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雪儿融·摘梅花

2011-04-03 14:09 作者: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如何去下笔呢?该写些什么呢?也许,只有一声轻轻的叹息,才能描述我现在的心情与那时她的心情。不管如何优美文字,瑰丽的想象也无法遮掩住那暗藏的忧郁悲伤。它还是悄悄的遗漏了出来啊,就像下天从屋檐上滴落而下的水珠,那么小,那么轻,那么透。她就那么慢慢的诉说着,慢慢的回忆着,看似轻描淡写,看似随口而出,但却让人痛彻心扉。——《迟暮》;

秋雨在哪儿下着?在园子里?在大地上?在天空中?还是在心里?这里只有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般的秋雨织成的一片柔和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却没能网住她的眼眸。她用灵动的双眼给秋的世界增添了自己的色彩,虽然这色彩有些伤感,有些压抑。进入这片只属于她的秋的世界,你不敢抬头,不敢大步行去,不敢睁眼,不敢喧闹。只得静静的站在原地,用心去听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以及她哀怨的吟唱。——《秋雨》;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已记不起在哪年读过。现在再次读来,有了一番新感受。那时读到这句话时,心中空空静静的,没有感触,没有涟漪。但现在却不同了,心中竟泛起点点的疼痛,让人不禁微皱起眉头来。时过境迁啊,果非虚言。一切都在缓慢移动变化着,这种改变,微妙到如此的不易察觉,但却真真实实的推动着人生的车轮向着模糊的前方缓缓滚去。——《天才》;

对于上海人的印象,是高傲与刻薄。他们瞧不起他乡人,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好像在世界上,只有他们才能做到高贵与典雅。然而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对上海人的理解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上海人之“通”之“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他们“通”的幽默,“坏”的有分寸。他们既理智的不可理喻,又可爱的让人婉尔。我本不该产生对上海人的偏见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地域-上海,那里是新旧文化的大碰撞地,在这样一个波涛澎湃的世界中生存下来并且生活的蒸蒸日上,我们还怎能去批判他们那该有的高傲呢?在他们高傲的面容背后是深深的孤单与无法排解的高压。——《到底是上海人》;

文章中描写的衣服的变迁,让人看了不禁抓耳挠腮。这实在太过繁复,就像《红楼梦》中描写衣饰的词藻一样,给人一种遥远的距离感和高度的抽象感。见到如此的文字只想把它用力的撕碎撒向远空,然后长叹一声,又有点惋惜的看着还在纷落的文明。在这些描写服饰的文字背后无不隐藏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轨迹,政治、文化、经济、制度、民生、思想……小小的衣服承载着如此多的社会人情,难怪它总是离我们这么近,就像是它在穿戴着我们一般。——《更衣记》;

公寓的生活,复杂而耐人寻味。虽然我不曾在真正的公寓里生活过,但通过其他的渠道,以及对其他生活形态的推演,我对公寓生活还是有了一些的了解。给我带来浓重的公寓生活气息的是《功夫》这部电影。人们长期的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会矛盾频频,这些矛盾的源头只是些不足挂齿的琐碎小事,纷纷扰扰,吵吵闹闹,纠纠结结,这便是公寓的生活,无味而丰富的生活。一件件鸡毛蒜皮的事情,钩勒出了千般万态的人性,生活清晰的轮廓。天下事,莫不如此。天下事,莫不从这些琐事繁衍而出。——《公寓生活记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以前,我家乡的那条路,我走了六年,它就像是我走出的路。但是自己认认真真去观察、记住它,却只有初来的一次。这条路在这六年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它的容貌也已苍老了些许。我的初中,我的高中,我的青葱年华,始终都被这条路所贯穿着、连接着、注视着。如今,我已来到了远方,在那匆匆登上火车的一刻,我忘记了与它道别,忘记了向它投去不舍的一眼。不知道,它可否会想我?但是它送往过的人那么多,又怎会单单记起我、思念我?我想念它了,我想回去听它的答案。——《道路以目》;

名字,对于我而言,在从前的一段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因为别人一听到我的名字,便会误认为是个女生,当他们见到我本人之后,那种惊讶加嘴角藏也藏不住的窃笑,一度让我非常的郁闷。也不是没有想过改名字,可是荒废了几个美丽的晚之后,始终没有想出合适的字来。总是觉得其他的字眼加在我的身上会感觉到不安和失落,也许这就是我和我的名字的缘分吧。母亲曾说,我是在一个万物开始复苏,青草悄悄冒头的季节里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便给我起了一个带青字的名。又瞧见我出生时长的可爱,于是溺爱的又增添了一个青字。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现在想起,父母在我的名字中灌输了如此般的爱,真是让人心头一热,微笑不止。作者说,她的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名字而没有改,到现在,她却不愿意改了。我想,我也不愿意改了,毕竟舍不下这份情。——《必也正名乎》;

战争,将人们划成了两种不同的生命姿态。一种是战争时的恐慌、虚伪、癫狂,一种是战争后的空虚、烦躁、茫然。不管是哪种都挖掘出了人性的本质,让人真正的赤裸裸的暴露在日光下。平凡的人们所展现出的一切,其实就以代表了人类的共性。而纪录下这些,就是描绘了在那种特殊环境下人类的特定姿态,就如素描,虽然不是特别的清晰,但也画出了十之八九,让人可以尽窥其态。战争时、战争后的人们都是孤独的,他们在孤独中挣扎、徘徊,却始终无法逃出孤独的魔网,只能软弱的蜷缩在墙角不断哭泣,祈求眼泪可以稍稍陪伴自己一下。战争的阴霾,难以挥去。——《烬余录》;

不做无病之呻吟,要叙之有事。模模糊糊的记得胡适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在探索写作之道,到如今也没有多少的感悟。我知道这需要时间,需要时间来磨练我的思想、心灵,这是急不得的,也没有一步到位的捷径。我不是天才,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需要自己一步步前行。实在不行了,即使是爬,我也不怕,我也要朝着那个光辉灿烂的光点行去。说的似乎有些悲情,但这也是事实的一部分,没有这份毅力,无法抵达彼岸。彼岸花,不是伸手便可摘得。探讨写作,提高写作能力,然后在写作中注入自己的灵魂。我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论写作》;

生活淡如水,还是依然有涟漪。她的弟弟,给我的感触很深。因为她的弟弟和我实在太像,颓废、忤逆、让人绝望,也不知道最后她的弟弟如何了,好想去看看最后的结尾。这是一种想借助她弟弟的人生来推演自己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可能出现的结局的心理在怂恿。这样算是一种心里暗示或者说提前做心里准备,也可以算作偷窥他人的变异心理。有点说不清楚了,朦朦胧胧的感觉。现在的自己和她弟弟的道路有点不同了,开始慢慢的跃上正轨了,希望可以一直这么保持下去,直到在正轨上稳健的前行。文章的最后,她说到,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读罢这句,让人深深的伤心与惭愧,同时也不免的漏出点负气的感觉。想起母亲以前也和我说过类似的话语,此时此刻,不愿再提了。——《童言无忌》;

很喜欢文章中的一句话,“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这句话虽然有点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不得不说有着一定的道理。我自认为看穿了父母的七八分,而父母至多只看穿了我的四五分。对于父母我不知如何去诉说,也许这是遗传的问题,我们一家族的人都不是太善于去表达爱,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我确信自己对父母是充满爱的,可是就是不明了到底爱到了何种的程度。往往会觉得自己爱朋友爱情人都会比爱父母多些。我想,在自己内心的最深处是有颗被爱包裹着的小小种子的,那里孕育着父母之花。只是到如今,它还深埋在心间,没有发芽,蓄蕾,开花。它是不会凋谢的,没有凋谢这样一个环节,我确信。文章中说造人是危险的,而且要求造出的人应当是优秀的。我不太同意她的观点,认为过于偏激,即使她是大文豪,我也不敢屈同。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我们都应当尊重和爱惜,平等看待,即使最后这个生命是个废物,危害社会,我们也没有剥夺他降临世间的权利。他既来之,我们则应既纳之。世间不会只有好人,优秀的人。——《造人》;

看完之后,很悲伤。我是不应该去看这篇文章的。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就像苦药一样,缓慢而又疼痛的滴进我的心里,把我的心都侵染成了一片苦涩流血的水。只是在小说中看到过继母的恶毒狠辣,没有想到她也不幸的遭遇了。现在回想而来,仍觉的像是虚构,可是我知道,她不会欺骗自己的读者,那么真挚伤痛的文字不会没有在落泪。说来的也很巧,在看这篇文章的中途,而恰恰又是在她被继母诬陷而饱受冤屈的那个痛心片段时,母亲的电话像踩准了节拍似的悄然而来,这就像宿命。不用再去猜测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吧,思念悲愁中裹挟着让人幸福的温暖,它们满满的挤占着我的心,欲要把它胀裂一般,即使真的裂了,也是心甘情愿的。总是不愿去多写亲情的,可是又忍不住去下笔。写着写着,心想应当够了吧,抬头望望,还有那么长,原来写不完呵。——《私语》;

这是第一篇我看后想写些什么又觉的没什么可写的文章。不断重复看着上面的某些词某些句子,而懒得再去重读一遍。这篇文章本写出了一些初学写作的人的心理的,但又不够深刻与全面,让人感到一阵的惋惜,多想她再多说点,多给我点启示。现在静下心来,发现自己对于写作越来越感到朦胧与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该向何处去,该如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想补给一下营养来提高自己的方面亦很多。正因为如此的多,再加之急切的心理,导致在我的眼前出现众多繁杂的选择,虽然它们最终都是通向一个终点,然而我却犹豫了、不知所措了,我到底该先选择哪一个,后选择哪一个?到底怎样选择才是最优线路,才能事半功倍?我停留在这里,遇到了瓶颈。这是一个巨大重要的挑战,如果能有所突破,必然再上一个台阶。反之,将永远停滞不前。我有种预感,这只是个极小的阻碍,尽管如此,我也不能小视,我没有任何自傲的资本。——《写什么》;

“出名要趁早呀!”她的这句名言,原来是在这篇文章里面。以前一直好奇着,这句话到底来自哪里,现在终于解开了心中的一个小小谜团。而关于这句话在现实中的最好实践者,莫过于正如日中天的韩寒与郭敬明。说心里话,我是有些羡慕他们的,但也只是仅限于羡慕,我没有过多的妄想与胡想,还是觉得脚踏实地来的真。这次看她的文章还是忍不住的再看了一遍,不是因为想流连一下,而是感到一种茫然。一种不知道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为何要写这些内容,有何意义,是按何种思路去写下的。总之归为一句话,看不太懂。也许一个学了十几年汉语的人,说自己看不懂普通的白话文,是应当感到羞愧的吧。我不认为如此,我不仅不会感到丝毫的羞愧,恰恰相反的,我会觉得这很正常,因为我想懂得的是她的思想而不是那每个字。没有足够的体验,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开阔的眼界,那么,你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传奇》再版序》;

我喜欢她描写南宫婳在落日的红光里火腾腾的样子,我喜欢她描写南宫婳在夜深的街上一个人走回去的孤寂,我喜欢这篇文章里飘荡的悲情的消极情绪,我喜欢这份美丽的落泪。在流泪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去擦拭的呢?我喜欢先用手背重重的将那大滴的眼泪拭去,就像月光重重的打在世间一样,将一切都淹没成白色,死沉的白。然后呢,就用手指轻轻去拭掉剩下的眼泪,同时,看向没目的的远方,开始极丑的笑。让这泪与这笑,互相讽刺,互相嘲弄。我的表演结束了,该转身离去了,于是甩下一个长长的背影。——《散戏》;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对她的写作风格有了一些了解,也稍稍明白了一点自己以前一直看不太懂她的文章的原因。原来是自己太拘谨于以前老师所教授的写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这个套路,而她的文章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主题。这两个矛盾的意识在此一碰撞,想弄清楚对方,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易。我的这个固定思维,可算作是高考的产物吧。在高考中,你写的作文,必须是积极乐观的,必须有一个明确主题的。面对这种强迫式的必须,我们只有卑微的遵守,因为你忤逆的代价将是一生和无尽的父母的唾骂。我虽然自认为不屑拘于固有的思维和套路,但在高考的面前,我还是屈服了,我不是懦弱与虚伪,而是不愿伤父母的心。世间本有许多的无奈,我只是刚刚经历。——《自己的文章》;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07076/

雪儿融·摘梅花的评论 (共 7 条)

  • 梦天之蓝
  • 婵若兮
  • 赤诚奉献
  • 水墨年花
  • 依儿
  • 水亦柔
    水亦柔 推荐阅读并说 你很厉害~不止是看书,再品书做人,学习了~问好朋友~
  • 伊若雪
    伊若雪 推荐阅读并说 文友对每篇文章独特的见解,欣赏了!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