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人的四种文化状态

2012-02-10 14:52 作者:浪里飞梭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人的文化状态

仔细观察我国公民的文化状态,大概有四种情形:无文五化,化而不文,文而不化,有文有化。具体来讲就是:现在的中国,多数人还处于无文无化的状态,因为很多人还没有完整的读过高中以上的课程,有很多即使读过高中以上甚至大学的课程的人,说起学识不过是些片言只语,残缺不全;说起影响,微不足道,连身边的人也没有一点影响力。有些人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但又不具备内在全面的修养和良好的言行表现,这就是化而不文。一个人只凭所拥有的“文”还不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文化人,这就是文而不化,因为他的文是否贯穿于他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时空还是未知数,他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是未知数。我们有极少数社会精英,他们学识渊博,修养深厚,品行高尚,堪为楷模,这些就是既文且化的人,只可惜他们不过是凤毛麟角。

占大多数的无文无化的民众,现在最缺乏的不单是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运用文化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法制意识、经济意识、科学素养以及社会观念。缺乏法制意识,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感情用事,不能理性思考、判断、决定。缺乏经济意识,在生活中就会无视浪费,凡事不去进行成本核算,过分追求面子上的好看。缺乏科学素养,没有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对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慢慢就会形成盲信别人、缺乏主见,相信迷信的思维模式。缺乏社会观念的人就会具有典型的小农意识或小市民心态。这样的人,得到好处沾沾自喜,失去利益狠天骂地;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坑损别人或集体的重大利益,在失去些微利益时也会以故意损坏公共财产求得心理安慰;与人合作投机取巧总想占便宜,在单位工作只求得到额外的灰色收入;从社会公益事业中得到最大的便宜方肯罢休,在捐款或义务劳动等公益行动中又以脱逃为能事。这样的人越多,社会优良秩序越难以形成,普通有良心的公民的权益就越难以保障。

化而不文的人坐拥丰厚的财富,周围有相当一部分人靠他的威势及他的财富生活,他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但这些人中有不少既无学识修养,又无科学思想;价值标准模糊,情趣好低俗;满嘴粗言秽语,行为放荡不羁;场面上道貌岸然,装腔作势,人模狗样,私下里蝇营狗苟,吃喝嫖赌,为虎作伥。他的影响力越大、越持久,影响面越宽产生的消极作用就越严重。

文而不化者,他本人有学识,有思想,有品位。但他只图洁身自好,孤芳自赏,既不去为师从教,也不去身体力行。有人需要他,他清高自守,扭捏作态,推三阻四;人们敬而远之,他又牢骚满腹,抱怨沧海遗珠,怀才不遇。这样的人拥百才而无一用,整个一朽文腐儒。他的影响力和影响面十分有限。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当然不乏社会精英,他们不论学识还是品格,不论创新能力还是承担责任的勇气,不论日常行为举止还是关键时的献身精神,都是无可挑剔的。他们关心社稷,心忧天下,放眼长远,谋划未来,始终把自己置于国家、民族甚至人类的利益之下,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甘于奉献,矢志不渝。这样的精英越多,社会发展的必然越快也越好,这样的人物在各行各业都居于领袖地位的话,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更大的飞跃发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的公民文化水平呈现出的还不是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状态。主要是无文无化的民众仍然占据相当的比例,也与化而不文者在社会角色中占据不少有影响的席位不无关系。若深究历史根源,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军阀混战以来,强势群体耀武扬威,轮统天下,影响造就了恶劣的轻文弃学的社会风气;清末以后百年,社会秩序混乱,文人修识空洞无实,社会地位逐渐滑坡难成气候;历代潜心修识的纯粹文人多是依附各种势力寄生,缺乏独立于世的基础,骨气丧失;社会公平竞争环境始终未能很好构建,单纯凭修行很难行世,文人的强势地位难以确立;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扭转,民众的科学、法制素养淡薄;公权力没有成为民众便捷地维护公众利益的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人缺乏及时的约束和修正能力。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社会精英与有着绝对影响力和影响面的强势地位得不到更大层面的统一,才使得我们的文化的辐射面收窄,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曾一度出现“海水倒灌”式文化衰态,才使得我们的意识形态很难融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也正是因为知识分子很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附庸状态,难以占据主流媒体的篇幅,不能主导社会潮流。而处于强势地位的人们又不愿“纡尊降贵”,内化修识,外显儒雅,才导致很多所谓的社会“名流”屡屡爆料,丑态百出,倒成了社会新闻的重头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37802/

中国人的四种文化状态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