化的项目以后,可能会继续走这条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0546/

摄影家张望,难以超越的“张氏风格”的评论 (共 5 条)

  • 赛飞
  • 方诚
  • 剑客
  • 记忆沦陷在沧桑年华
  • 风过无痕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