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堂背后

2011-07-29 10:46 作者:烟雨翁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辗转过几条街道,终于看到了那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青岛天主教堂。教堂外面的广场上几对新人正忙着摆着各种POSE拍婚纱照,说到周日早晨会在里面举行弥撒。

之前去过抚顺市的教堂,那是我见到过的比较大的开放式教堂,带着微笑的修女进进出出,里面偌大的空间说话声音大了点就能听到回音,正中耶稣十字架,圣母玛利亚怀抱小孩立于右边,高耸的窗户上画有各种宗教图像,静谧的空间让进入的人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缄默了声音,平静了心绪。

宽容与大,才是所有宗教让信徒们找到心灵归属感的共同原因吧,所有的依赖都归附于信仰,生活上的困顿寄托于精神上的富有,没有了信仰,生活也许就失去了重要的意识支撑。我想当初突出重围后的苏东坡“他在无情的剥除自己身上每一寸异已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参加各种教会组织的原因吧。

德国设计师毕娄哈在青岛的得意之作便是主持设计建造的这座教堂————又称圣弥厄尔大教堂。站在教堂面前,可以想象得到当年传教士弃般登陆在此建设教堂的情景,也许这就是传教士共有的一种风格,无论漂泊到哪里,都会在上岸后不远的地方建造一座教堂来当作宣扬他们“圣道”的基地,然而在她东南方不远处便是德国监狱和青岛的天后宫(南方沿海多称为妈祖庙)。

绕过教堂后面,再穿过几条小街道,闪入眼光。成排的所谓“小洋楼”式建筑,光看墙壁上枯干苔藓和剥落的墙灰,就晓得她年过几旬了。踩着顺山坡走势的青石小道,看着两边似同伸手可触及的破旧式楼房,穿过拥挤着的人群,听着挎包卖报老人的叫卖声,恍然间如同穿越到了建国时期。一切熟悉而陌生到怀疑自身时间与空间的改变,又如坐在影院放着上个世纪初的黑白电影,不得不相信眼前的景象陈旧而真实的存在。

正是青岛地理位置与环境的优越性,在世界大战期间,众多国家在此建领事馆,以此为根基。战争的硝烟为青岛留下了许多值得保留的建筑,无论是教堂是使馆还是旧得脱皮的民居楼。也许这就是青岛所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新中有旧,旧式而不落后,看惯了高楼厦宇,转身间发现仍有这样一处所在,着实让人惊讶有余。因为地理位置决定着必将面临的苦难,因为战乱而形成的城市多元化,让岛城领略伤痕,在荒芜中前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走到教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城市历史的背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37075/

教堂背后的评论 (共 3 条)

  • 那一眼的沧桑
  • 庄海君
  • 烟雨翁

    烟雨翁只不过是为心灵找一个精神图腾,支撑着一个人的还是信念。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