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吃的回忆

2011-05-07 14:14 作者:淙淙水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文档上敲上这个文题,我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连吃都回忆上了,莫非我真的上了岁数便成了九斤老太?

其实写这个内容的想法由来已久,那时还没老,每逢去市场或超市时就生起这个念头,但往往过后就撂下了。一是要写的内容太多顾不过来,二是担心自己萌发九斤老太观念,让人家说,面对如此丰富的商品市场还提过去如何如和,纯粹是吃饱了撑的。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现在是发展了,商品比较丰富,花色品种也多,但毋庸置疑有许多假的、劣质的东西混杂其中,还有许多用高科技和利益至上的指导思想生产出来的好看而不好吃的,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绝不是因为吃多了嘴没了味道。如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都是或大多是真的、质量好的东西,谁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谁会怀旧呢!

当然不是所有过去的都好,但过去确实有许多很好的商品,物美价廉。那时候就是钱少,不能敞开了消费。主要是因为工资低,家庭人口多,故而消费水平低。5、60年代,孩子少、家庭人口少的家庭,那日子一点不比现在差,甚至生活得更实惠。7、80年代,除文革初期有一两年供应紧张,比如打酱油都要站大排,啤酒要票等等,其他的时间基本还是不错的。我71年参加工作,工资少,但用钱的地方也少,看病不花钱,住房排号,攒钱也就买大件,其余基本用到吃上。这样的社会消费环境延续到80年代初,我家那位生孩子时,住了3天院,一共花了4块多,还报销了。那时食品的物价也低,我第一次领工资时,回家路上花一块钱买了一网兜水果,好几个品种,全家吃得喜笑颜开的。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就来说说以前都有哪些令我难忘的好吃的吧——

说到吃,无须刻意回想,嘴边就能溜达出不少曾经印象深刻的食物来:

香瓜,闻着就香,打开了黄瓤瓤的,喷香,咬在嘴里吮甜,要不怎么叫香瓜呢!这样的香瓜,2分钱一个,随便挑。在我6、7岁的时候,攒几个小钱,除了买小人书就是买这些零食吃。小朋友们一个个胖乎乎的样子,揣着几分钱,在副食市场小山一样的香瓜堆前挑香瓜的情景如在眼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西红柿,3、5分钱一斤,大地长的,熟透了,通红,而且新鲜,掰开了起沙,肉肥汁浓,每天大车从近郊的蔬菜社拉来,都是当天现摘的,吃起来特甜特好吃。我小时候天拿西红柿当水果吃,用水拔凉了,一吃一盆。

地瓜,栗子瓤的,口感与栗子相当接近。60年代初,困难时期,有一阵子由粮站出售地瓜,好像是一比三(记不太清了,意思是用一斤粮食定量可以买3斤地瓜),家家户户一堆一堆买回家当粮食吃。吃得多了就腻了,但客观而论,那地瓜真不错,现在的都是黄瓤的,面糊糊的。那种地瓜后来再也没见过。

大豆腐,以豆饼为主要原料做的,质地毕竟粗,但粗有粗的好处,天冻成冻豆腐,炖菜吃,热胀冷缩形成很大的筛眼,把汤汁充分吸附进去,味道美极了。这样的豆腐常年供应,2分钱一块。

沈河大酱,4分钱一小碗,不干不稀,黄黄的,扑鼻香。从副食店打来,途中常常忍不住用手指抿几下放到嘴里解馋,要不是怕咸,要不是怕家里还等着用大酱当菜,恐怕没等到家就剩不下了。土豆茄子烀熟了,加点小葱,用大酱一拌,很下饭,从小到大,吃了很多年沈河大酱,现在想起来还口有余香。后来,大酱都改成袋装和瓶装了,那种散装的、新鲜可口的沈河大酱就此销声匿迹。由于买的各种牌子的大酱不好吃,我自己家还专门用黄豆制成酱块子,然后用小缸下过大酱,但没有人家沈河大酱的味道好。

烤饼,发面的,中间裹一点糖,用木炭烤炉烤得两面焦黄,香中有甜。68年恢复上课,分到一个离家较远的中学,步行20分钟到半小时的路,中午有事回不了家时,偶尔买两个烤饼当午饭,7分一个,四两粮票,吃得很饱。但那也算是奢侈品了,不能常买。由于是发面的,凉了时,在蒸锅上稍微加点温,那种又萱又筋道的口感更好。

蛋糕,如今副食商店里摆着好多种,但我好多年不吃那玩艺了,不好吃,要么太硬,说是无水的,要么太软、太腻,净是奶油。看到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我就想起过去的潮子糕,褐红色的,细软,香甜不腻,用草纸包着,打个结,手提溜着,通常人们探亲访友都买两包馈赠亲友。

花肠,那才叫香肠,肠衣撑得很薄,外皮烤得干而脆,精肉辅之以兔肉做粘合剂,香而不腻,能切得很薄很薄,味道特别好。一直到70年代末,都是8毛3一斤。到80年代后期就没有了。后来见过一种雪花王的香肠,几十块钱一斤,与老雪花肠风格一样,后来也没有了。现在有名的沈阳的长征肠、哈尔滨红肠与之无法比拟,那些五花八门的香肠更是差得远,贵,还不好吃,我基本不买了。

八王寺汽水也值得一提,那是沈阳的特产,汽特足,非常解渴,1毛5一瓶。我家那位就喝这个,怀孕的时候,口娇,只有两样没够,一是鸡蛋,二是八王寺汽水。鸡蛋那时候正赶上刚改革,改得价格奇高,没吃够,而汽水没屈着,每每出去溜达时,站在汽水摊前咕嘟嘟片刻吹一瓶。临产时痛苦难耐,什么也吃不进,指名要喝汽水。买来时人已经进了产房,托护士送进去,她喝了半瓶,说留着等生完了接着喝,结果生完了孩子我妈不让喝了(原因大家都知道),呵呵!此事直到今天还被我当成笑料。

四季面条,是老沈阳的特色小吃,店面位于太原街,后来南站(今称沈阳站)对面建起专营餐饮的圈楼里有售。2毛4一碗,十多种口味。有一次我在市里参加劳动,中午慕名到圈楼饭店吃面条,人很多,站大排,心想,二两一碗,又饿又累,担心面条不斤饿,排到时便要了4碗,四种口味的。端上来一看,实惠惠的四大碗,又不想浪费,结果撑得走不动道。不过,真是好吃!这是70年代的事,后来就再没有这等口福了

沟帮子烧鸡,走南闯北吃遍了全国各地的烧鸡,沟帮子烧鸡首屈一指。不仅味道好,做工也很讲究,干爽爽的,没有水分,既不烂,又能啃得动,不像现在,烧鸡像扒鸡靠拢,水分十足。过去火车耗时长,每逢去南方出差开会办事,路过沟帮子车站便买上一只,整点小酒,慢慢啃,然后晕乎乎地一睡(过去的路上也比较安全),感觉很不错。小的烧鸡,1、2元一只,车补费就够了,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月薪50多,不算奢侈。

一说起这些往事来话就多,照这么扯,说个十天八天也说不尽。“树老根多,人老话”真是不假。可惜,那些东西如今已经绝迹或者难寻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15914/

吃的回忆的评论 (共 4 条)

  • 水墨年花
  • 血儿
  • 兰花草
  • 乐之云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