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话 说 圣 井 山

2011-10-18 15:24 作者:千金小姐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话说圣井山

苏尔胜

作为浙南著名宗教圣地,圣井山几百年来一直声名远扬,近年更是高山上响喇叭——名声在外。迄今,我已几十次登上圣井山,也读过几乎所有关于圣井山之诗文,对圣井山而言算是个“熟人”了。

对圣井山,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一、圣井山的属性;二、圣井山的“神力”之所在;三、圣井山与古今名人

要说圣井山的属性,先得从它的得名说起。圣井山现属大南乡,东连曹村镇,东南与平阳县毗连,主峰海拔748。6米(古云793。4公尺,参嘉庆《瑞安县志》、民国《瑞安县志稿》)。根据地方志记载,圣井山原名华盖峰,因“世传晋旌阳会逊与弟护军长史迈采药浙东,至华盖峰结庐炼丹,人遂以其姓(改)华盖曰许峰”。“山顶又有井,名‘圣井’”。可见,许峰山即圣井山,得名与许逊及那口井有关,不过许迈并不是许逊之弟,而是逊之族子,且是道教中的“地仙”。

许逊(239—374)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非同凡响的大人物,政和二年(1112)被宋徽宗赵佶封为“神功妙济真君”,成为道教仅次于正一教祖张陵的大仙。他字敬之,汝南(今河南汝南境内)人,东晋时的著名道士,“弱冠师大洞军吴猛,传三清法要。后举寺廉,拜蜀旌阳(今四川德阳)令。寻以晋室纷乱,弃宫东归,因与吴君同游江左。……后遂举家避乱于江西,往来于庐山、南昌间,相传以法术斩蛟怪而安豫章之水厄。......东晋武帝太康二年(374年)八月初一日,于洪州(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而去,唯有石函、药臼各一,车毂一具,与真君所御锦帐,复自云中坠于古宅。”(《十二真君传》,参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许先生的这一“壮举”大大丰富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一成语的内涵。许逊主政旌阳时,教民以忠孝慈仁勤俭忍慎,吏民悦服。据传,有年大饥,民无以交租,逊乃以灵丹点瓦砾成金,令人先埋于县圃。凡无力纳租之民皆服役,遂悉安宁。(葛洪《神仙传》),成语“点石成金”就是因此出炉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民间传说许逊抛官丢职之后云游天下,曾到华盖峰(今名许峰,即圣井山)修炼道术,制服了作恶多端的蛟龙而有了“圣井”。当地乡绅遂在圣井边结屋筑庐祭祀许逊。南宋木纵龙《许峰灵迹记》碑刻云:“昔尝结屋井傍,与乡邦誓终皈奉,莫支风而摧,今同志愿,共图不朽者,遂鞭石负土,为垣为单......。”很明显,圣井山早先的“许真君祠”是木结构的屋子,因经历多年的风摧雨蚀而例塌,在南宋景定元年(1260)才改建为石头结构的“许真君祠”,才兼有了“圣井山石殿”的名字。以后历经多次扩拓、修缮才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佛教的如来佛、观世音菩萨进了石殿,而且坐上了尊位,把许真君挤到了旁位,烧香求佛成了圣井祭拜活动的“主旋律”,直到今日还是这样。

圣井山是宗教胜地。初显属道教圣地,后来逐渐“道佛和流”,至清初已成为以佛为主、道教辅之的和谐宗教圣地。从名称上来说,宅仍属道教圣地,而且从2007年12月起,经瑞安市道教协会多次干预,大南乡政府作出让步,由道教协会接管了圣井石殿等建筑的管理权,成立了道协圣井山管理组。然而,从敬拜神佛的仪式、实际供奉等实际内容来看,圣井山显然是“佛道和谐相处”的宗教圣地。同时,由于温州市政府已于1996年2月18日公布了圣井山列为温州市级风景名胜区的通知(温政发[1996]35号),它显然又具有风景名胜区的身份。加上国务院已于2006年5月批准公布了我国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井山石殿名列其中。很明显,圣井山又与历史悠久的象征——文物沾上了边。

圣井山的吸引力非同一般。每年节,天还没亮,圣井山上就人潮涌动,直至初三、四。之后,尽管这里交通不是很方便,而且岭竣山陡,石阶路就有2800多级,每天上山朝圣的善男信女、情侣商客仍然一直络络不绝,年上山人数达到30万以上,可见圣井山的神奇魅力。圣井山缘何具有如此神力呢?

这首先要归功于圣井山“兆”神奇无比的魔力。传说人们只要在圣井石殿左右厢房的石板床睡上一,就能得到奇怪的梦,要预卜命运,要知道能不能得子,要知道能否逢凶化吉,要知道能否平安“过关”,这奇梦都能给出答案。殿中的管理者林某说,香客睡在石板床上,这床就会给他导梦,又有趣又灵验。几百年来产生的许多圣井“梦兆”传说中,最典型、受众最多的莫过于“张阁老求梦”、孙员外求梦得贵子两则古典版本了。

张阁老者,明嘉靖朝内阁首辅(俗称“阁老”)张璁也。张璁(1475—1539)自小聪明好学,24岁就中了举人,但此后连考了七次直到40多岁仍是一介举人。他听说圣井梦兆灵,就上山求梦兆。不料当夜得噩梦,梦见自己的右目被什么人挖出来钉到树上。他吓得坐卧不宁,不等天大亮就急急忙忙下山了。不久(1521),47岁的张璁中了进士,又过几年成了内阁首辅(宰辅),位极人臣。发迹之后,他想起圣井噩梦,就请旨领兵南下,要荡平圣井山,报“剜目之仇”。没想到,行至半岭堂,迎面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拦住去路:“阁老意欲何为?”阁老备诉端详,老翁捻须笑问:“眼目之‘目’与树木之‘木’含二为一如何?”木、目相合,不就是“相”吗?张璁顿悟,忙向老者叩头致谢,不想老者已“哈哈”笑着腾云而去。张阁老方知是许真君显圣点化,遂还朝,请旨拔金银建造圣井山石碑坊、半岭堂石马栏,亲题“圣井大路”匾额,并且向圣井明教寺奉送了一对河鲤木轿架。但是,张璁在嘉靖元年(1522)至十年间并没有回过温州(参《张璁年谱》),但确在嘉靖七年(1528)二月向“圣井明教寺许府真君”奉送了河鲤木轿架,而且圣井山石碑坊、半岭堂的石马栏至今犹在。很可能张阁老发迹后想起圣井噩梦,萌生伺机上山报仇毁殿的强烈念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在梦中得到许大仙的指教。

孙员外即孙希旦(1736—1784)之父孙珠。孙员外老学不遇,觉得前路茫茫,出落难觅。听说圣井山兆梦灵,他不辞辛苦攀山上岭,登上圣井山,当夜,他睡在石床上,果得一梦:有神抚其背,遂呕吐不止,把心肝吐到洛阳纸上。他惊醒之后,沉郁不乐。时孙珠夫人方娠,及生,颖异绝人。他方捂:洛阳之纸,贵也;“纸”,子也。看来,是神明托梦,欲我成就此儿呀!孙员外遂转忧为喜,决意闭户教子读书。孙希旦长大后果然高中皇榜一甲第三名(探花)。

圣井山的求签、算命也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传说圣井山的“单百签”(问卜吉凶的灵签有一百张,不同于白岩山三十六签、福泉等山的六十四签)能预卜吉凶祸福,十分灵验。甚至有人说这里的算命也很准,吊起了许多人的胃口。当然,侥幸得了好处的凡夫俗子们是不能把功劳归之于什么“单百签”和算命人的,得把功劳归给许府真君以及更高级的神、佛。于是,“有求必应”、“灵验无比”之类的锦旗就经常送上山,塑佛(像)送石殿之类的事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求必应”之类的传闻就更有受众了,于是圣井山的香火旺盛成了平常事,不旺盛反倒不正常了。

当然,圣井山圣井的“圣水”也是有功之“臣”。此井“深广不盈尺,遇旱有水,或称‘海眼’,随潮升降,祷之水涌,即雨”。(参嘉靖《瑞安县志》),看来是有灵异的。而且这水“清泉干洌,永无盈涸”,故引得众多上山者以一饮此泉为快,有的甚至灌了一壶带回家去。圣井山耸峙飞云江畔,如擎天大墩,托起五县天穹。所以旧县志都称“山高数千仞,海艘视为准”。山顶宽广如盆,日看似金瓯缺北角,又似碧莲仰首,夜望如青龙酣卧,终年清凉无暑。登巅远眺,“身离天尺五,目小界三千”,飞云江、温瑞平原、东海波涛尽收眼底。春之间,雾翻云腾,时而如轻纱薄绢,时而絮丝挂面,时而如海狂涛,牛头寨等山峦没入波涛,玉皇塔似孤岛仙宫。人在其境,恍若天上,无怪前人赞叹:“丹房遗迹何须问,抛却浮名便是仙”。景色如此,能不引人折腰乎!

圣井山这样的“南国仙山”,自然不乏名人的关注。只是过去,人们只能沿曹村(古属来暮乡)许岙“圣井大路”上高山攀峻岭二、三个小时才到圣井,因而降低了名人高官的上山率。

首先给圣井山带来荣光的是许逊。此公是道教净明派的祖师爷,其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仙逝千年后被宋徽宗赵佶同志追认为“神功妙济真君”,所以又有“许真君”的尊号。传说此公辞官东归,游历天下,曾到华盖峰“炼丹修道”,而且直到明朝“丹灶犹存”(嘉靖《瑞安县志》、民国《瑞安县志稿》),可见此事不虚。由于他的这一炼丹,华盖峰变成了许峰。传说神奇的“圣井”也是许逊同志的杰作,说是他制服恶蛟于山中,遂有了“不盈不涸,干旱不竭”的一口“圣井”。

张璁(1475—1539)也与圣井山有关。这位“政坛高手”系明永嘉永强(今属温州市瓯海区)人。年十三,题诗以卧龙(诸葛孔明之号)自许。及“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认为此子前程不可限量。没想到,弘治十一年(1898)中举人后,竟七试不举,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才中进士,年已47岁。同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无子,大臣拥立其堂弟朱厚熜为帝,年号嘉靖。嘉靖帝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遭到杨廷和等当权大臣的反对。由此爆发了“议大礼”之争。由于在这场斗争中坚决支持皇帝,张璁青云直上,短短六年就由一个小官升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阁老。嘉靖八年(1529)更进为首辅,位极人臣。六年后因得疾致仕(退休)回乡。十八年(1539)二月六日卒,享年65岁,谥文忠,追赠太师。此公曾在中进士之前上圣井山求过梦兆,在退休后上山赏景拜谒许真君。

民国《瑞安县志稿》云:“许峰寺,在圣井山。宣统三年(1910),僧净水募建,三楹。民国元年(1912),风、水为灾,地人咎寺僧,群起毁之。四年(1915),永嘉徐定超等发起重建。十一年(1922),道尹沈致坚勒石保护。九间,僧五人......。”笔者在大南乡许丰村祠堂内看到一块石碑,刊刻着当年浙江瓯海道道尹公署第十号布告《准保护许峰寺产》(1924年7月由沈志坚签发):圣井山素号名圣,经前清御史徐定超君发起捐廉提倡,募化集资建筑寺宇三楹,名曰许峰寺......。徐定超何许人也?他是永嘉枫林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担任过监察御史、掌印御史,是个刚直不阿的谏官,而且医道高明,学问渊博,著有《伤寒论讲义》。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应邀担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为稳定温州局势发挥了重大作用。后任浙江通志局提调等职,致力乡邦文化研究。1918年1月5日晨,乘普济轮返里公干因轮船相撞沉没,与虞廷恺等人一同遇难,时年74岁。

抗战期间,著名国民主人士张澜先生曾登上圣井山游览。张澜(1872—1955)字表方,民国元老,时任国民参政员。1941年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民主同盟),并任主席。1949年参加新政协,当选为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导人。

圣井悠久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旅游的风光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骚客。与圣井山结缘的有陈则翁、胡鍧、胡调元、曹文深、鲍作端、董凤翔、朱鸿瞻、项骧、朱嘉言等古代诗人,以及杨奔、吴军、张桂生、陈春生等当代名家。他们的诗文给高大伟岸的圣井山增添了光彩和亮丽:“不畏披荆棘,登临万仞巅。身离天尺五,目小界三千。潭水龙应伏,仙人鹤未旋。渐凝山色瞑,步履尚留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1914/

话 说 圣 井 山的评论 (共 5 条)

  • 疯狂侠客88
  • 林玲英
  • 滴墨成伤
  • 那一眼的沧桑
  • 剑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