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电影

2011-05-30 14:11 作者:土著人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老电影

岳阳北门地区,准确地应该是以北门渡口为界吧,那时候的北门总共有五个工厂,制药厂、造纸厂、磷肥厂、氮肥厂、麻纺厂。另外还有一个渔场、一个生产队,五个厂子,除制药厂现在效益不错外,那几个厂子已名存实亡了。七十年代,我们上学的时候,作业量不象现在的孩子那么多,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电影。

那时候的电影大多都是露天放映,所谓露天电影,一般都选在厂部大楼前的那块空地上,在室外支上两根木头杆子,挂上一个银幕。那时候的放映员,是一个技术活,每放完一场还有宵。最苦的属跑片员,由于拷贝少,一个片子往往是好几个地方同一天上映,这时候需要跑片员在这几个地方打“时间差”,这样才能保证把电影断断续续地看完,不顺利的话,片子接不上,只好耐心等待,偏有几个不安分的家伙不是吹口哨就是公开骂娘。

看露天电影有说道,如果是在外单位放映,一般不用带椅子,带椅子的话也麻烦,散场了你还得背回来,你想想:来回差不多十多里地,谁有那精神头。大多数人都是就地取材,去得早,找一块水泥台阶就坐;去得晚的话,就得黑灯瞎火地随便找块砖头将就一下;要是开演半个小时后,你才火急火燎地赶来,那对不起,你只能在银幕的正下方,仰着头,成45度角往上看,一场电影下来,脖子生疼。要不,去银幕的后面,正片反看,这虽然有点难度,但也还将就,因为那时候认的生字少,一篇课文往往只有几个生字,(小学一年级第一篇语文课文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好象是“中国共产党万岁”)所以看字幕时,你得狡尽脑子去想,小指头在手心处紧的划了,有时候实在没有看懂,赶紧缩着脑袋,哈着腰,跑到正面去看个三、五分钟再回来,好在不远,跨出去两步就行,并不觉得累。电影散场后,小朋友从人缝隙中,象只泥鳅,互相追逐着回家,也开心了得。

麻纺厂在这五个厂子里应该算得上龙头老大,经济效益还不错,七几年全国第一次麻纺会议就是在此召开;那时候厂里工会活动开展得比较好,平均一、两个星期就有一场电影,借主场之利,下午的太阳还老高,就得去抢占有利地形,那时候虽然人不大,但力气还行,一般是一个人就能同时搬六、七张凳子,长条的两张,靠背的四、五张,象玩杂技,把四、五张靠背凳子往长条凳的腿上穿,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一次性地全搬过去,有的人家懒,凳子没搬几个,却用红砖头在地上划线,把自己占的地方首先圈起来,那时候的民风好,谁先来谁先划,谁先划的就得承认,乡里乡亲从不干仗,一般认为电影机的正前方五、六米处,是最好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电影院的第十排吧。占地方的活动大概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了,但电影必须等到晚上七点钟,这工夫是绝对不能回家吃饭、喝水的,就是上厕所最好也不要去,要吃饭,只能是家里人带过来,这一天的饭菜一般都要比平时要好一些,你想想,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吃得太差,是要丢面子的。天有的人家还要搬来竹席床,这种床大约二米长,八、九十公分宽,坐的人不仅多,而且凉快,如果在放电影之前半小时,家里人带上一块湿抹布,把已经晒热的凉席床好好擦拭一下,那舒适指数马上提升,天也有不少条件稍好些的人家还要把火炉也带来,一家人围着火炉,时不时把小手往自家的火炉边暖和暖和,那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幸福生活?那是什么呢?

再后来看电影是在益阳白马寺看的《决裂》,那是洞庭湖边上的一个小镇,整场电影我就记得了一句台词“马尾巴的功能”,当然那时候是根本不认识葛优的,哪成想那个糟老头他儿子竟能成为影帝呢,真是看走了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如今,一部好的电影,票房收入动不动几个亿,看电影的环境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过去看老电影时的乐趣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22148/

老电影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