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亲吻三乡水

2011-09-02 22:18 作者:心旅无疆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庚寅暮时节,我们慕名游览江南三个水乡:乌镇、周庄和同里。尽管一路像蜻蜓点水,但水乡旖旎秀丽的景色,让我们深深慨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水乡的柔美,皆缘于水的造化。

水墨乌镇

车门打开,春便跟着脚步淅淅沥沥了。

望着沁润在迷蒙烟雨里的乌镇牌楼,脑际却浮现出早间电视新闻:云、贵、川、豫遭到百年不遇大旱的情景,这就使置身于水乡的我顿生疑惑:清明将至,该是春雨纷纷的好时节,西南地区竟然大旱如火,眼前的水乡却如此的细雨绵绵,难道老天也有厚此薄彼的偏心,怪不得乌镇如诗如画,却都因水而秀了。

雨中乌镇,如一幅写意水墨画,其恬淡温润的性格,与后来我们看到的周庄、同里两个水乡,有着异曲之美。

春秋时,乌镇地处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越侵,故谓之“乌墩”或“青墩”。至于乌墩之名因何而来,很难说清,倒是清康熙二十六年乡贤在《乌青文献》中说得较为委婉:“乌镇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之名?皆由谛流布相承耳。‘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乌镇“澄江静如练”,充分显现于东栅和西栅两条水街。东栅古朴厚重,西栅清秀幽静。无论东、西两栅的古朴与幽静,其皆因水的润泽令人流连忘返。

入东栅,一条弯曲的市河静静躺于眼前,河畔白墙黛瓦的老屋,近贴水面对峙相望。许是河水便利交通,这里的屋居多半枕河而建,蜿蜒伸展,曲柔相连。河两边各有一条旱街,与市河相比,却窄狭、纤细了许多:宽处三米盈余,狭处难容三人并行。仰望屋檐错落相对,倘佯其间,恍如步入清静的峡谷。街面一码色石条铺道,不一会,便将我们引至一座石桥处。

此桥是通往东栅的必经之道,自然也是启开东栅秀丽面纱的所在。该石桥搭建得颇有意味:桥面虽不宽绰,却被木栅栏分割为二。欲过之,却叫人费思不解。原来,昔日的乌镇人不无滑稽,且想象丰富,赋予该桥更多的承载,即:走“左道通官运”,走“右道通财运。”搞得我们几人于桥头踟蹰踱步。走官道,显然不是时机,哥几个均是一把年纪了;走财道,也令人犯疑。一行五人,清一色与经济工作无缘,哪还有财运亨通的向往。老王笑道:“走官运彻底没戏,走财运或许有可能。退休了,发挥余热总该行吧。”说罢手一挥,踏上右边财道。我们紧随其后,过桥,步入东栅深处。

东栅孕育着许多故事。这里有做工别致且凸显江南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床,有醇香四溢的传统酒作坊,有古老工艺的蓝花布染房。曾风靡一时的《似水年华》电视剧外景,就是在乌镇东栅拍录的。该剧的女主角扮演者刘若英,也因此成了乌镇水乡的形象代言人,其写真照片亦被悬挂在该镇醒目的地方。最使乌镇人感到骄傲的是,这里诞生了一位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茅盾。茅盾本名沈雁冰,一生作品颇丰,犹以其代表作《子》而影响着一个时代。如今,茅盾故居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谒拜。当地人还以茅盾的名字,开了一家规模相当可观的宾馆。那天晚上,我们慕名下榻于该宾馆。

下午五时,毛毛雨骤然倾盆了,我们摆渡投入西栅的幽静。

走进西栅,又是一番景象。

许是日渐黄昏,游人稀疏,幽幽宅巷,洁净无尘。春雨似乎深懂人意,时断时续,骤急乍缓,始终与我们形影不离。

都市呆久了,倏然置身于这样恬静、温润的环境,着实惬意爽心。

小巷多以客栈为主,各客栈门楣店名,仍保持着传统装饰风格,古色古韵,纯朴优雅。一切现代化都市的时尚和喧嚣,在这里全然皆无了。

大伙在细雨中漫步,这里瞧瞧,那里看看,不时就有惊喜出现。雨中小巷,着实幽静。就在我们于一饭馆消遣时,天渐暗了下来,湿气朦胧,稍感凉意。此时,影影绰绰见小巷深处,一红伞从细雨中悠然飘来。行至屋檐外,方见是一对青春男女,手撑红伞,挽臂慢步。静谧的小巷,蒙蒙的细雨,红红的雨伞,以及仪态优雅且极富浪漫情调的俪影,如如幻,使水乡更具诗意了。难怪徐志摩的《水乡》,写得那么柔情、那么传神。我顿然感到:美丽诗篇,原本来自美丽生活

不是吗,当我们拐弯出了小巷,迈步一石桥时,忽见平静的河面暮霭弥漫。河堤两岸吐黄的垂柳,静静沁润于潮湿的浓雾里,恍若姿态文静、优雅的江南秀女婷婷于水面。此时,游人多已归去,本已幽静的西栅,就更加静谧得可了。

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尚,却禁不住长呼感叹:“啥叫乌镇,这就是水乡的感觉!”喜于摄影的老柴,因频频端机而落于我们身后。忽闻他惊喜道:“你们看,多美的镜头。”大伙回头,见一叶乌蓬小船,在华灯初上的光晕里,从布满倒影的水面摇橹而来。于是乎,船尾便牵出了一缕逐渐扩散的斑驳碎影,甚是晶亮得令人屏息。

“雨中乌镇,早晚最好看。”想不到这一佳时美景,让我们碰上了。

水彩周庄

如果说乌镇是一幅恬静的写意水墨画,周庄便是一幅热烈的水彩画了。

第二天上午十时许,我们走进周庄,春雨依旧淅淅沥沥。真是怪了,适逢我们来到水乡,雨水就没停歇过。乌镇如此,周庄依然如此。想起西南旱情,我心里直犯嘀咕:雨水咋就对水乡如此青睐。

眼前的周庄,的确气象非凡,热烈亢奋,如画家吴冠中描绘的那样,“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了。周庄的石牌坊,较之乌镇大出一号:气势伟岸,色彩丰富。市河也宽阔丰盈,民居古宅及楼台亭阁的建筑风貌,也显得高大绮丽。沿河两岸尽皆商铺门厅,游人如织,市场繁荣。许是承传六百年前吴中巨富沈万三精于商道遗风,这里的商业气息特别浓厚。纵观之下,周庄不愧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殊荣。

我们顺着市河岸边的石条街漫步,不时被河面飘来的乌蓬小舟及沿岸景致所吸引,又不时被街面店铺琳琅满目的水乡特产挽步。目光频顾左右,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仿佛一脚在水里,一脚在岸上,不知不觉到了“双桥”边。

前面提到乌镇的“官、财”石桥,这里就不能疏漏了周庄的“双桥”。因为,“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

“双桥”,是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于银子浜和南北市河交汇处,成九十度夹角联袂而筑,形态十分别致。而更妙处,则是这两座桥给了人们以丰富想象: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一年四季,慕名来此写生,采风的绘画和摄影爱好者,如蝶恋花,纷至沓来。一位世界级的绘画大师陈逸飞也来了。

那是1983年春,陈逸飞为双桥奇特的构思所痴迷,并因绘画双桥使其艺术才华享誉海内外。他的《故乡回忆》,使双桥真正变成了一把神奇的金钥匙,打开了周庄走向世界的大门。据说,陈逸飞《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另外三十余幅作品,于1983年金秋在美国展出,引起极大轰动。其笔下的周庄小桥流水、水乡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一位美国石油大亨出巨资买下了《故乡的回忆》。次年11月,这位石油大亨访问中国,却又将这幅心爱的油画,赠送给国家领导人小平同志。由此,引出了一段周庄走向国际的佳话。陈逸飞虽已故去,可这段佳话,至今仍在周庄随处可闻。

桥边留影,一段周庄的美丽故事就定格于心了。

周庄历史久远,在新石器时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先民们繁衍生息。不过那时的“贞丰里”(周庄旧名)地域褊狭,人烟稀少,只是一个小小村落。“贞丰泽国”、“唐风孑遗”从周庄镇头石牌坊的横额不难看出,周庄建镇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周庄由一村落衍化为集镇,渊源于唐,起始于宋,兴隆于明、清。但一直以来,由于周庄地处澄湖、白蚬江、淀山湖和南湖怀抱之中,水土丰润,民风淳朴、勤奋;又因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河湖阻隔,方得以避开历代兵燹战火,始终宁静平安,发展较快,也使得周庄许多明、清建筑,及水乡独特的自然风光,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明代的双桥,元代的福安桥,富丽堂皇的张厅和孕育传奇人物故事的沈厅,以及后来成了国画大师吴冠中老人笔下那一面面不需要涂脂抹粉,显得无比素朴而庄重,且饱经风霜的老墙等景观,让游人心旷神怡。

大凡好去处,皆少不了好听的故事。周庄有个人物,虽已化为烟云六百余年,可该人物传奇的一生,却在当地妇孺皆知,且令周庄人引以为自豪,那就是明代巨富沈万三。

我们踏着被历史的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的石条路,来到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的沈厅。该厅位于福安桥东堍南侧,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百余间,占地两千多平米,旱、水两路皆可抵第。其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堪称江南水乡庭院之经典了。大凡前来的游人,无不对端坐于厅堂中的沈万三塑像,产生浓厚兴趣。

出身低微的沈万三,一生精于商道,富甲天下。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沈万三捐资修筑了都城的三分之一;沈在南京的豪华住宅,令《金瓶梅》中的潘金莲羡慕不已:“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弯,人的名儿,书的影儿。”当时人们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传说沈万三家里藏有一聚宝盆,财宝取之不尽,竟让明皇帝朱元璋都感到眼红。后来,朱元璋借故沈万三口出狂言,想代皇帝犒赏三军为由,治罪于沈,发配云南充军,致其惨死发配途中。

沈万三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的传奇人生和悲哀结局,着实令人钦佩又令人叹息扼腕。

走出沈厅,拾级福安桥头,望着沐浴在春雨里的市河两岸,柔风拂柳,店铺热闹的景象,却不知身后沈厅的主人,这个曾为水乡周庄的美丽,不惜“笔墨”涂下浓重色彩的沈万三,其后人现身在何处……

工笔同里

到了同里,是第三天早晨,春雨总算歇脚了。

可能同里昨夜也是有雨的,早晨的阳光格外灿烂,空气也格外清爽。摇曳在朗朗晴空里的香樟树,叶片光亮如蜡,散发着淡淡幽香。掩映在葱木、修竹里的翘檐、亭榭,与那纵横交错的河水浑然成趣,层次丰富,清新秀丽,犹如一幅精致而俏丽的工笔画展现眼前。

难怪同里镇被中国电影家协会相中,视其为“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

同里,旧称“富土”,宋代改名同里。因该水乡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气候温润,自古便有许多官宦富绅、文人雅士,在此造园建宅,退居养老。

镇内尚存明、清宅院三十余处,崇本堂、嘉荫堂、乐耕堂等,都是明清私家园林经典之作。退思园则以其布局精巧,淡雅秀美,而最为耀眼。我们于此逗留的时间亦最长。

进得水乡百余步向右,便是退思园。

退思园主人姓任,曾在朝为官,清光绪十一年回归故里颐养而建宅园,取名退思园,意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该园确有苏州园林之韵味:布局精巧适度,简朴淡雅。园内水面过半,屋居、亭榭皆依水而建,如悬碧池之上,古色古香。游人步入期间,仿佛置身于天然彩绘里了。该园的岁寒居、水香榭、菰雨生凉、闹红一舸等一众美景,真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的写实。

置身退思园,总觉得与昨日周庄的沈厅感觉不一样:沈厅张扬着一个暴发户的财大气粗,显富又横。退思园,却温文尔雅,很有文化底蕴。对此,我们哥几个颇有同感。

人云:十里乡情不同。同里、周庄相距不足五十里,同属水乡,却给人的感觉迥异。周庄人热衷商道:市河街面,簇拥着风味小吃、土特产、日杂百货等。同里市河,却飘来悠悠的书墨清香:沿河两岸店铺,皆以工艺刺绣、古玩字画为主,虽略显清淡,却适然不寂寞。据史料记载,自宋淳祐四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0余人。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

就在我们为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津津乐道间,忽见不远处的桥洞旁,停歇一叶小舟,舟头站着四只乌黑发亮的鱼鹰。我和老王欣然近前观看:如今,这种猎鱼的水很是稀罕了,尤其是在这样人口稠密的乡镇。船主人是一对夫妇,微笑道:“要看鸟叼鱼吧。一次十元。逮不到不要钱。”见他们说得很自信,我俩反倒没兴趣了:知道谜底再猜谜,还有啥意思。婉谢了船主人的热情好客,我对老王说,同里不仅人文景观好看,生态环境保护得也不错。“你看这河水清的,肯定鱼不少,不然,这里哪能看到鱼鹰的影子?”

同里水秀,小桥造得也蛮有味道。同里有桥四十余座,而当属“三桥”,最有名气。“三桥”名字叫得很有文化:“长庆桥、平安桥和吉利桥”。“三桥”两纵一横,呈“品”字形,坐落于垂直的两市河分叉处,桥洞均为环状,远看如月弄水,甚是有趣。同里人婚丧嫁娶,家里添丁,都有“过三桥”的习俗,祈求太平、美满、吉利。

到了同里,自然要享受一下“过三桥”的感觉了。我们跟随导游,沿着当地古老风俗,以顺时针方向走过了“三桥”。随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秀丽的水乡同里。至此,也圆满了我们江南三水乡之行。

返程路上,大伙游兴未尽,谈笑盎然,回味着三水乡的感受,似乎还沉浸在水乡美景里。与此同时,又都顿生感悟:乌镇、周庄、同里之所以风景优美,全都在于雨水的润泽。假如没有水的滋润,水乡将会是什么模样。

“惜水、爱水,太重要了”。水,不仅使我们身后的水乡,变得如此可爱;她也是我们万物生长之源啊。感叹之际,大伙又都惦记起来:不知道此时的西南天空,可否降下了人们期盼的甘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68785/

亲吻三乡水的评论 (共 13 条)

  • 慕容雪
  • 怡帆
  • 安之若素。
  • 寒烟冷月
  • 梅花雪
  • 尔承
  • 那一眼的沧桑
  • 羽痕丢丢
  • 紫鸢
    紫鸢 推荐阅读并说 好文,欣赏推荐了~
  • 梦天之蓝
    梦天之蓝 审核通过并说 走“左道通官运”,走“右道通财运。”搞得我们几人于桥头踟蹰踱步。——还是心中无道啊!
  • 如鱼饮水

    如鱼饮水水乡之美,尽在美文!去过其中两个水乡,许是本是江南人,感觉没有如此浓烈!

    赞(0)回复
  • 老曹

    老曹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罐罐~

    罐罐~推荐阅读!赞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