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笔:《望大陆》背影中的情怀

2011-12-06 10:32 作者:子新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冯晓白

时序进入甲辰岁暮秋,寒蝉凄切,向空悲鸣如诉。此时,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的单间病房里,一位耄耋老人,面色苍白,心绪忧戚,躺在病榻上,发出阵阵轻微的呻吟。这位老人尽管病魔缠身,但他情态坚毅,容貌儒雅,骨相惊人。满头的银发与飘垂过胸的美髯灿然相映,豪迈庄重;隆起的眉骨和深邃的目光炯然生辉,义形于色。他,白袜,青鞋,长衫、竹仗,神态潇洒飘逸,犹若风云会际的仙翁。

这就是国民党元老、真诚的国者于右任先生。

于先生躺在病榻上,忧伤悲愤,思念大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随着那阵阵轻微的呻吟,犹似在默然吟诵他不久前站在阿里山上,满含悲痛,遥岑远目,寄情大陆,以血泪写下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予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脍炙人口,让人悲痛流连的壮丽诗篇,唤起了海峡两岸同胞的爱国情怀。它是当今撼人心灵的绝唱;它是亿万中国心的旷代离骚。

于右任先生是陕西省三原县人,他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之大业。清末,他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为灾难深重的民众呼吁呐喊;国民革时期,他与当代仁人志士先后在上海、陕西等地创办了《复旦》大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等高等学府;他的书法,取汉魏晋诸家之长,熔章草、今草和狂草于一炉,笔走龙蛇,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诗词质朴无华,雄健飘逸,激情奔放,显露了拯救祖国于危亡,登斯民于衽席的宏图大愿,寄托了他对国家之兴亡,民族之盛衰的感慨,激越着亿万人的热血。

于先生是一九四九年被迫去台湾的。自此以后,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思念故乡父老乡亲,思念休戚与共的亲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战友故旧,思念故乡的山川草木;无时无刻不在企盼祖国的统一。他把这令人揪心断肠的心境寄寓诗词吟唱中。他在《思念内子高仲林》的诗中写道:“绕关西旧战场,迂回大队过咸阳。白头夫妇白头泪,亲见阿婆作艳装。”可见他思念亲人迫切而悲痛的心情,而只有把思念寄托于南柯一梦。“年年置酒迎重九,今日黄花映白头。海上无风又无,高吟容易见神洲。”“独立精伸未有伤,天风吹动太平洋。更来太武山头望,雨湿神州望故乡。”这两首诗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思怀大陆思念故乡的真实情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右任先生晚年的生活十分孤寂清苦,思乡之情尤深。他怀念故乡,怀念大陆之情与日俱增。在台湾他几乎以眷恋乡土,思怀故人,向往大陆为主题,高歌低吟,抒发自己的情怀。《望大陆》诗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作的遗言诗。一九六二年,先生又一次躺在病榻上,他百感交集,情思悠悠,眷恋故土之心凄然。他深感自己不久人世的时日迫近,故乡不可见将成为现实,顿生悲愤之情。此时,他思绪万端,辗转反侧,彻难寐,“天明作此歌”。《望大陆》诗既是于右任先生千古遗愿的表白,又是他奉献给世人的凄美绝唱。

一九六四年十月底,于先生病情恶化,一睡不醒。在谵语中还念念不忘的是回大陆。十一月十日二十时零八分,一代英杰溘然与世长辞,享年八十有六。根据他的遗愿,葬在台北市淡水镇光明里海拔七百余尺的“八拉卡”。此地面临台湾海峡,北负群山,林峦青翠,地势雄伟,大陆河山,遥遥在望。

今年十一月十日是于右任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也是他不朽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为了缅怀先生的爱国人生和那崇高的人性品格,由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先生的侄孙女于媛倡议策划,纪念于右任先生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发表四十周年暨于右任先生书法真迹展,于十一月三十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作为于先生的崇拜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在开幕式上,瞻仰了先生的遗像,拜读了先生的书法真迹。

我站在展厅那巨型画板前,以崇敬的心情仰视着先生的画像,被先生那睿智深邃的眼神,那历经沧桑冉冉飘忽胸前的银须,那伟岸豪迈心系祖国统一的情怀所感染。似乎那震撼心灵的《望大陆》诗在我胸中回荡,激励着我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向往。

其实,我对于先生的认知是从少年时代开始的。那时,在我的家乡知到先生的人颇多,长辈们在聊天时,谈到关中名流先贤时,话题常常就落在于右任先生叱咤风云的故事上,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特别那“于胡子”的美名让我刻心铭记。虽然,那时难以目赌先生的仪容或肖像,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常以关云长比照。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给了我机会和方便,加之本人独钟书法,便对先生的认知多起来。近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到著名的西北农科城——杨陵(现更名杨凌)去好几次,甚至十几次。这里有先生创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前身是于先生一九三四年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易名西北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在这里我常常听到关于先生的生动故事。

于先生是关中人,他深知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荒野千里、干旱缺水且水土流失严重,是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兴教治水,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他的倡导下,联合邵力子、杨虎城等人筹建起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期间,他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监察院院长,有马不骑,有轿不坐,轻装简从,身穿粗布长袍,足蹬布袜布鞋,拄着拐杖,同工作人员一起风尘仆仆地奔走在漆水河流域的川原之间。于先生性情豁达开朗,平易近人,事必躬亲,使随行的工作人员很受感动

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于先生的大名早已闻名遐迩,能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是一大幸事,所以求字的人颇多,由于先生豁达达观,对求字者不分尊贵卑微都会满足。在建校工地上,白天他往来指挥施工,夜晚就和大家一起聊天,纵论国家大事。一天,一个衣服褴褛,面有饥色的小伙子来找于先生,倾诉他家贫寒,孤儿寡母,老母又染病在床,生活难以为济,请求先生为他在工地上找个事干,为母亲挣点治病钱。于先生见小伙子是个子,人又老诚本分,就让他在工地上做管理员。有一天,小伙子又来到先生住所,见先生正在给几个员工挥毫作书。先生那妍美酋劲,气势磅礴的书法作品,紧紧吸引着小伙子的目光,他几番想开口求字,但又难以启齿。卑微的心理,使他踌躇不安。谁料,这时于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思,问道:“你有没有宣纸?有,就拿几张来,给你也写几幅。”小伙子高兴的蹦起来,立即跑出去买了一卷宣纸。于先生兴致正浓,濡墨挥豪,一口气写了十多幅,叫小伙子拿去卖钱给母亲治病。

于先生的民本理念,是他立足行世的根本。纵览于先生的一生,其作为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不管是青年时代反对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还是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纸;不管是投笔从戎,出任靖国军司令,匡扶国难,还是兴学办教育,培养国才;不管是兴修水利,创办农场,还是借儿子婚礼“敛财”,去赈济陕西灾民;不管是把自己以巨资收藏的三百块珍贵石碑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还是斥责外国野蛮文人掠夺敦煌文物的强盗行径。等等。都是他爱国爱民的民本理念的体现。

我所写的这些事,只是先生一生品行中的凤毛麟角,但这足以使人们看到他那崇高的品德和那高洁的情操;我今天写这篇小文,尽管言不尽意,谨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44631/

随笔:《望大陆》背影中的情怀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