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品读经典

2011-07-25 17:23 作者:东关往事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日得闲,有时间通读了几本国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对于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读书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以前读于丹老师讲评的《论语》、《庄子》等书籍,有风袭面之感,感觉深入浅出心领神会。于丹顺应了目前的文化潮流,把不易读懂、比较生涩的古文经典用另一种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体系讲解,被大众普遍接受。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充分介入让国学经典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我想于丹老师对儒家经典的讲评和《明朝那些事儿》一类的白话讲史对于国学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您想深入的探讨人生哲学,我还是建议朋友们读一读原著和早期的点评。个人的感觉:读普及本犹如听流行音乐,通俗唱法,快意;而读经典犹如听民乐,民族或者美声唱法,深邃。

品读经典不能以偏概全,而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我也常常为了不在父母身边尽而有所遗憾,其实《论语》中的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只读半句,未免迂腐,而全面理解则让大部分人进退有余。比如我哥哥嫂子还有两个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我在外面也就安心多了。

再比如我们常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很多人理解为每天反省三次自己的言行,或者理解成海尔式的“日新日高”。其实,《论语》中是这样表述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转不习乎?”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绝不是每句可以只读半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品读经典要联系实际,今天我们为人处事或者治理企业的很多理念都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今天讲的“诚信”理念,《论语》中就有很多讲诚信的,平时我们说的比较多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出自《论语》。

比如见义勇为,《论语》中有“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之句。

比如学习与实践要相结合,《论语》中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很多人只说第一句,认为读书读好了就是为了做官,今天看来未免太有局限性,现在应该这样理解:学有所成就要去工作,工作有所成绩还要不断学习。

比如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论语》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品读经典能够很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少走弯路。

《论语》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之说,如果早一些领悟其中的哲理,我想我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曾经在一家公司任职,与老板感情甚笃并决定在该公司奋斗一生。因此,我在工作上坚持理想,力挺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并在很多问题上坚持己见,对老板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直言不讳,但最终的结果是不欢而散,正应了“事君数,斯辱矣”这句话。

公司领导的很多做法有他们自己的哲学,很多事情我们尽到忠告之职也就够了,过于坚持只能自取其辱。

品读经典要深刻理解和学习仁义道德,这是中华文明人生哲学的精华,也是儒家经典的精髓。在这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人生哲学何其珍贵!

列举一二,不敢妄评。

u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u巧言令色鲜矣仁。

u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u礼之用,和为贵

u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u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u德不孤,必有邻。

u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u君子必慎其独也。

u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u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品读经典也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很多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其实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已有之。

我读中小学的时候课桌文化就已经泛滥,常常见到学长们用过的课桌上刻有言志诗,但最多的还是“早”字。虽然过多过俗,但这些座右铭毕竟是成长过程的见证,今天的我们变换了形式仍在继续着这个传统——比如我们在或者MSN等即时通聊天工具上敲上的警句、诗文等。

《大学》中有一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是商汤王洗脸盆上铸有铭文,用以警示自己天天发奋求新。

古今同理,数千年不曾变,这不就是我们的信仰吗?难道逊色于基督《圣经》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吗?

不同于宗教化的西方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一开始就是平民的,普及的,也许这才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至今的根本。

2010年1月于黄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36047/

品读经典的评论 (共 2 条)

  • 女特务
  • 梦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