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否?知否?

2011-08-15 11:26 作者:百合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都说易安词成就于国破家亡之时,没有时代的风雨飘摇就没有一代女词人的辉煌成就,所以她的后期作品多为人传诵。可是,在那么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旷世哀怨中,我却独独喜欢这首闺阁之作《如令》。

谁说她诉说的只是闺中少女的闲愁呢?你看这一问,一答,一叹,深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无奈与孤独?一夜的狂风骤雨,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卷帘的侍女淡淡地回答,还不就是那个样子吗!她怎么会明白,什么是凄风苦雨,绿肥红瘦!问的急急切切,答得漫不经心,叹得韵味悠长。在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李清照身旁的一切,已经和她产生了如此的错位,诗人只能在“知否?知否?”的寂寥失落中寻觅可以和她对话的对象了。曲高而和寡,李清照是幸运的,天赋的才情在世俗的纷扰中终于找到了琴瑟相和的知己赵明诚。志同道合的伴侣,诗书氤氲的氛围滋养着天才的词人,她的人生如美丽的花朵般层层绽放。可是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短暂,命运将她无情地抛进了苦难的沼泽地。国破家亡故人散,李清照,这个旷世才女,随着民族历史上那个让人羞愧的王朝,一路南迁,历尽磨难,战争的烟尘迷蒙了她清澈的双眸,误入虎狼之口,受尽精神折磨。当张汝舟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露出他的庐山真面目的时候,李清照羞愤交加,毅然决然与他对簿公堂。当这位弱女子凛然地站立于公堂之上“休夫”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何等伟岸的形象!如今,这个封建时代的女子的惊人之举已被赋予很多崇高而响亮的称号,历史把所有的殊荣都可以赠与她。可是,我读到的惟有忧伤,透过漫天飞舞的历史烟尘,我仿佛听到了一声悠长的叹息:知否?知否?……

几树枯叶,一抹斜阳,朔风中易安居士迎风而立,飘飘的裙裾已泪痕斑斑,无言地诉说着这位乱世美神的孤独和哀伤。我无法想象,当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丽少女瘦弱的肩膀怎么能背负如此沉重而多难的生命?如花的少女时代那氤氲的诗书气息随着家园的沦丧而渐行渐远,浓烈刺鼻的战火硝烟味代替了闺阁中的琴棋书画与翰墨之香。不知道,女词人细腻敏感的神经如何感受着这一切变化?

我一直以为,温婉美丽的易安才女,应该在如诗如画的阳三月,款款而至美丽的江南,缓缓踱步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听雨滴落在油纸伞上的砰砰声,听洗得光亮的石板街的尽头,飘来古老优雅而又轻柔的评弹曲调……

可是,历史的阴差阳错却让炮火逼她走进江南,在颠沛流离中面对梦中的姑苏城,寒山寺的钟声伴着词人凄凄惨惨的哀叹,满地黄花映着破碎的山河,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悲壮之声回荡在西湖的大堤之上。李清照,以她平平仄仄的脚步丈量着满目疮痍的江南大地,忧伤的目光穿越滚滚烟尘万水千山,却怎么也望不见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位绝无仅有的伟岸的奇女子,带着超越千年的孤独寻觅着隔世的知音。可是,当“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时候,有谁会注意到一位女子的相思与愁绪呢?世上多的是“卷帘”之人,能把纷繁的俗务打理得有条不紊,就足以让人叹服了。更何况,在喧嚣浮华的当世,谁愿意穿过迷蒙的山水,去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知否?知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生,难免有许多无法逆转的巨大磨难。每个人,可能都注定不可避免的经受挫折和创痛。可是,最大的痛苦也许就是精神的孤独。人海茫茫,治世也好,乱世也罢,跌跌撞撞的前行中总需要一双搀扶的手,知音,永远是一个人灵魂最好的滋养。

读李清照,我常常陷入一种无言的悲悯:文学的大幸为什么要以个人的不幸作为铺垫?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为什么总是浸透着人生的血和泪?对于万难重拾的人生来说,谁愿意以这样的付出来成就身后之名?“活在当下”才是无法逃避的不争的事实!

历史,人生,就是这样的残酷。造化弄人,给了你身后的美名,就会剥夺你尘世生活的舒适与美好。世上真的有轮回吗?那么,我们的来世与今生,冥冥中,又会有怎样的安排呢?

想起了伫立千年的望夫石,当思念的泪水流成河,这位感天动地的女子也许在默默祈祷:

与其在悬崖上伫立千年,不如在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53950/

知否?知否?的评论 (共 6 条)

  • 那一眼的沧桑
  • 梦天之蓝
  • 张涵
  • 十三夕
  • 尔承
  • 阿布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