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定”与“不定”

2013-06-04 15:22 作者:果冻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梅•米奇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就要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真正的理想,并坚定不移。由于永恒价值的消亡和在道德教育中个体的“被理想”使得个体处于“不定”之境,造成理想的欲望化和虚无化。而欲“定”,必先“德操”,必先“知止”,所以,“定”当积极主动地追求永恒的价值。

一个没有理想的时代是没有生机的时代,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是短命的教育,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是平庸而狭隘的人。当教育为升学率、为考试、为分数所困,理想教育被束之高阁,而这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精神的空虚生活的迷茫和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等。所以,要消除这些危害,必须重视理想教育,保障切实有效地实施理想教育。

一、何为“定”?

《劝学》中有云:“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1]在荀子看来:一个人能坚定不移并能应付自如,就是完美之人。一“定”一“应”即为成人!而“定”“应”之间的关系是“能定然后能应”,可见“定”是“应”的前提。所以,欲为“成人”,必先“定”也!荀子之“定”有两层含义:一为确定人生目标,树立理想;二为能对理想和人生目标坚定不移。荀子提出人要能“定”更是为了突出他的“……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2]的德操观,即人要有一种权势利禄不能动摇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万物不能打动他的坚定的理想,追求一种永恒价值。

有一种名叫蛆的生物,每一提及,必会使人生发厌恶、恶心之感。究其原因:是其不美?是其害人?非也!乃其所藏腐朽、死亡之意。有一种景象叫水滴石穿,每一触及,必会使人倍受鼓励,充满力量。究其原因:是其之观大哉?是其之状美矣?非也!乃其所蕴坚持、专一之意。好生者好生而乐生,生命之美在自我实现中绽放,理想与追求在不断实现中书写自我实现的价值。理想如同一支画笔,勾勒着美丽的人生,自我便依靠这支画笔不断实现、富有生机。然而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疯狂,当理想成了虚无,自杀也成了一种时尚。是这个世界太肮脏,以至他们宁可放弃生存的权利?是这个世界太拥挤,他们已经被挤的透不过气?还是这个世界太儿戏,一切都可以很轻易?在这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中,我努力地寻找这背后的真相!对比这些轻易放弃生命的人与那些与死神顽强搏斗的人,我发现:这些轻易自杀的人往往是没有追求的,没有理想的,把生活看作一场悲剧的;而那些与死神顽强搏斗的人有着执着美好的追求和理想,活着就是一种恩赐。没有理想和追求会使人丧失生活的力量,他们或是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堕入平庸,机械地活着。反之,拥有追求和理想会使人充满生活的勇气,他们努力地使自己活得精彩,平凡而伟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今天的国民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而精神世界却是一片死寂。生活如同烟火一般,看似绚丽夺目,却是无根的落寞,灰飞烟灭弹指间。精神的空虚、对未来的迷茫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等现状无不诉求精神的文明,无不追问幸福的所在。幸福在哪里?幸福不是虚无缥缈而不可得,不是高高在上而不可攀,幸福就在人们不断地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中,幸福之门就在人们确定人生目标,树立理想时开启!而确定人生目标,树立理想,用荀子的一字以蔽之,即为“定”。“定”是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一个有原则的人,才可以像郑板桥那样“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定为其首,应为使然。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操守,就会有坚定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应付各种事变。既有坚定的信念,又能应付各种事变,才是真正品格完美的人。我们直面人生,立足社会,首先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坚定不移的原则性,这种信念和原则,是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为人处世,评判是非的标准。当然这种“定”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其次,人要能顺应历史的发展,与时俱进,要能应付千变万化的突发和未预期事件。再次,就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应变的灵活性。这无论是处理工作、求学、经商、谋事,甚至家庭伦理都有意义。这样你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成人”。一个将会取得成就的人,而不仅仅是年龄意义上的成人。

无奈,今之众人,定者少,不定者多。因为不定而不能应。因为不定而不能静,继而不能安,不能虑,终而不能得。因为不定,喧嚣之声、浮躁之气在社会弥散,麻木和嘻哈的生活态度取代了最初的焦灼和迷茫,生活变得随心所欲,却无随遇而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一遇到挫折和逆境,瞬时生命就变得轻如鸿毛,甚而浪掷虚度,更可怕的是万念俱灰,纵身一跃,随风而去。不敬畏生命,不珍生活,不实现自我,不追求理想,将生命都托与自然,不关心生,不在乎死。这绝非坦然,而是漠然,可怕的漠然。这种漠然让人近乎禽兽,让人止于自然。是人而不为人,岂不哀哉!就这样,“不定”将理想束之高阁,理想在价值中立中虚无了,在物欲横流中变更着,人们或没有方向,犹如浮萍随波逐流,或时而东行,时而西走,受控于欲望。而没有真正理想的人是没有尊严的,他们不会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会了解人生的价值,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因为,人之所以有尊严,在于他能够为自己自主地理性地设定他的终极价值,把这些价值变成他的永恒的目的,并理性地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人的尊严在于个人自由地选择他自己的价值或理想,或者说在于服从‘成为你所是’的戒条。”[3]所以,我们要成为我所是,我们要有尊严的生活,“定”首当其冲!

二、“不定”为何?

究竟是什么偷走了人们的真正理想?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处于“不定”之境?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陷入平庸和狭隘之中?

(一)永恒价值的消亡

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并须终其一生。”[4]在他看来,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完满德性的过程。道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说“知识即道德”荀子认为:“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5]意思是说:有德操然后才能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然后才能应付自如,这就叫完美之人。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完美之人,始于有德行操守,终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然而今天的幸福不再立足于德性的完满,德操的获得,幸福在欲望的具体化中被异化为渺小和粗鄙的快乐。理想在异化为欲望中失去了永恒价值的支撑。欲望的具体化意味着现代人失去了趋向善的价值冲动,因为欲望把人驱赶到个体的私人的生活中,人们只是追求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对象物,生活由一系列不断实现的目标来推动,这些目标实际上是个人所欲望的具体物的体现,但是人们把这些目标“幻化”为生活的理想。[6]教育的理想也被具体欲望化为:体面的工作、丰厚的待遇、高贵的身份等。理应是教育核心的道德教育,在“以德为先”的口号中失落了!被欲望充斥的教育促生的是一群没有理想的人,没有德行操守的人,没有尊严的人。而对欲望的满足最终取代了对善的追求、对永恒价值的追求。学生们不再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再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升学、就业,成为家长或老师想要他成为的人,而不是成为其所是。在他人的主宰下,在家长式的统治下,我们如何希冀作为满足利欲工具的学生有成为其所是的真正理想,有追求善的力量,有德行操守,能获得幸福?道德教育的实质性缺位将学生的真正理想剥夺了,将教育置于危险之境!正如《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要先了解永恒的价值,才能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如今理想被异化为欲望,随着欲望的不断变更、膨胀,永恒的价值消亡了,人在满足各种欲望中处于“不定”之境。

(二)个体的“被理想”

让个体成为其所是,让个体主动追求善和永恒的价值,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然而如今的道德教育似乎走得太远。统一性的价值观,一致化的道德信仰,强制性的道德灌输。美其名曰是塑造个体的灵魂,引导学生向善,却是在对个体进行道德规训中,将个体“被理想”了。“被理想”意味着一种专横、一种强制、一种控制。正如哈耶克所言“强制性的思想灌输与道德控制意味着个体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与思考能力,个体按照他者的目的与意志生活,心智被迫成为他者的工具。”[7]个体在“被理想”中,不会感受到理想的美好和神圣,因而不会有追求理想的愿望,相反,被强制赋予的理想由于是抽象的、虚幻的、空洞的,个体无法从这种理想中汲取力量,最终它只会流于口号,而个体也无法获得真正的理想。而这种道德教育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它非但没有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的理想,反而使得学生不相信理想,不再追求理想,认为理想无非是些假、大、空的口号罢了,喊喊而已。至于善、至于永恒价值也不过是一种幻象。道德冷漠的形成使个体只关心个人的现实生活,为个人的蝇头微利而斤斤计较,从而陷入平庸而狭隘的生活;对理想的放弃促使他将利欲视为其目标,满足于看得见的利欲而不注重德性操守的养成。德操不在,何以“定”?

三、何以“定”?

无论是“德操然后能定”还是“知止而后有定”都在表明“定”当“德操”,“定”当“知止”。

那德操如何能有?止又于何?在荀子看来,“……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8]就是说:如此权势利禄不能动摇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万物不能打动他。活着如此,到死时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换言之,有德行操守就是有永恒的价值追求,且这种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依照《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即为人生境界的无止境的高度,这也是一种永恒价值。知止促使个体追求永恒的价值。由此观之,“德操”和“知止”就是对永恒价值的积极的主动的追求。也就是说,“定”当积极主动地追求永恒的价值。

如果一种理想拥有指引人向善的力量,那么它必然拥有一种永恒的价值,它必然渗透在个体的生活中。永恒的价值让人感受到美好和神圣,个体在追求它时能获得幸福感、尊严感。与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个体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这让个体能时刻从永恒价值中汲取力量,指导人生的方向。而且,理想必定是个体的理想,而不是他者理想的强加。如此,个体才会乐于追求理想而坚定不移。

做人和作文要有激情,有思想,既有华丽的诉说,又有哲学的思辨。如同鸳鸯火锅,既有麻辣的滚烫,又有海鲜的温润。做好文恰似烧大菜,火候和调料的完美结合,才能烧出美味大餐。“成人”,成“圣人”千百年来儒家道统的最高境界,今人还有儒雅的追求吗?有,实为中华民族复兴之大幸;没有,则是历史不可绕过的悲剧魔劫。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444353/

“定”与“不定”的评论 (共 9 条)

  • 黄瑞槐
  • 小人物
  • 浅笔抒写
  • 杨科
  • 婉约
  • 剑客
  • 明月
  • 惜缘
  • 难捱青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